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pdf
《新课程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新课程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区别在于理念。例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同创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在传统教学中,
2、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的者。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课堂教学是整合的。作为教师,每
3、天置身改革的主战场-课堂,将面临全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自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时的方式方法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化学由于与物理综合,地位不如以前,可内容没有减少,课时觉得不够用。我们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实现新课程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最精华最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弱化处理。严格按新课程的要求,不受现行教辅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程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呢?一、实现新课程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一、实现新课程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整合1 1、科学探究成为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抓手、科学探究成为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抓手“科学探究
4、”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作为一名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化学启蒙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解科学探究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分析教材,合理设计教案,坚持将科学探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我们一起看一个通过科学探究突破重难点的案例:(第(第 1 1 盘盘0 0:0 01414:2020)此案例成功地突破了质量守恒这个重难点。教师以实验引入,但她并没有急于用实验来证明
5、质量守恒。而是把原教材中的两个验证性实验改为科学探究实验。这两个实验改得非常成功。她不是带领学生去验证质量守恒,而是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去发现质量守恒。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这节课的亮点是实验改进得好,特别是第一个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教师把过去在锥形瓶里放一个试管,两种溶液不互相混合先称一次,混合后再称一次。这个实验不是一直在天平上完成,这样第二次称的时候天平不断地摆动,实验所用时间较长。改进以后的实验,在导管口有一个蜡封,这个设计非常巧妙,用打火机使石蜡熔化,上面的硫酸铜溶液流下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整个实验过程天平一直处于平衡状态。虽然反应过程中
6、,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质量增多,但整个过程天平保持平衡,更能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另一个成功的改进,是把称量时用的砝码去掉,改成烧杯中装水,这样便于教师课前提前做准备。事先称一称,差不多了放上去天平就平衡了,如果有稍许不平衡,用滴管加一点水很快就能达到平衡。这样做的好处可减少天平的摆动,减少了实验时间。第二个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也做了相应的改动,也是同样一个思路,实验的整个过程在天平上完成,天平一直处于平衡状态,拿下去加热改成了天平上加热,通过铝片做成的燃烧匙装上白磷,加热铝片,通过热的传导使白磷燃烧,实验效果非常好,两个实验比书上实验更能说明问题,达到了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本课例
7、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教材出发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现时是人教版的教材上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对知识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对化学的基本知识,实验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所以教师可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初步接触这种利用课堂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从而为以后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还有很多内容,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
8、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等,教师都可以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演示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后,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已形成,而这时化学课程进入了酸、碱、盐的学习和复习阶级。这时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的探究性,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复习课也要尽量避免成为习题课,满堂灌,尽量安排一些实验习题,例如除杂题、物质的签别题等。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9、通过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复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丰收。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也是中考取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探究性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探究无计划性;探究过程无实质性;探究方式无策略性等。如,有的老师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镁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由于学生初才接触定量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操作也不熟练,在实验中手忙脚乱,大多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这是把探究人为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水平和性质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于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
10、究欲望的丧失。也有的老师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把教材上的四个实验全部由学生探究,45 分钟远远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得不出应有的结果。这是片面强调过程体验,弱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人为地割裂了作为整体的三维目标,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本体与载体地位,走向了重过程体验轻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的另一个极端。2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技术,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了新的前景。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是人直接用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在控制状态下将这些化学的科学“真实”进行放大,转变成人眼可观察到的直观形象是这一类计算机模拟的重要任务。如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的
11、结构比较不教学重点,却是一个教学难点。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这种微观认识与体验。通过计算机动画展示其结构,从而理解其性质差异的原因。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这种直观新颖的表达技术是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这样设计教学,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用宏观的比喻去认识微观事物,首先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会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多媒体课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可代替某些因仪器、药品、危险性等而不能实际操作的实验;可以重现某些需要反复观察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模拟化学实验错误操作后产生的后果;模拟不便学生现场观察的化工生产流程;模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
12、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等。复习课容量大,使用计算机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规范性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事实和模拟现象之间的差距,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微观图景与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类比,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要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计算机模拟难以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现象完整的感知,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方面也存在不足。3 3、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自然学科各科之间的科学方法上是相通的,思维的逻辑也有共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13、,不仅为学生理解科学提供广泛的视角,也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个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属于知道和了解的范畴,但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有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为了突出重点,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可事先让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让他们自己
14、整理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地增加了与化学知识有联系的生物知识,加强对这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在这个过程中也煅炼了学生整理提练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的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如“设计实验探究动物或植物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
15、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4 4、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联系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联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浓缩了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的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结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
16、,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认识事物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化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反应原理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等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学习化学的艰难性。但是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真正迁移作用,可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因此,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第一,贴近生活找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如,有的教师在讲到二氧化碳不供呼吸的性质时,引用了一段真实事件“半个西瓜三条命”,使他们认识到进久末开启的菜窖是有危险的,从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危害。第二,给化学找个“原型”,把常识用化
17、学知识提炼。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例如,日常生活中用面碱所蒸出的镘头膨松可口,就是碳酸钠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型,同时也是所有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例证。第三,依托原有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化学,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化学中创新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探究性实验就可证明这一点。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基础特征是(1)让生活走进化学;(2)让化学走向社会。水的净化是人类关注的重大课题。教师可改变用传统的,先阅读再练习总结的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搞社会调查以及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难点 整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