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及稳.pdf
《004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及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4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及稳.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申请代码 A0802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申 请请 书书 (2 0 1 0(2 0 1 0版版)资助类别:联合资助基金项目 亚类说明:面上项目 附注说明: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 项目名称: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申 请 人:崔骁勇 电话:01088256497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甲 19 号 邮政编码:100049 单位电话:010-88256081 010-88256048 电子邮箱: 申报日期:2010年2月2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1079055 国家自然科学
2、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2 页 版本 1.001.987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 3l0qJmgpWzE 申申 请请 人人 信信 息息 姓名 崔骁勇 性别 男 出生 年月 1970 年 11 月 民 族 汉族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每年工作时间(月)7 电话 01088256497 电子邮箱 传真 国别或地区 中国 个 人 通 讯 地 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甲 19 号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植物营养学 依托单位信息依托单位信息 名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联系人 王艳 电子邮箱 电话 010-88256081 010
3、-88256048 网站地址 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合作研究单位信息 单 位 名 称 项项 目目 基基 本本 信信 息息 项目名称 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资助类别 联合资助基金项目 亚 类 说 明 面上项目 附注说明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 申请代码 A0802:上海光源 C0311:土壤生态学 基地类别 研究年限 2011 年 1 月 2013 年 12 月 研究属性 基础研究 申请经费 40.0000 万元 摘摘 要要 (限限 400400 字字):气温升高对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目前急需阐明主要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对增温的
4、响应及其机理。本项目以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和微谱学的STXM-NEXAFS 联用等技术,通过野外人工增温、海拔梯度取样和室内培养等手段,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下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主要植物地上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有机质(DOM)的化学结构特征、DOM 与提取人工合成的铁铝矿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矿物复合体的表面成分、DOM 与土壤中提取的粘土矿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矿物复合体的表面成分、土壤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化学成分、土壤有机质中新碳与老碳的分子组成变化,从微观尺度探索温度升高对该类重要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与稳定性
5、的影响,为准确把握全球变化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提供基础。关关 键键 词词(用分号分开,最多 5 个)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增温;高寒草甸;青藏高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3 页 版本 1.001.987 项目组主要项目组主要参与者参与者(注:项目组主要参与者不包括项目申请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填写此栏。)编号 姓 名 出生年月 性别 职 称 学 位 单位名称 电话 电子邮箱 项目分工 每年工作时间(月)1 吴静 1971-3-3 女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469 样品制备 10 2 谭红朝 1982-1-9 男 博士生 硕士
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497 上机试验 10 3 李鹏 1984-3-6 女 博士生 硕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497 野外采样 8 4 吴伊波 1983-10-25 女 博士生 学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497 nb_ 室内培养 6 5 张妍 1986-1-6 女 硕士生 学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150 zhangyan- 矿质合成 5 6 李玉爽 1987-11-8 女 硕士生 学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088256497 数据分析 6 7 8 9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7 2 0 0 3 2
7、说明: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员数由申请人负责填报(含申请人),总人数由各分项自动加和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4 页 版本 1.001.987 经费申请表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万元)科目 申请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一一.研究经费研究经费 30.3000 1.科研业务费 18.2000 (1)测试/计算/分析费 7.5000 土壤性状分析、DOM 性质的分析、14C 年代测定等(2)能源/动力费 2.0000 分担增温试验平台耗电的部分费用(3)会议费/差旅费 5.5000 到青藏高原取样和到上海分析的差旅费及6人次国内会议费(4)出版物/文献/
8、信息传播费 2.8000 论文出版费、资料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等(5)其他 0.4000 2.实验材料费 7.2000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6.6000 浸提、配置铁铝矿质和密度梯度离心等用试剂,过滤等用的耗材,样品运输费用(2)其他 0.6000 3.仪器设备费 4.2000 (1)购置 2.4000 恒温培养箱 1 台、台式离心机 1 台(2)试制 1.8000 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 DOM 提取装置 4.实验室改装费 0.7000 5.协作费 0.0000 二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3.2000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1.8500 2 人次赴澳大利
9、亚合作交流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1.3500 接待 1 名境外专家 三三.劳务费劳务费 4.5000 课题组中的在校研究生的劳务性费用 四四.管理费管理费 2.0000 按 5%计算 合合 计计 40.0000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0.0000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0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0.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5 页 报告正文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项目的立项依据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
10、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研究研究意义意义 CO2、N2O 等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IPCC 2007)。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地球陆地表面最大的有机碳、氮库,是大气碳库的 3.3倍,生物碳库的 4.5倍,每年由 SOM分解(“矿化”)释放的 CO2量比人类活动释放的总量还多(IPCC 2007)。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 98%来自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Lambers et al.2008)。气温升高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微小变化就有可能引发大气中CO2浓度
11、的大幅改变和生态系统氮营养的改变;模型运行的结果也证明,SOM循环过程的微小不确定性都会对 GCM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产生很大的影响(Friedlingstein et al.2006)。试验也证明,有机质矿化和氮营养的改变是控制很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关键因素(Elser et al.2007)。因此阐明重要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机制及其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对于准确把握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虽然土壤有机质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的重要意义已经广为知晓,但是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试验手段,有限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Fang et al.2005;Fe
12、ng et al.2008)。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壤有机质本身是高度异质化的复合体,它的各种组分对温度的响应差异极大,大部分的有机质是通过植物凋落物或根系以已知结构的化合物的形式进入土壤的,而且大部分在几个月内就会被矿化,将碳素以 CO2的形式重新排放进入大气圈,并提供生物氮素。但是还有一部分有机质会通过和土壤矿质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而稳定下来,有的甚至可以稳定数千年。但是,现有的技术尚不能对所有的组分逐一分离研究,只能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 SOM粗略地分为少数几个组分(Zhou et al.2010),并认为各组分是相对均一的。但正如 Feng et al.(2008)报道的那样,被
13、归入易降解有机质(labile organic matter)的两个组分:叶片表皮中浸出的碳(cuticular carbon)和木质素碳(lignin carbon)对温度升高有着完全相反的响应,前者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速率加快,而后者正相反,表明在分子水平上 SOM 不同组分稳定性的温度敏感性也不同。其他一些研究看到 SOM各组分的降解对温度的响应却是相似的,没有显著差别(Fang et al.2005)。更为复杂的是,52%98%的 SOM 是以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单纯的化合物,而对有机-矿质复合体中 SOM矿化的温度响应还鲜有报道。因此,深入探究 SOM的结构、解析 SO
14、M各组分与土壤矿质颗粒的相互作用对阐明 SOM稳定性的机制、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上碳氮等重要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为寻求提高 SOM的稳定性和增加稳定性 SOM数量的方法提供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6 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上个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 0.6,预计这个世纪还将升高 1.45.8(IPCC 2007)。在地质历史上三叠纪与侏罗纪的过渡期大气 CO2浓度升高导致气温上升了34 C,并引起了生物物种组成的巨大改变,有研究预测气温升高引起的生态系统碳收支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温度升高的趋势(Friedlings
15、tein et al.2006),因此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碳、氮周转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今年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上就有 300多篇关于增温的研究报告,其中一半以上与碳过程相关,其中又有相当部分关注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多年来在 Nature、Science等著名期刊上也持续刊登温度升高与土壤有机碳、氮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基于模型的计算(如 Piao et al.2008),或者是综合分析温度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氮过程(如 Yang et al.2008),而最近 10多年以来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温度控制试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Kimball&Conley 2009),其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温度升
16、高与碳、氮周转关系的理解。但无论是模型研究还是试验研究,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很大(Hu et al.2009)。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稳定性 在地球表层 1 m深的土壤中约含有 1500 Pg(1015 g)的有机碳,3 m深度内的土层约含有 2300 Pg有机碳,比大气与全球生物的碳储量之和还要多。传统认为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主要影响土壤表层 30 cm范围内的有机质含量,而对下层土壤有机质在影响甚微,因为其在小于 100年的时间尺度上是很稳定的。基于这一观点,很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只考虑表层 20-30 cm深度内的土壤对各种因子的响应。但是近来有研究
17、发现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远大于植物根系,30 cm以下土层中的有机质在控制土壤碳储存能力、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上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其形成过程可以把 SOM分为两个部分:上层土壤中的 SOM是直接来自于植物地上和根系的凋落物,经过微生物降解而形成的(包括四种可能的途径:木质素蛋白质假说;化学聚合假说;细胞自溶假说;微生物合成假说),这主要是一个生化过程;下层土壤中的 SOM 可能是上层淋溶下来的以及微生物原位活动产生的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吸附稳定而形成的,这主要是一个物理过程。目前对前一个过程的了解已经相当详尽,
18、但对第二个过程则较少,有证据表明该过程在 SOM的存储和周转中起决定性作用。SOM主要来自于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凋落物,根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等的残体也提供了部分碳和其他元素(Zhou et al.2010)。不同来源产生的 DOM在土体中的迁移是有机物形成、剖面分布和稳定化的主导过程。DOM 在迁移过程中可以被土壤矿物或原有的土壤有机质吸附,稳定化并形成新的 SOM,这一过程在长的时间尺度上可能控制着土壤有机质的固持能力和容量。例如,Baisden&Parfitt(2007)测定大规模核爆炸试验前后三个时期(1959、1974和 2002年)同一地点的土壤样品,发现 40-100 cm下层土壤的1
19、4C 富集已经累计达到了 200,认为 50 cm以下土层内的 SOM 中大约1040%是由 DOM贡献的。Gill et al.对 Colorado矮草草原进行了14C 标记,十年之后取样表明有 17.5%的14C 进入到 50cm以下的土壤中。Kalbitz&Kaiser(2008)的实验显示由 DOM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占 SOM总量的 19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7 页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微团聚体)被认为是土壤中稳定性碳保存的地方,有研究发现稳定性 SOM的大部分是保存在微团聚体中的(Kong et al.2005),关于土壤微团聚体形成和其中的 SOM 长期
20、稳定的机制有两种不同的假说,其中之一认为有机质和矿质表面多价金属通过配位体形成有机-矿质微团聚体(20250 m)。有机-矿质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结合强度依赖于矿质颗粒的类型和表面积。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微团聚体是有机质残骸(debris)被细的矿质颗粒包裹形成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DOM吸附在土壤矿物表面是其在沉积物和土壤中保存的主要机制。与存在于溶液中的 DOM或者没有吸附在矿物上的 SOM 相比,被矿物表面吸附的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更慢,降解的程度也相对比较低。DOM 主要是通过它所含的羧基及苯酚功能团与矿物表面的羟基配位形成表面螯合体而被矿物表面吸附的,DOM 与矿物间的静电引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21、。在很多土壤中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是 DOM 的主要吸附剂,通过吸附能够在土壤固相上保存相当多的 SOM,并对 DOM 的降解过程产生着很大的影响。铁的氧化物如 ferrihydrite,geothite 和 haematite对 DOM的吸附受 pH和竞争性无机阴离子如 SO42-、PO43-等的强烈影响,它们专一性选择吸附 SOM 中的芳香性分子及高分子组分,这些吸附反应很少是可逆的(凌婉婷等 2009)。尽管对 SOM 和铁的氧化物等矿物间吸附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迄今仍然没有阐明吸附于土壤矿物上的 DOM 免于生物降解的原因及其在土壤有机质稳定化中的作用。一些矿物颗粒在集
22、聚过程中能形成的中等大小的空隙(210 nm),有人推测吸附的 DOM 就是进入了矿物中微小空隙里,而水解性胞外酶无法进入这样小的空隙,使得 DOM免于被降解(Kaiser&Guggenberger 2003)。SOM吸附稳定的另一可能的机制是在有机分子和矿物之间形成多重键,通过多重键的结合降低了 SOM从矿化表面解吸的可能性,并且还可以改变被吸附 SOM 的分子构象,从而形成复杂的难降解的结构以及团聚体。土壤矿物的螯合作用也降低了 SOM表面的活性功能团,进而影响 SOM的降解。目前引入了几种现代实验分析技术来研究 SOM 的特性,包括(1)化学裂解(chemolysis);(2)热裂解(p
23、yrolysis);(3)热化学裂解(thermochemolysis);(4)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5)包括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等在内的谱学技术(慈恩等 2007,2008;Zhou et al.2010)。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 SOM结构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它们大多局限在研究从 SOM 中提取的腐殖质部分,而实际上土壤原位 SOM更多是以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对原位土壤有机-矿质颗粒中的有机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非破坏性的微观分析技术,比如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DX(energy dispersive
24、x-ray analysis),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等能够获得 SOM的形态、或者化学组成、微观异质性、SOM与矿物物理结合的信息,但应用一种技术不能够同时得到这些信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发展起来的 STXM(扫描透射 X射线显微术)新技术能够通过X射线的精确聚焦及高亮度的软 X射线,提供样品微小尺度上的物理和化学信息。而且 STXM与调谐单色器联结,就能获得样品的 NEXAFS(近边吸收精细结构谱学)谱。经过适当的数学处理就可以得到有机质在整个土壤微团聚体内的原位空间分布。近年来这项微谱学(microspectroscopy)技术已经应用于
25、 SOM的研究,对土壤团聚体纳米尺度上的碳化学结构及其聚合(assembly)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应用微谱学技术研究水溶液中 SOM在微观尺度上的变化、联合应用 STXM和 NEXAFS 技术研究了纳米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0 版 第 8 页 度上(200 nm厚的土壤黑碳切片)土壤颗粒表面的各种形式的碳的分布和水分散的土壤胶体颗粒的化学异质性。同步辐射源上的 STXM-NEXAFS 广泛应用于聚合物(polymer)纳米结构的解析以及生物材料中碳的分布上。在这类研究中,需要控制辐射量以避免 C=O 键破坏。聚合物层状样品和黑碳中碳的浓度高(700 g kg-1),对 NEXAF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4 模拟 增温 草草 土壤 有机 复合体 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