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pdf
《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pdf(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U D C密级y9 3 2 0 5 6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塞堑塑隆釜鲑工鱼氢堂攘丞盆查生动查銮丝犍延研塞堕!墼吐丛!i!鲢!14 i 丝i b 鲢i 业鲤i4 1 n 蜓!g b!垦曼!i!址坠旦垒曼!b 壁壁旦垦!垫i 坠i 翌g 璺Q 坠鱼i i Q 旦赵红拖指导教师姓名张筮匪砑宜员副导师姓名荆垦蚕班究虽专业名称丝厦工程论文答辩日期答辫委员会主席2 0 0 6 年6 月1 0 目学位授予日期评阅人摘要神府东胜矿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水资源极度缺乏。随着煤矿能源的持续丌采,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质与生态环境问题越
2、来越突出。因此在该区研究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本项研究不仅对维护治理矿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塌陷区土地的复垦等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于丰富条件影响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本论文以神东矿区为研究区,并确定两个重点试验区一大柳塔试验区和补连塔试验区,分别作为塌陷稳定区和塌陷非稳定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2)采矿条件下不同塌陷类型包气带土壤水垂向分布特征对比分析:(3)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4)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分析;(5)采矿塌陷对生态环境
3、的影响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采矿塌陷区与非塌陷区相比土壤理化性质较差,表现为土壤粒度较粗,容重较大等。2、采矿塌陷作用使土壤持水能力明显降低。这在对塌陷区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分析中都得到证实。3、塌陷区各深度层土壤水季节性动态变化趋势与非塌陷区非常相似。说明采矿塌陷对试验区内表层土壤水季节性动态变化影响甚微。4、采矿塌陷对土壤水垂向变异性有很大影响,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在各个深度层均大于非塌陷区。对试验区土壤含水量平面变异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塌陷区内的塌陷坑部位,证明地表塌陷坑、塌陷洞等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5、采矿塌陷作用对矿区土壤环境、水环境、环境污染及地表植
4、被等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造成矿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神府东胜矿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生态环境c o n t e n ti nt h et e s t i n g 舒o u n d 4、C o a lm i n i n gs u b s i d e n c eh a dal a r g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v e r t i c a lV a r i a b i l i t yo f s o i lw a t e rc o n t e n t T h a ti st h ec o e f f i c i e mo fv a
5、r i a t i o nt e n d e dt ob eh i 曲e ra ta l ld e p t h si nt h es u b s i d e n c ea r e at h a nt h en a t i v ea r e a T h es t u d yr e s u l t so fh o r i z o n t a lV a r i a b i l i t yo fs o i lw a t e rc o n t e n ti nt h et e s t i n gg r o u n ds h o w e dt h a tt h el o wV a l u eo fs o
6、i lw a t e rc o n l e n tl i e si nt h ec 0 1 l a p s ec r a t e ro fs u b s i d e n c ea r e a I tp r o V e dt h a tt h ec o l l a p s ec r a t e ra n dc o l l 印s ec a v ei nt h cs u 墒c eg r o l m da 腩c tt h es o i lw a t c rc o n t e n tr e m a r k a b l y,5、C o a lm i n i n gs u b s i d e n c eh
7、a v es e r i o u si m p a c to na l lo f t h es o i lc o n d i t i o n,w a t e rc o n d i t i o n,e n v ir o l m e n t a Ic o n t 锄i m t i o na n dp l a I l t sl i v i n go fg r o u n d S ot h a ti tm a k e st h ee n t i r o I 蚰e n to fc o a lm i n i n ga r e ad e t e r i o r a t e da 1 1 da 行c c t
8、st h el o c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r i t i c a l l y K e yw o r d s:s h e n m-D o n g s h e n gm i n i n ga r e a;s o i lp h y s i c a la n dc h e m i c a lp m p e r t i e s;s o i lw a t e rc o n t e n t;s p a t i“V a r i a b i l i t y;e n t i r o m n e m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
9、征研究1 1 选题依据1 1 1 课题来源第一章绪论本次研究的选题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机理研究”(负责人:张发旺)。该项目以神府东胜煤田大柳塔矿区双沟农场为重点研究区,建立实验场开展野外实验研究。拟开展以下四方面研究:1)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分布的空间变异规律的观测实验研究;2)采矿塌陷区与非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对照研究:3)采矿塌陷区包气带水分运移机理研究:4)采矿塌陷包气带深层渗漏量的定量分析研究。笔者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参加了资料的收集、野外踏勘等基础工作,深刻地认识到深入研究采矿塌陷条件下的水分运移机制,对定量分析降水和
10、灌溉入渗,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研究塌陷区地下水资源的形成过程,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采矿塌陷区污染预测、预报防治等有重要意义,对该区实现复垦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以此项目为依托,确立了“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1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目前9 5 的一次能源,8 0 的原材料,要靠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但另一方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开采后不能再生。我国目前还处于矿产资源消耗量增长最快
11、的时期,工业增长加上人口增长,对矿产资源构成强大的需求压力,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大大改变了矿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矿塌陷即是造成这种环境与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矿一方面打破地应力的平衡状态,改变了矿区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地表大面积塌陷,并出现如地裂缝、塌陷坑、塌陷洞、塌陷阶地等塌陷地貌,使潜水沿裂隙迅速向深层渗漏,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对地表土壤水的补给减少,影响地表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植被生存;另一方面,采矿还破坏了包气带土壤原有结构,造成整个
12、包气带垂向裂隙十分发育,强化了包气带垂向排水疏干机制,引起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状态的改变,从而对地表降雨入渗与蒸发、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植被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另外,采矿废水、废渣也使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或沙化,使土地成为荒废地,严重破坏地表生态环境。神府东胜矿区位于晋陕蒙接壤地区,地处乌兰木伦河和窟野河两侧,总面积3 4 8 1 k m 2,煤炭地质储量3 5 4 G t,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四分之一。神府煤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聚煤盆地,居世界八大煤田的第三位,属于低狄、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因煤炭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适
13、合大规模露天开采和机械化开采,建设和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而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基地。随着国家能源中心的战略西移,该煤田将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该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干燥,降水量小,蒸发强烈,水资源天然不足。随着煤矿能源的持续开采,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质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受到新闻媒体和相关专家的普遍关注。因此,在神东矿区这种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极大破坏的特殊区域,对包气带土壤水的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有效地规划和利用矿区的水资源,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证据,而且对维护治理矿
14、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塌陷区土地的复垦等都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地理和经济等社会因素,对于采矿塌陷这种特殊条件下的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本项研究对于丰富条件影响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是与当前一系列学科如土壤学、水文地质学、农R 水利学及土壤水动力学等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与包气带水形态与能态状况直接相关,而且研究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尤其是采矿塌陷区)对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持水土平衡、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植被退化、评价地下水资源量
15、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以神东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对采矿塌陷区及非塌陷区进行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实测数据来探讨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并就其对地表植被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评价,以期为矿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区土地复垦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2 研究历史与现状1 9 9 2 年在国际矿山水大会上由法国鹿特丹矿业学校M i c h e ls c H M I T T、M e d a r dT H I R Y 教授首先提出了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的科学问题,法国矿业学校的M e d a r dT H I R Y、M i
16、c h e ls c l M I T T、英国皇家工学院矿业学院的D o l e、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A B e r m t z k y 及美国加州农业科学院的w L L i n d s a y、俄罗斯K o p w a k、A k h m o b 等对本国矿区或周围包气带土壤水分、养分及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采矿塌陷区地下水污染问题而开展的,因此主要研究采矿废水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1 9 9 6 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B r i a nR s t a n m o r e,Y i n g h eH e,E d w a r dT W h i t e,B r u c eF
17、i r t h 等人对昆士兰州两个露天煤矿的高等级粗粒炼焦煤进行了孔隙度和持水性能的研究。1 9 9 8 年,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农业学院的V a s s s i l i sZ A n t o n o p o u l o s 等人对英格兰东北部A c k l i n g t o n 的露天煤矿复垦区土壤与邻近的非扰动土壤进行水分运动、物质运移及氮转化的对照研究。1 9 9 9 年,法国鹿特丹矿业学校K A T h o m a s、M i c h e ls c H M I T T、M e d a r dT H I R Y 教授在希维基尼亚南部山顶地表煤矿塌陷区对包气带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对塌陷
18、产生的四个不同时期(2、7、l l 和2 3 年)的矿区土壤(m i n e s o i l)进行了水分采样和对比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s a v c i 环境技术院的D A s w a n s o n 等对具有明显分级的矿区土壤包气带水分特征预测进行了研究。L a w r e n c eR w a l k e r,E l i z a b e t hA P o w e l l(2 0 0 1)对加利福尼亚南部莫哈韦沙漠金矿地表的土壤水持力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德国勃兰登堡技术大学的u w eB u c z k o 等(2 0 0 5)对二维非均质的褐煤矿土壤进行了水力参数空间分布的估算研究,为模拟
19、二维水流及溶质运移过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研究的重要性,但比较成熟的成果还较少,需要开展长期的实验研究。我国有关专家对矿区塌陷前后包气带土壤水研究的重要性早已有所认识,也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工作。胡振琪、刘海滨等(1 9 9 0 一1 9 9 6)开展了采煤土地复垦管理模式和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利用包气带土壤水分变化开展土地复垦的观点;孙沼先、李树志等(1 9 9 1)提出了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其中提出需要重视水分变化对土壤影响的研究的观点。但是在1 9 9 4 年以前只是有学者以不同的形式提出需要进行塌陷区土壤水研究的观点,并未见到J 丌展实
20、验研究的论文或报道。1 9 9 4 1 9 9 6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部“八五”国家攻关项目“采矿条件下地下水环境效应及水资源保护利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周骏业,张发旺)中,对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进行了实验研究,阐明了塌陷对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但由于从水分运移监测设备的安装到结束只有8 个月时间,之后由于项目到期没有继续开展下去。尽管研究没有达到预期定性研究的精度,更没有对塌陷前后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进行定量评价,但对塌陷区和非塌陷区水分运移的实验研究尚属首次,对进行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都起到非常重
21、要的作用。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聂振龙、张光辉、李金河等(1 9 9 8 年)以神木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区分析了采矿塌陷作用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本次研究的开展有一定借鉴作用和意义;纪万斌(1 9 9 6 2 0 0 1 年)开展了地面塌陷尤其是采矿塌陷对土地的破坏及控制机理和技术的研究,并提出塌陷会对包气带土壤水分产生不利影响;李惠娣、杨琦等(2 0 0 2 年)对大柳塔矿区初塌区实验场的实验数据从水分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的角度讨论了不同包气带土壤水的特征规律,并利用包气带土壤水的特征规律讨论了采矿塌陷引起的土壤结构变化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与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联系;
22、赵明鹏、张震斌等(2 0 0 3 年)开展了阜新矿区地面塌陷灾害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性研究,认为土壤中许多元素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中养分的短缺,最短缺的部位是塌陷拐点,因为此部位裂隙发育良好,极易漏水漏肥,塌陷中心情况不尽相同;并建议土地复垦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在复垦时要分区、分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复垦办法进行治理;林素兰、袁立新(2 0 0 5 年)等在进行采矿业对环境影响效应的研究时,发现煤矿弃物堆的岩土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含水量,在干旱时期,含水量甚至低于植物萎蔫含水量。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的研究问题。1 3 研究方案1 3
23、 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选择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区,并确定两个重点试验区一大柳塔试验区和补连塔试验区,分别作为塌陷稳定区和塌陷非稳定区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2)采矿条件下不同塌陷类型包气带土壤水垂向分布特征对比分析;4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蠡变化特征研究(3)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4)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分析;(5)采矿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1 3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如下:(图l 一1)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lE工i_野外观测试验
24、上iI“M,j 自玎仃l上j L 一上立一i塌土不季塌带采陷鬻翟肇|区穗左土壤理化性质厂-_。_ _ _ _。_ _ _ 一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_-。一上采矿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J r(,一,葛论与建夏、图l 一1 整体技术路线图(1)分析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采矿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动态的监测技术和理论研究方法。(2)研究中拟采用野外观测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野外观测试验。在野外调查及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塌陷稳定区、塌陷非稳定区和非塌陷区的代表性地段;建立塌陷稳定区与非塌陷区两个二七壤剖采
25、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面,分层取样测定剖面各层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及易溶盐等理化性质;确定土壤含水量动态测试的试验区位置,测点数量、测点间距、点位,每一测试点的测试深度范围;确定野外取原状土样的取样点位、点数、取样数等;土壤含水量的动态监测采用时域反射仪(T D R)。(4)室内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借鉴前人分析研究的成果,利用野外实际观测数据,得出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土壤水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分析采矿塌陷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6第二章神府东胜矿区概况第二章神府东胜矿区概况2 1神府东胜矿区概述2 1 1 自然地理状况神府东胜矿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 塌陷 条件下 包气带 土壤水 分布 动态 变化 特征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