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4课)(2021新版)3.doc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4课)(2021新版)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4课)(2021新版)3.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 【教学内容】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尝试运用身边材料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科学描述的能力及设计与物化模型的能力。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
2、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PPT。 学生分组材料:立体地形模型的制作材料,如石膏塑形布、纸板、废纸、泡
3、沫塑料、海绵、丙烯颜料、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当然是太平洋啊!那喜马拉雅山上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全班交流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喜马拉雅山。 4.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太平洋。 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表面情况。7.板书课题:9.地球的表面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
4、么不同 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预设: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活动二:了解地球
5、表面的陆地地形 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3.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4.全班交流,预设: 图片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26页下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6.教师小
6、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形态多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预设: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
7、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但难以找到特征显著的照片,因为形成年代较近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远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变得比较低矮,看起来和山地一样。所以没有在此呈现。 3.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组图片以及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
8、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2.出示课本27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预设: 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动手制作。 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
9、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 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立体模型。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这些陆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 【教学后记】 10.火山和地震【教学内容】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火山与地震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火山喷发与地震形成过程,学
10、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学习本课,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 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火山喷发前后现象,再通过阅读课文学习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第三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精炼的文字和富有冲击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
11、。第四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三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五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阅读资料卡、诵读避震口诀和海报,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并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通过阅读与研讨,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难点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模拟火山
12、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火柴、金属盘、土豆泥、番茄酱、50mL烧杯、小勺子、玻璃棒、镊子);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形成实验器材(多层海绵、木片、厚泡沫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每年都会爆发很多次的地震,以及一些火山喷发,这些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2.板书课题:10.火山和地震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火山 1.教师引导:大家见过火山喷发吗?谁来说一说火山喷发的场景?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书本上、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场景,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预设: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
13、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3.教师出示课本28页上面三张有关火山喷发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火山喷发的可怕情景。 4.教师出示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的照片,并描述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成了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
14、观的熔岩喷涌现象,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5.出示课本28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以及火山喷发的危害。 6.初试课本28页下面两幅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两张图分别呈现了火山喷发后岩浆摧毁树木和火山灰覆盖村庄的场景,展现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7.出示庞贝古城的遗址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
15、师相机介绍有关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情况。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把著名的庞贝城掩埋在地下,使他们历经千余年,才得以重现人世。 8.出示我国的长白山天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教师相机介绍长白山天池的形成。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的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9.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他不仅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还会对地球的地形产生影响,那么火山喷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10.
16、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1)出示课本29页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以及使用方法。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等等。(3)实验方法: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4)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火山喷发的形成。
17、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碰铁盒、三脚架、石棉网等,以免烫伤。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预设: 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土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土豆泥,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8)火山喷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活动二:地震 1.教师引导:除了火山喷发,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
18、呢? 2.出示课本29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全班交流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预设: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地震。 4.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呢?预设: 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
19、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5.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6.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相机介绍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过渡:地震会给人类带来这样大的灾难,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地震的形成。7.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 (1)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3)实验方法: 挤压多层海绵,观察“
20、岩层”褶皱的产生。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4)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利用这三种方法模拟盐城岩层和地震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地震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进行以上操作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预设: 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皱。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裂的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6)地震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预设: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
21、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8.教师引导: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每年地球上都要爆发大大小小的地震十几次乃至几十次,我们在地震面前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安全呢? 9.出示课本30页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时机。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10.教师讲解:一般来说,大地震发生时,从地光、地声、大地晃动到房屋倒塌大约要1020秒。房子晃动时,应找安全地方躲避。房子停止晃动至下一个晃动来袭前,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在地震来临时,这些做法对不对?
22、11.出示课本30页下面5幅插图,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插图,并说一说这些图中的人物在地震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预设: 地震来临时,乘坐电梯和站在阳台上大声呼救是错误的。因为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容易被困在电梯中。在地震中阳台也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地震容易使阳台断裂塌陷,因此站在阳台上呼救也是错误的。 其他的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楼上就要选择走楼梯下楼,如果来不及下楼,就要在家中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护住头部蹲下来,等待救援。12.关于地震中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我安全方法非常多。出示地震逃生口诀: 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小学 科学 苏教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地球 表面 内部 教案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