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5课)(2021新版).docx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5课)(2021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5课)(2021新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尝试运用身边材料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科学描述的能力及设计与物化模型的能力。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 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
2、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主要概念】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涉及课标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观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
3、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教学目标】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能整体描述地表的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通过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根据地形特点,会用常见材料制作立体地形模型,表现地形的特征。【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地表的特征,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地形图、地形地球仪、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教学过程】一、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的特点1提问:同学们,想从空中欣赏一下南京吗?(播放视频)从空中看,南京大地有什么特点?你还见过哪些与南京不一样的地形?2交流:地球的表面不是平的,它有高有低,起起伏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地球的表面,认
4、识几种主要的地形。认识地形既需要实地考察,还需要借助地形图。(出示地形图)3交流:科学家根据地形特点,制作出了地形图,它有什么特点呢?地形图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实地考察发现,在西北部地区、北边也是有大片的草原,可见地形图跟地表植被没有关系。4活动:地形图中不同颜色区域是不是代表不同高度呢?请同学们在实物地形图中寻找信息。地形高度跟谁比呢?我国是跟黄海海平面进行比较。根据图例,我们还能知道绿色、黄色区域的高度范围是多少。5小结:根据地形图以及地形图中的图例信息,我们知道大地不是一样高的,有的高有的低,这种相对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称为地势,我们南京的平均海拔就只有2030米。6活动:请同学们在地形
5、图中,找到南京地区,用眼睛看、用手摸摸这块区域,有什么感受?正如我们所见和所触摸的那样,同一区域,地表往往也不是平的,还是有起伏的。同一块区域,有的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高度相差较大,起伏较大;有的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高度相差较小,起伏较小。同一块区域,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的这种高度差别就是相对高度。7小结:(出示地形地球仪)整个地球的表面都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观看、地形图观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概括地形特点,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二、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特点1指导:地球表面有没有完全一样的地形呢?从面积形状、起伏程度、高度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虽然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地
6、形,但也会找到一些相似的地形。(出示五种地形图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地形呢?(出示记录单和观察的图片、地形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这几种地形的特征呢?比如山地,我国有名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它们分布在地形图的黄色区域,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较高,地势较高。同一块区域中,最高处和最低处高度相差较大,表现出来就是起伏较大。2观察:其余四种地形在地势高低和相对高度方面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地形图和图片资料,比较它们的差异。3小结:同学们从高低、起伏方面清楚地比较了这五种地形,下面的视频可以为大家的观察活动做一个清晰的小结(视频介绍五种地形的区别)。下图各种地形轮廓图分别表示什么地形呢
7、?连连看。4判断:这是南京的相关地理信息,据此和前面所学知识,你能再次清楚地判断南京属于什么地形吗?因为丘陵占比最大,我们说南京地区属于丘陵地形。5猜测: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陆地上的地形,地形图中表示海域的颜色也有差异,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除了陆地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海底也有。在海底,我们也能看到高耸的山脉,平坦的高原和平原。所以,在地形图中,这些特征也有所反应。设计意图观察地形图、阅读五种地形的资料,从地势高低、起伏大小两方面比较、概括五种地形的典型特征。根据陆地地形图信息,推测、验证海洋区域的地形信息。三、制作立体地形模型1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
8、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用地形图可以表示出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的特征,所以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模型。2提问:猜猜看,这是什么?表现出了哪种地形呢?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们也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地表模型吗?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的地形。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
9、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办地表模型展,请同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4想一想:地形会对其它自然事物造成影响吗?设计意图尝试运用身边材料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科学描述能力,及设计与物化模型的能力。【教学后记】10.火山和地震(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围绕火山喷发活动,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认识火山喷发的现象。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问题构成,第一个问题: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通过提出问题、回忆经验、观看视频、交流汇报,
10、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第二个问题,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引导学生基于之前对现象的讨论与汇总,梳理出火山喷发带来的对动植物、人类生存、地球家园、交通、气候等方面造成的各种危害。第二个部分,模拟火山的喷发。它也由两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火山图片,在形成火山外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喷发的多种现象,猜测火山的内部结构,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第二个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模拟火山喷发,验证猜想。第三个部分,拓展。在本课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关于火山的更多资料,引导学生意识到火山不仅会造成一场灾难,同时也有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资源。【主要概念】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
11、、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涉及课标】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学情分析】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而且,学生火山喷发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也能指导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但却缺少对火山喷发造成的现象与危害以及带来的资源的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对提出猜想、建立模型、设计实验验证模型这一经验也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在本单元中
12、熟练运用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展开对地球与宇宙内容问题的研究。【学习目标】通过观察、阅读与交流,学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形成敬畏自然的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与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与危害,初步认识火山的结构。难点有根据地推测火山的内部构造,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意识到火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PPT、视频分组材料火山模型、超轻黏土、番茄酱、酒精灯、火柴、湿抹布、培养皿、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认识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危害1.谈话引入:近期,火山喷发事件频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板书课题:
13、火山)2.播放火山喷发的新闻视频。3.提出问题:结合刚才的视频内容,说说看火山喷发时会有哪些现象呢?(板书:喷发现象)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总结:大量火山灰、炽热的熔岩喷出、火山弹、气体5.提出问题:火山喷发的这些现象会造成哪些危害呢?6.交流:动物、人类的家园被破坏;摧毁建筑;破坏植被;影响交通7.总结:火山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质构造,它的喷发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结合更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从火山喷发的现象出发思考与此现象相关的灾害,帮助学生建立对火山喷发现象与危害的全面认识。二、模拟火山喷发1.展示圣海伦斯火山、印尼坦博拉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
14、梅拉皮火山图片,谈话:这些火山在近些年都出现了喷发现象,他们的外形都有什么共同点?2.学生发现并总结火山的外部结构:火山口、火山锥(教师在黑板上板画外部结构)。火山是岩浆喷出堆积而形成的,相对高度从100米到4000米不等。3.推测:刚才我们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察总结了大部分火山的外形特点,火山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像普通的山那样全部都是坚硬的岩石层和土壤吗?古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猜想。(介绍古人的猜想)你们同意吗?那你们认为火山里是什么样的呢?究竟什么样的内部构造才会导致如此激烈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呢?4.两三位同学简单讲述自己的推测。5.小组交流:看来同学们认为火山内部有些特别的结构才会导致我们看到的
15、喷发现象。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出你们的想法。(分发记录单)6.全班交流,汇总意见,提出大致模型:火山通道、顶部岩石、内部岩浆池、岩浆温度非常高向上涌、侧面分支。(教师在板画上添加内部结构模型)7.形成假设:火山这样的内部结构真的会导致火山喷发现象吗?我们在课堂上怎么才能验证呢?(学生提出做模拟实验)8.提出问题: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呢?(学生思考。教师出示材料:火山模型、番茄酱、酒精灯。)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吗?9.设计模拟实验:请说一说这些分别模拟的火山的哪个结构?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岩浆,提供喷发的动力。玻璃管模拟火山通道。10.播放实验视频。分工提醒:
16、1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2号:模型安装,挤入番茄酱3号:器材的移动、整理4号:汇总记录实验提示:番茄酱挤至瓶颈处;超轻黏土轻轻盖在玻璃管口,不要按压。11.分发材料,小组实验。12.实验结束,收拾材料。13.交流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一模型是否成功模拟了火山喷发的现象?14.总结:看来,同学们提出的模型基本上可以造成火山喷发的现象。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建立的火山模型与大家的极为相似。(出示科学家设计的火山模型图片)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这种力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设计意图l通过自己建立假设、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设这
17、一方法时地球与宇宙单元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自主研究,建立对火山结构的深度认识,形成地球内部能量巨大的意识。三、拓展对于火山的认识1.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通过研究意识到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它有没有为人类带来一些资源呢?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PPT图片进行补充总结:旅游景点、地热能量、火山石等。2.总结谈话:其实,火山的种类有很多种,如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等。火山喷发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其实,还有很多缓缓喷发的火山,他们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威夷,领略一下别样的火山。3.播放夏威夷熔岩流淌视频。4
18、.谈话:这样的火山喷发还那么可怕吗?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模拟实验进行对比。(播放激烈性、缓缓流淌型两种喷发模拟视频) 5.总结拓展:看来,火山可以研究的话题还确实不少呢!在今天对火山的了解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设计意图此活动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对火山的研究广度铺开,让学生意识到火山也是有多种形态的。通过最后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火山的热情,并在研究中学会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教学后记】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球表面地形和火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本课
19、的学习也为之后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
20、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三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第四部分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涉及课标】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因此,
21、本课通过使用模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学习目标】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运动。通过相关避震资料(逃生指导视频、逃生口诀和地震预警),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生活中。【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知道逃生方法。难点模拟地震,了解地震成因。【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即学生分组材料一组分组材料多层百洁布(三层)、木片(三合板)、厚泡沫板,珍珠棉【教学过程】一、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
22、危害(一)视频导入,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1.这里有一段视频,是用固定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里发生了什么?【视频】地震时的场景2.这里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晃动,坠落,海啸,倒塌)(学生可以根据描述的具体现象指出是地震。如:大地强烈震动,开裂;人站立不稳,身体晃动,物品都跳跃或摇晃起来,直至失去平衡,坠落或倾倒;墙体摇动,高空坠物,天花板掉下,海啸,房屋倒塌)3.是的!物体摇晃,高空坠落,公路、建筑物被破坏,引发海啸和火灾。这里地震了!【板书标题】地震4.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像刚刚视频里看到的情形,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沉重打击!(二)简要提出震级和烈度科学
23、的描述方式1.关于这场地震,科学家们也进行了评估,我们一起来看看此次地震的信息。2.【展示】地震信息这是发生在2011年日本的一场地震。3.这次的灾情简介,你们都看懂了吗?有不明白的吗?4.依次介绍震级和烈度(1)【图片】震级等级表震级我们经常听到,表示的地震的能量大小。(2)【图片】烈度等级表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我们可以查阅中国地震烈度表,看到11度对应的破坏状况的描述,这和我们刚刚看到视频里11度的情形是否一致?烈度既跟震级有关,还跟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距地表越近,破坏性就越大。5.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都很高,所以这场地震的破坏力是很大的!这是一场大地震!设计意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小学 科学 苏教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地球 表面 内部 教案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