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十二五_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_十二五_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十二五_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引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明确要“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支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地发展,为“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为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1“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
2、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不断加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1.1发展条件与基础111外部条件1)法制与政策。农业机械化法制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自2004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后,“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等法规政策相继颁布,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五年用于购机补贴投入累计达到351亿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
3、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为“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2)经济与财政。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国人均GDP已达3743.96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降到10.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农资
4、金分别达到68477亿元和7253.1亿元;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到36.61%,城市化率已达46.5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购买力逐步增强,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引导下,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在农业机械化投入方面,2009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的总投入达到689.7亿元,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的2.12%,占财政支农资金10.77%。其中吉林、黑龙江、安徽、西藏、新疆5个省(区)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十二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杨敏丽(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100083)摘要:分析“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指出“十二五”期
5、间,农业机械化将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前产后延伸、质量效益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区域发展协调、社会服务主导等趋势。关键词:农机化;发展;形势;十二五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7205.2011.01.002杨敏丽.“十二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1,(1):0914,22YANG Min-li.Analysis on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five yearsJ.Chinese
6、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2011,(1):0914,22_收稿日期:2010年12月8日杨敏丽,女,1965年生,汉族,广西柳州人,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战略,政策与规划,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国农机化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No.1,2011Total No.2332011年第1期总第233期中国农机化2011年2)作业基础。“十一五”期间,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深松、机械育插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农用航空
7、、设施农业、牧草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等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更广泛应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跨入中级阶段。200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3%(预计2010年将达到52%以上)。“十一五”时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幅为前17年增幅的总和(按2010达到52%计算),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16.7%和56.7%,年均提高2.4和5.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6.9%,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进入提
8、速发展阶段;马铃薯及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极大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组织基础。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组织载体,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我国正逐渐成为农机服务大国。2009年,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7.5万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49万个。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各类农机服务组织采取集
9、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方式,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以中央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现5.0%,有17个省(区、市)比重在5.0%2.12%之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等11个省(区)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农资金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市场与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
10、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发展不断深入,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机械化作业比较效益更高,成为农民的重要选择,农业机械化发展内在需求更加迫切。112自身基础1)装备基础。“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科研、制造较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技术集成问题得到解决,特别是大功率拖拉机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成功,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基本成熟,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持续突破,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基本建
11、立了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门类持续增多,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108kW,20062010年农机总动力年均增幅为6.06%,实现稳步增长。同时装备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自2009和2010年农机总动力增幅逐年下降(见表1),表明动力利用效率在不断增加;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35%和20%,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长74%;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增幅远大于小型拖拉机拥有量增幅(见表1);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比例与小型拖拉机拥有量比例从2005年底的111提高到2009年的1
12、5。农机装备的稳步增长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1农机总动力及结构变化年份农机总动力(108kW)年增长率(%)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年增长率(%)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年增长率(%)20015.5020025.805.520036.054.37.63.020046.405.814.75.120056.867.225.14.920067.265.820.11.420077.695.922.24.420088.226.946.35.720098.756.417.01.72010(预计)9.205.110第1期表22009年全国及各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注:表中数据根据农
13、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整理,并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序号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序号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全国49.1336.6116陕西48.5046.341黑龙江89.9540.5917宁夏47.9943.762新疆79.8344.0518青海43.2243.573天津75.8015.1719浙江35.7418.054山东75.5137.2120湖北34.7234.635内蒙古71.2047.7421广东33.3828.076河南65.7948.6222湖南32
14、.0949.287河北64.5840.4823江西31.4339.908江苏62.1820.4524甘肃30.8352.399北京60.255.2625海南25.8348.7710安徽59.8744.3126广西23.6254.6711辽宁58.9831.5727重庆20.4836.8012上海57.265.3028福建18.1830.6115山西50.1540.2831贵州4.2052.2313吉林56.9742.9529四川12.0044.7514西藏53.8155.0530云南9.1361.92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体系基础。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
15、务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农机制造企业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农机质量保障体系,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机流通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由以上分析可见,无论从农业机械化的外部条件还是自身基础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基础更加牢固,经济社会条件更加成熟,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内在需求更加旺盛,农业机械化将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优化区域、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1.2面临的挑战121市场消费需求升级,依靠农业机械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16、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增产增效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一(见表2、表3);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路线与技术模式不明确,还不能完全满足继续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的发展需求。2009年,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和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均不到20%(2010年预计将突破20%,见表4、表5),油菜机播机收、棉花机收水平还很低,其它优势农产品的播种、收获环节机械化刚刚起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一些作物由于作业环节劳动强度太大已经影响
17、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122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通过农业装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约束越来越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实践中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以动力机械、中小型和中低端产品为主,高性能插秧机、采棉机等农机具和许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大量技术落后耗能高的老旧拖拉机仍然使
18、用,作业能耗大;一机多用和高效复式以及能够综合利用的机械较少,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的要求。既适用可靠又经济实惠的农机产品缺乏,丘陵山区用小型、轻便、耐用的种植收获机型少,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养殖业等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普遍不高,多数生产环节机具仍为空白。传统育种目标和栽培技术较注重高产量,忽视机械适应性;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影响机具效率发挥;农机研发对作物品种、形态关注不足,改进工作滞后。通过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相当艰巨。123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杨敏丽:“十二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11中国农机化2
19、011年注:表中数据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整理,并按2004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百分点由高到低排序。表320042009年全国及各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增长幅度序号地区2009序号地区2009全国49.3616江西31.431山东75.5117浙江35.742吉林56.9718内蒙古71.23上海57.2619黑龙江89.954安徽59.8720河北64.585河南65.7921辽宁58.986广东33.3822新疆79.837天津75.823北京60.258江苏62.1824福建18.189湖南32.0925山西50.1510海南25.
20、8326云南9.1311重庆20.4827四川1212宁夏47.9928甘肃30.8315陕西48.531青海43.2213广西23.6229西藏53.8114湖北34.7230贵州4.2比上年年增长百分点(个)20042009年年均增长百分点(个)3.513.523.345.865.775.593.145.342.475.2511.75.248.074.220.814.171.163.810.263.693.423.473.413.394.823.3933.062.673.381.933.17比上年年增长百分点(个)20042009年年均增长百分点(个)0.753.050.622.866.5
21、42.786.462.633.352.58-1.722.372.342.3221.832.28-0.022.25.472.110.951.050.921.012.011-0.410.28-0.20.650.20.48进入“十二五”,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将明显加快,大量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对实现机械替代人力,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效应减弱,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空间收窄,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同时,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用工成本和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
22、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影响生产效果与效益,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124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问题还较多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专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但与之相配套的序号地区机耕水平(%)序号地区机耕水平(%)全国83.2716天津76.811宁夏99.0517北京72.52黑龙江100.0018江西74.663江苏98.7719广东82.64上海99.9920海南72.745内蒙古81.0121
23、重庆87.66吉林100.0022广西73.687安徽98.323福建67.718浙江99.7224陕西53.089湖北82.9425四川48.3510河南89.1626山西37.2711新疆71.6227贵州51.6312河北97.5828云南45.6215湖南91.0731青海013辽宁84.2229甘肃8.7714山东84.8530西藏0机播水平(%)16.7172.0781.9348.1437.8850.4440.738.819.2715.792.3233.2816.772.7226.468.74机播水平(%)22.9422.54.351.730.837.692.971.126.347
24、.5803.540.1108.770机收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6.6955.3395.0589.7681.3488.9894.882.3999.481.1876.2370.4160.4670.3685.1567.5182.1967.3377.8461.2667.456.5858.756.2439.155.7955.6953.9545.9555.4159.7754.49机收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952.314549.2557.7348.4948.6448.1553.345.3321.1143.6829.3839.1822.2234.0933.933.3125.6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中国农业 机械化 发展 形势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