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pdf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01203229作者简介:胡火金(1963-),男,苏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师,理学(科学技术史)博士。3该文形成于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到导师郭文韬先生的指导,在此谨表谢忱!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3)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3胡火金(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摘 要: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是政治、生产需求
2、、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与此同时,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关键词:中国 古代 天文 传统农业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传统农业由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出农业生产重时节、重过程、重整体、重关系的总体特征,由此导致了传统农业的生态化特征和取向。这反映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主要是注重于农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农作物之间
3、关系的把握,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轮耕、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合理密植、茬口安排、合理施肥、兴修水利等,李比希对此评价说:“观察和经验使中国和日本的农民在农业上具有独特的经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国家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并不断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1(P43)并称其为“无与伦比的农业耕作方法”,这种成就的取得,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首先或直接的是来自于天文学的内在推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推步、节气确立等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时季节的要求,使农业生产由粗放低产不断走向精耕高产,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因此而形成和发展。一、天文历法与农业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日出落、月圆缺、
4、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节律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牧业的兴起,以自然界物候现象来定季节的自然历便应运而生,即根据植物生长花开花落,鸟兽生长出没等规律来确定生产活动的季节和方位地点,这实际上是一种物候历。物候历只能对季节进行大体的把握,对具体时节、年月循环以及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因此一种更准确可靠的即以日月五星的星象观测来确定农时的方法便孕育产生。物候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种外部表象,是一种自然规律,它被人们所认识是必然的,上古时期人们就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古希腊就有关于星象、物候和生产季节安排的记载2(P12-21)。中国古代关于天象
5、观测的最早传说,是国语、史记中所记载的:颛顼帝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夏代历书夏小正已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对应起来,它提供了从观测物候定季节农时的物候历阶段向观测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这是我国天文发展的萌芽时期。尚书 尧典记载殷商时期设置专人观象定季节,指出,以观测鸟、火、虚、昴四星黄昏时处于南中天(即过子午圈)的日子来定二分二至,以此来划分季节,确定农时,并给出了一年366天的以闰月来调整的阴阳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把握农时季节有了较高的要求,夏小正那种分辨斗柄上、下来确定季节的简单做法就不够了,尧典中以观测明亮的星宿来定季节就是必然的了。尧
6、典中记载的圭表测影,比通过观测星辰南中定季节精度更高4。这表明商周时期我国天文观测和历法已有较高水平,由此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和土地连种制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天文学形成了强大推动力。这一时期天宫二十八宿的建立和成熟、四分历和古六分历的出现即是标志。二十八宿可用来量度日月运动的相对位置,因此赤道坐标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甘德、石申对五星的运行周期以及顺、逆行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对全天星宫的定性分划,最终完成石氏星表,形成完全定量化的星宫体系。四分历确立了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125日,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此历法
7、标志着由观象授时而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制定于战国后期的古六分历已包含了节气的概念,即把一回归年分为若干等份,每一份用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来标志它,这使传统的阴阳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太阳一年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时节的较高要求。农业的发展对天文形成了强大推动,同时天文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已基本奠定。此后,天文、天象观测及历法就沿着这条路线不断地发展,历法不断进步和精确,秦颁行颛顼历,使得全国历法得以统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云气景象杂占对金木土星的会合周期已定得相当准确。汉初制定太初历,历法达到一个高峰,它已经具备了后世历法的各项主
8、要内容,如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后又经过后汉四分历、景初历、乾象历、麟德历、大衍历、统天历、大明历等等,直到元代授时历的完成是历法的顶峰,它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十二气历,这是个纯阳历,能使节气固定,避免了传统阴阳历中节气与月份关系不固定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历法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问题,但未能实施。与此同时,天文学由于定量化以及天文仪器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备、精确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35第3期 胡火金: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据研究,尧典所载观测年代当在殷商时期,主要根据为,“大火昏见春季,大火南中定夏至”。能田忠亮、李约瑟、薮内清
9、、哈特纳等学者同意此观点。陈久金等所著彝族天文学史,认为夏小正为太阳历,从星象、气候、节气、物候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从物候历到观象授时,人们对时节和气候的把握趋向精确,由原始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过渡。春秋时期的“四分历”是对观象授时的摆脱,历法较为成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已经基本奠定。至秦统一,汉太初历的制定,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已经形成。唐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农业大发展,“授时历”完成,传统农业向纵深发展。明清时期,天文学方面虽处于停顿和低潮,但由于农业传统的形成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农业上也有相当建树,农田水利、多业互补、中小农具、土壤改良、地力常新、合理施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随着天文学
10、的发展和“天人合一”、“三才论”思想的倡导,重视“农时”,以求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在农业生产和农学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5,并成为一种重要传统。天地环境、农作物和人的生产实践这三大要素的协调统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主要是协调农作物与其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人类早期的天文、天象观察远早于耕作和畜牧农业的文明,它是引发或唤起人类的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文明延续的一种力量。农业及农学理论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天文学的内在推动。与此同时,天文学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它是最早萌发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之一,“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
11、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而天文学的发展除了这种生产上的绝对需要外,还有人们求知欲的驱使,人的本性“力求了解周围世界和作用于它的各种外力。他在找到一种自认为能够合理解释这些事物的办法之前,总是不肯善罢甘休。”6(P2)星占作为早期天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早期人类求知探索的重要实践活动,这对星象及其变化的关注,无疑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星占的主要功能是对人间祸福、农业丰歉等的一种预测,它被古代中国极至发挥,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星象观测较早、全面及连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古代天文的发展还受到政治的强大推动,制定、颁布新历是
12、历代王朝的要政之一,这是天文的官营特征,如此等等,造就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具有的神秘性和强大的政治功能。总之,中国古代天文的发展是政治、生产实践和人们求知本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历法建制繁多、频频改历的原因之所在。二、天时、农时与农业天,在中国古代有多层含义,主要是指自然的天和人格神的天。但它反映到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则多是指自然的天,主要是指光照、热量、水分、气等多种因子的综合,这些因子随时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变化,天的特征就可以用“时”来喻示,这就是所谓的“天时”。这些因子的不同变化(天时)对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来讲尤为重要,天时实际上就是“农时”,也由此引出农业生产中的季节、节
13、气、农时等概念。农时季节决定农业生产的部体安排和收成丰歉,因此古人特别注意把握时程,农作物萌发、生长、开花、结实、成熟等,与时节有一定的对应,把握这种节律,是农业丰收的基本保证。关于“时”的论述,可见之于大量古代文献,如:“物其有矣,唯其时矣”(诗 小雅 鱼丽),4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62页。“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 尧典),“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钅兹钅其,不如待时”。(孟子 公孙丑上),“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史记 历书)等等。重“时”,则重“天”,意在表明人类活动与宇宙大系统运动节
14、律的协调。反映到农业上,实际是农作物生长节律与宇宙大系统节律的某种吻合。这正是农家“月令派”所追求的目标。夏小正、诗 豳风 七月、吕氏春秋 十二纪 纪首、礼记 月令等等,都列出每个月气候、物候、农事等,即以物候定时节,以时节安排农事活动。因此也产生了四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节气知识。农时是立农之本,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所在。这就是所谓的“三才论”。管子 禁藏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
15、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高度概括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乃至于国富兵强的根本保证。管子 四时中说:“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不知四时乃治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强调了四时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荀子 王制中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强调了“时”对于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吕氏春秋从涉农情况看,其“十二纪”“纪首”是典型的“月令派”传统,主要阐述时节与动植物生长、农事安排等情况。其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天文学 传统 农业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