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3(2021新版).doc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3(2021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3(2021新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教学内容】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图片演示,认识云和雾,初步了解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部分,制造云和雾,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区分云和雾,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过程分析,进而了解云和雾的本质。最后
2、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难点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你说你是高山上的云雾,你说你是草地上的露珠,你说你是飘洒在江南的蒙蒙细雨,你说你是飞舞在塞北的片片雪花。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设计意图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1.观察图片,出示课本38页的图片2.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
4、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三)模拟实验:人造雾1.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制造雾。2.阅读课本39页文字,仔细观察图片,提问,人造雾需要什么材料?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4.制造方法: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5.分析实验步骤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7.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成果移走线香,用冰
5、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8.实验总结(1)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3)在量筒口出现的白气是如何
6、形成的?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4)教师小结:在这个实验中,量筒中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冰块周围的冷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量筒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的现象,这些白气实际是漂浮在量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9.小结自然界中的雾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分析人造雾实验中的步骤以及现象,了解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四)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1.观察图片,
7、再根据刚才造雾的活动,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云和雾有什么区别?2.阅读课本: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阅读资料,小结得出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云。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教学后记】14.露和霜【教学内容】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
8、。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箱,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了解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目
9、标】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推理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难点做造霜的实验。【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加湿器、塑料杯。 学生金属罐、冰块、抹布、盐、温度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自然界中的云和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又是哪种自然现象呢?(出示图片,板书
10、:霜)2.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哪里见过?大概出现在什么季节?3.学生回答。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干净利落。(二)了解霜的形成原因。 1.过渡:大家的生活经验挺丰富,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霜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推测,小组交流、汇报。3.提问: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微视频)4.提问:看懂了吗?有问题吗?(温度计不拿出)5.追问:还有哪些注意点?6.分组实验。7.谈话: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8.谈话:看来大家都测到了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结成了一层小冰晶。这个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小
11、结: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就形成了小冰晶。9. 提问: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这样形成的吗?请看大屏幕。10.谈话: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霜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形成的?11.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降到零度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板书 水蒸气 遇冷凝结 0摄氏度以下 冰晶 那么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我们用上湿抹布其实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蒸气,冰冷的金属罐相当于大自然里面一些冷的物体。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学生在模拟实验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浓
12、厚的探究兴趣。(三)了解露的形成原因。 1.谈话:除了霜,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2.板书:露。3.提问:大家发现露珠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吗?4.学生回答。5.提问:根据霜的形成,我们能推测露的形成过程吗?6.小组讨论、汇报。7.谈话: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老师也尝试做了一个露的模拟实验,谁愿意到前面来仔细观察一下?8.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下降,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板书:0摄氏度以上 水滴9.提问:那么,露和霜在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手拿两个金属罐,对比观察)我们利用维恩图进行比较。10.学生讨论、完成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小学 科学 苏教版五 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自然界 循环 教案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