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_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_郑友训.docx
《课堂_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_郑友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_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_郑友训.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21卷第 2期 2006年 6月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J.ofXuiou Education College Vol.21,No.2 Jun., 2006 课堂 :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郑友训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阵地在课堂。只有课堂的 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课堂;研究性学习;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625 (2006)02 0001 03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教育界对它的重要意义有
2、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 人把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完全等同起来,认为研究性学习 的主阵地在课外,而不是课内。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阻 碍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课堂作为学生 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 开展研宄性学习,培养其科学的研宄精神是主要形式。 一、研宄性学习的内涵 科学地界定研宄性学习的内涵, 把握其本质特征,是构 建研宄性学习课程的基础。关于什么是研宄性学习,教育界 主要有两类说法。一类是将研宄性学习视为一种学习方式。 如有的研宄人员认为, “ 研宄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以类似
3、科学研宄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 式。 ” 11 “ 研宄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仿照科 学研宄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 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 式。 ” 2而另一类则是对研宄性学习提出了广义与狭义两重 解释。如有的学者指出, “ 从广义理解,研宄性学习 泛指学生 主动探宄的学习活动 ” ;“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研宄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 学研宄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 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 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
4、能力。 ” W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表述尽管不同,但最后都是把研宄 性学习界定为一种学习方式,并用另一个概念 研宄型课 程来作为研宄性学习的课程载体。 2000年 1月,教育部颁布 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将 “ 研宄 性学习 ” 作为 “ 综合实践活动 ”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课 程计划。这一方面提升了研宄性学习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也 由此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 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施途 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非课程形态的,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之 中;二是课程形态的,即独立设置 “ 研究性学习课程 ” ,在这一 课程中推行
5、研究性学习。因此,将 “ 研究性学习 ” 限定为一种 学习方式,用 “ 研究性学习课程 ” 来表述其课程形态更为科 学。 二、课堂:研宄性学习的主阵地 (一)重新审视课堂 1. 课堂: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 4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 术,把课堂当做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 可以了,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 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 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类似的成分。但是,若教师如 同舞台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按照 教参或教案设计 (剧本 )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 当做观众,既
6、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 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 到底是一种交往学习,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 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 艺术 ” 表现能力再强,也只 能说明教师自身 “ 塑造角色 ” 的能力与水平,而无法反映出学 生的学习与表现参与度。换句话说,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 交往的,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 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 “ 内化 ” 了的,増长的 能力才是 “ 货真价实 ” 的,养成的情感才是 “ 真真切切 ” 的。从 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 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
7、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与 学生交往、 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效果。 2. 课堂:师生探宄知识的场所 * 收稿日期 2006 03 12 作者简介 郑友训 ( 1959 ), 男,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他的师 说中为教师确立的这样一些职责和角色,一直支配着教师 的行为。许多教师至今在课堂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角 色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传授了知识,把 “ 术 业有专攻 ” 的学识传递、授予了学生,自己的职责也就完成 了。这种看法也许在韩愈所处的年代或者说小农经济时代 是合理的,而对于知识更
8、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 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来说,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让学生学 会学习,掌握学习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 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把课堂当做知识的 “ 交易所 ” ,从教师一方转移至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可获得 知识,但一来掌握的这些知识难以牢固,很难成为学生稳定 的心理特征,二来无法透过知识的探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 主动地吸取知识,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在这里,教师 要明了 :知识既是 “ 名词 ” ,更是 “ 动词 ” ,通过主动探宄,动手、 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有 应用价值的知识。 3. 课堂:教师智慧充分展
9、示的平台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 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角度 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 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呈 现的又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课堂还是 动态存在、变动不居的,即使教师备课准备再充分,也难以设 想到课堂中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课 堂总是处 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所讲的 “ 一个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 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 况在变化,课堂的物质空间也在变化。所有这一
10、切,都时刻 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 地加速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把 握,即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但在中小学的课 堂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僵 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创新就是打破 旧有的模式化的东西 ,如果用刻板的行为替代多样化的行 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 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 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4. 课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阵地 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做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 我们现有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
11、象。这种训练以无视学生复 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把学生头脑当做 “ 黑箱 ” 来支配。靠着 这种训练,学生的行为倒是可以达到标准一致、区别无二,可 以在做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时达到一种 “ 自动化 ” 的程度,但与 此同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逐渐降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 性在渐渐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弱化,创新离他们也 越来越远。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做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 体,看做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做是有 着独立个性、鲜活生命力的 “ 人 ”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世界, 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 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研究性学习 阵地 郑友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