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pdf
《2019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整理推荐.中综考研大纲中综考研大纲 考试性质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
2、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考查目标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
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际问题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
4、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2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
5、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1 1.最新资料整理推荐.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3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
6、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本试卷满分为 300300 分,考试时间为分,考试时间为 180180 分钟。分钟。二、答题方式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约约 13%13%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约约 13%13%中药学中药学 约约 13%13%方剂学方剂学 约约 13%13%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 约约 28%28%针
7、灸学针灸学 约约 14%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约 6%6%四、试卷题型结构四、试卷题型结构A A 型题型题 第第 1 1363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5454 分分第第 37378181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9090 分分B B 型题型题 第第 8282105105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3636 分分2 2.最新资料整理推荐.X X 型题型题 第第 106106165165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20120 分分 考察内容考察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基础理论(
8、一)绪论(一)绪论1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献。3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
9、、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2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二)精气、阴阳、五行(二)精气、阴阳、五行1 1、精气学说、精气学说(1 1)精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基本概念。(2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3 3)精气学
10、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3 3.最新资料整理推荐.念构建的影响。念构建的影响。2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阴阳学说
11、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1 1)五行的概念。)五行的概念。(2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3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
12、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治疗。(三)藏象(三)藏象1 1、藏象的概念、藏象的概念2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3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4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5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7 7、五脏与志、
13、液、体、窍、时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4 4.最新资料整理推荐.8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系。(四)精气血津液(四)精气血津液1 1、精、精(1 1)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的概念。(2 2)人体之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的生成。(3 3)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功能。2 2、气、气(1 1)气的概念。)气的概念。(2 2)气的生成。)气的生成。(3 3)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4 4)气机、气化的概念。)气机、气化的概念。(5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
14、生理活动中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6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3 3、血、血(1 1)血的概念。)血的概念。(2 2)血的生成。)血的生成。(3 3)血的功能)血的功能(4 4)血的运行。)血的运行。4 4、津液、津液(1 1)津液的概念。)津液的概念。(2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5 5.最新资料整理推荐.(3 3)津液的功能。)津液的功能。5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 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
15、生互化。(2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3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4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5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五)经络(五)经络1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2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
16、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注次序。3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4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5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6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六)体质(六)体质1 1、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概念。2 2、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的应用。(七)病因与发病(七)病因与发病1 1、病因、病因(1 1)中医学病因分类。)中医学病因分类。(2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6 6.最新资
17、料整理推荐.(3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4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5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6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7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8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2 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 1)邪正与发病。)邪正与发病。(2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3 3)发病的类型。)发病的类型
18、。(八)病机(八)病机1 1、病机的概念。、病机的概念。2 2、邪正盛衰病机、邪正盛衰病机(1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理表现。(2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邪去正不复。3 3、阴阳失调病机、阴阳失调病机(1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19、。)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2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7 7.最新资料整理推荐.4 4、气血失常病机、气血失常病机(1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气和血
20、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
21、及病理表现。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6 6、内生“五邪”病机、内生“五邪”病机(1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2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7 7、经络病机、经络病机(1 1)经络病机的概念。)经络病机的概念。(2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经络
22、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8 8、脏腑病机、脏腑病机(1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的概念。8 8.最新资料整理推荐.(2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
23、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九)防治原则(九)防治原则1 1、预防、预防(1 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2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2 2、治则、治则(1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2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3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4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标和
24、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5 5)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6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消阴翳”,“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7 7
2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8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9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9 9.最新资料整理推荐.二、中医诊断学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一)绪论1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中 综合 考研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