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培训讲义》.pdf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培训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培训讲义》.pdf(1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 培训讲义 2 前言.3 第一章 概 论.5 第一节 大中型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 第二节 推进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17 第三节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与主要任务.21 第二章 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28 第一节 农民用水户协会性质、地位与作用.28 第二节 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4 第三节 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程序.39 第四节 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的主要任务.51 第三章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60 第一节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必要性.60 第二节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总
2、体要求.61 第三节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及投资测算.76 第四节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组织实施.79 第四章 农业终端水价改革.83 第一节 农业终端水价改革的必要性.83 第二节 农业终端水价核算.84 第三节 农业终端水价管理.90 第四节 农业水费计收.91 第五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97 第一节 项目前期工作.97 第二节 项目申报与审批.102 第三节 项目验收.105 第四节 资金使用与管理.110 第五节 项目总结.112 第六章 项目监测评价.114 第一节 项目监测评价的必要性及主要作用.114 第二节 项目监测评价主要指标.116 第三节 项目监测评价的实施.12
3、0 附录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行).124 附录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投资测算参考要点(试行).125 附录三: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水价测算导则(试行).125 附录四:关于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的通知.132 附录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136 3 前言前言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农民对于交纳农业水费有着抵触心理,水管单位农业水费收入锐减、生存和发展困难,农民和水管单位的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针对这些问题,水利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
4、上,从推动农业水价改革入手,提出了以“两改一提高”为核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建议,即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完好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实行终端水价制度,构造农田水利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问题。20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国务院领导也就此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发展节水灌溉,推进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农业水价改革
5、。水利部主要领导也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原部长汪恕诚同志三次听取关于此项工作的专题汇报,对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的体制、机制设计和具体方案的实施都作了明确指示。陈雷部长明确要求,要“抓好试点、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按照家宝总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力度,把这项惠及农民的实事办好。”4 2007 年,水利部选择了 8 个省(自治区)的 14 个灌区的部分末级渠系作为首批试点项目区,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规划、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和农业水价改革规划(简称“三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 年的试点范围扩大到 14 个粮食主产区和 4 个主要
6、产粮省。财政部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从 2008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作,既有工程建设,又有制度建设,政策性、技术性强,既涉及到政府、灌区管理单位,又涉及到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广大农民用水户,利益关系复杂。试点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今后能否长期、全面展开,关系到农田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机制能否建立的大局。为了帮助各试点省、自治区的相关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成员正确理解和把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以讲
7、义的形式,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总体思想、主要任务、建设内容以及项目具体的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本书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其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人员参考。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5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论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全国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20,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 3 倍,其中 8 亿多是农民,而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 13,属于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耕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第一节第一节 大中
8、型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大中型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灌溉大国,大中型灌区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中型灌区的运行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灌溉效益的发挥,必须尽快加以解决,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一、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及末级渠系一、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及末级渠系1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正确分析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是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前提。(一)我国大中型灌区的基本情况 为提高粮食产量,引水灌溉是中国的传统,古代人民留下的许多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比如四川
9、的都江堰、安徽的安丰塘(芍陂)、广西的灵渠等。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不断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从 1949 年的 2.4 亿亩发展到 2005 年的 8.5 亿亩,1 指国有水管单位管理以外的,由群管组织管理的,一般为斗渠以下渠道。6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4%,每年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 3/4,生产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都占 90%以上2。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 30的情况下,我们的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人均灌溉面积与世界人均水平基本持平。中国灌溉排水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 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 22%人口的
10、温饱问题,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大中型灌区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据统计,到 2006 年底,我国大中型灌区共有 5894 处(其中 30 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 285 处),有效灌溉面积4.2 亿亩,约占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的一半。未来几十年,面对日益加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灌区尤其是大中型灌区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据预测,到 2015 年,大中型灌区的粮食生产将占到全国粮食总需求的 44%,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二)当前我国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灌溉工程特别是大中型灌区,绝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受当时经济能力和技术条件
11、的限制,灌溉工程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加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我国绝大多数灌区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而未能及时更新改造,普遍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400 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 40%,大型排灌泵站工程完好率不足 60%。1998 年以前,我国各级政府对灌区骨干工程改造投入很少。1998 2汪恕诚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 19 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 56 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的讲话,2005 年 9 月 15日。7 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十五”期间,国家共对 306 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水
12、源和干支渠工程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与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实际需求相比,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根据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全国 402 处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需 1200 亿元,但连续 9 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了 100 多亿元,不到十分之一。同时,由于多数地方财政困难,应由地方配套的资金难以落实,导致灌溉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进度很慢。与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相比,斗渠、农渠和毛渠等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水在农田上游一公里”,“大水漫灌”等现象大量出现,农业生产用水得不到保证。2006 年,水利部对 13 个
13、粮食主产省的 350 处大中型灌区进行调查,有近 80%的支渠、85%的斗渠以及 94.6%的农渠仍为土渠。调查还发现,在许多灌区内,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在灌溉季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灌溉,有的灌区灌一次水就需要近一个月。由于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我国约有 1/3 的灌区水利用率不足 35%,有 1/3 以上的灌溉面积为中低产田,其主要原因就是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十分不好。大中型灌区的运行情况尚且如此,占全国灌溉面积 51%或一半以上的众多小型灌区面临的形势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全国小型灌区的渠道完好率和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平均不到 50%,最低的只有 20%。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的原因,“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
14、灌溉面积 311 万亩,相当于每 8 年减少 10 个 30 万亩的大型灌区。(三)原因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从政府来看,一方面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力度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巨大,另一方面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基本上没有政府投入。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一直得不到公共财政投资支持。自 98 年大水以来,国家虽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但一直未将灌区量多、面广、线长的末级渠系建设列入国家正式的扶持计划。近几年,国家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但中央补助资金也主要用于小型水源、小型灌区等工程建设,而没有将
15、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改造的资金纳入其中。从农民来看,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又缺乏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也难以调动其对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进行改造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末级渠系工程的维修养护,主要由政府利用行政主导,通过“两工”组织农民实施,末级渠系处于勉强运行的状态。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农民对末级渠系的维修养护投入急剧减少。据统计,1998 年农民对农田水利的投工有 103亿个工日,2005 年减少到不足 27 亿个工日3,按每个工日 10 元计算,减少了 700 多亿的投入,而减少的投入并没有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范畴。加之,由于水价长期偏低,水费收取困难,实收率不断下
16、降,工程养护资金匮乏,使得本就破损严重的工程状况更是雪上加霜。3 1998 年农民对农田水利的投工有 103 亿个工日,2005 年减少到不足 27 亿个工日。水利部农水司农建办统计。9 二、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二、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农业水价是促进节约用水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水价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农业水价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和其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进程相比,农业水价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水价改革的基本情况 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用水收费制度。在公元前 2世纪(2000 多年前),四川省的都江堰
17、灌区就执行了每亩水田 5 公斤稻谷的水费制度。如果把稻谷折算成钱,就是水费。水费再摊到总的用水量上,就是水价。新中国成立后,水价改革不断推进,先后经历了政策性无偿供水阶段(1949-1965 年)、政策性有偿供水阶段(1965-1985 年)、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1995 年)、水价改革发展阶段(1995-2003 年)。2003 年,国家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水价改革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水利工程供水是商品的概念正式得以明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因此所有的商品都会有价格。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就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价格,
18、它是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组成。考虑到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农民的承受能力低,为了体现向农业的政策倾斜,国家明确农业水价中不计利润和税金。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国有水利工程供水的价格,即大多数灌区的斗渠入口价格。灌区 10 末级渠系部分的水价长期以来没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核算和价格制定的规范。水费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性支出之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管护、正常运行的重要经济来源。没有水费的保障,灌溉工程就难以正常运行,渠系老化失修,工程供水能力衰减,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直接影响灌溉效益的发挥,最终受到影响的仍然是农民。没有水费的保障,灌区末级渠系就难以开展管护,也不利于农民确立节
19、约用水观念,甚至会出现没水可用的状况,最终受害的必然是农民。因此,如果不进行水价改革,灌溉工程将不能良性运行,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节支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价改革工作,多次强调要理顺关键性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特别是极为关注农业水价的形成机制。一方面农民反映水费负担比较重,另一方面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工程不能良性运行。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农业用水量又很大,为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党中央、国务院在取消向农民收取农业税等项目的时候,仍决定保留农业灌溉水费,并要求继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探索
20、建立既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同时又要保证农民能够承受和工程良性运行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达到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保障供水工程良性运行的“三赢”目标。(二)当前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的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难以良性运行,而农民实际承担的水费支出又比较 11 高的尖锐矛盾是当前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难境地,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农田水利运行难以为继。2006 年,水利部组织对全国 26 个省、551 处大中型灌区的水价改革与水费计收情况进行全面调查,2005 年,农业水价平均为 6.5 分/立方米,仅占实际供水成本 38%。平均水费实收率57.37%。把水费
21、实收率和水价占成本的比例综合考虑,2005 年水管单位实收水费只占农业供水成本22%。据水利财务经营收费报表统计,2006 年,全国参加统计的水管单位 32960 户,在不提(或少提)折旧条件下,有 8250 户水管单位亏损,亏损额高达 29.76 亿元。如果按照财务规定提足折旧,亏损额将更大。由于水价水平大大低于供水成本,同时水费实收率又不断下降,农田水利的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恶化。如四川黑龙滩灌区修建于 70 年代,工程运行三十余年,老化十分严重,病险渠段较多,工程带病运行,近几年春灌期间渠道经常出现垮塌等险情,但由于水费收入下降,水管单位可用于抢险的资金不足,所以无法进行日
22、常维护。水费收入锐减使农田水利正常运行面临巨大困难。在用于维持水利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经费无法保证的同时,农民实际支出的水费却远高于应该交的水费。许多地方都反映,农民水费支出居高不下,负担很重。在水利部 2006 年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 200 个农民,2005 年农业水费支出,平均是 42 元/亩,水费约占其产值的 5%,超过了每亩纯收入的 10%。部分灌区农民的水费超过 80 元/亩。这样按同口径推算,水费占产值的比 12 例是 10.42%,占每亩纯收入的比例高达 20.84%。有的地方水费 70-80元/亩,个别乡镇每亩水费高达 130 元以上,达到种粮成本的 20
23、%以上。据了解,该地已有近万亩的尾水灌区农户因不愿承担居高不下的农业水费而退出灌区。某大型灌区的核心区也有 2.68 万亩的灌溉面积因灌不上水而退出灌区。(三)原因分析 工程状况差,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搭车收费现象严重是当前农业水价偏低与农民实际水费负担重这一矛盾并存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农业水价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从农民承受能力角度考虑,政府在制定农业水价时,一般都大大低于供水成本。二是大部分地区的末级渠系水价还没有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乡、村两级或有关部门代为计收水费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末级渠系所收水费偏高,挤占了大量的价格空间。
24、三是由于计量设施不完善,无法实现计量收费,农民大多按亩交费,政府制定的价格与农民实际缴纳的水费之间缺乏量化关系,导致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在农业水价改革难以推动的同时,农民实际水费负担却比较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现象严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目标。加之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目前许多地方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这种收费方式导致没有灌溉的农民也要缴纳 13 水费,增加了负担,也为搭车收费提供了便利条件。层层加码、挪用、截留、拖欠水费的现象在许多省都比较普
25、遍。某省县乡两级挪用、截留、拖欠水费达 3.17 亿元,相当于该省一年的应收农业水费。某灌区政府制定的价格为每方水 5 分钱,即使考虑到输水损失,按水量折算到农民田间应收水费也只有每亩 30-35 元,而农民实际缴纳的水费却为每亩 70 多元。二是工程状况差,水量损耗大,加重了农民水费支出。由于投入不足,大中型灌区工程状况非常差,骨干工程衬砌率非常低,末级渠系基本都为土渠,导致输水过程中“跑、冒、漏”现象非常严重,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只有 45%,这就意味着灌区管理单位每供一方水,到农民田间就只剩 0.45 方水,如果一方水的价格为 5 分钱,农民实际承担的价格就成了 0.11 元。而还有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培训讲义 农业 综合 改革 试点 项目 培训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