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教案(共3课).doc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教案(共3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教案(共3课).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因此,让小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
2、,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对自然 物和人造物做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 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目标】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通过归类活动
3、,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教学准备】教师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 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
4、么不同。教师提出话题:“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 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 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 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 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 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 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
5、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 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比较自然物
6、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二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三: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 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 进行加工改造,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等等。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比一比,改进改进。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多给点
7、时间让学生操作。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 树叶、藤条、稻草、石子等。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活动四: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制造出米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中的物品,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比如: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皮衣?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式补 充,可以配合使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采用 倒推的方式,由现实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成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子。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8、: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常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可利用的资源准备: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衣的视频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教学后记】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的第二课。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四个内容组成:1、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两代人的生活各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2、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3、调查。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
9、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使学生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4、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体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带来的效果和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的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和对比,意识到我们是被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包围。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
10、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衣食住行的图片,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教师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图片、电动粉碎机(演示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师展示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方面不同的图片。(生观看)同时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
11、况,了解古代人生活的状况。2、提问: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生:回答。3、师小结:从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古时候)人以打猎为生,穿的兽皮,吃的是野果,住的是草棚,没有交通工具,靠两条腿走.(现代人)穿的是各种面料做成的衣服,吃的是各种健康食品,住的是大楼,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高速列车等等。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生了解过去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观看图片时进行了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以便让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或者去观看古代文明的视频、图片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12、同时大量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带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进而引起讨论和思考。二、从古至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1)找朋友:展示衣食住行图片,你能把它们分别分分类,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吗?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评价设计意图从大量的图片冲击中进行一个小小的考验,因为这个活动就是要一一对应的。1、穿着的变化(1)展示不同时期的穿着图片;(从古到今人们的衣服发生了哪些变化?)(2)排排序:大家请看这些人穿的衣服,你能不能按照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的衣服排排序,并小组讨论下为什么这样排序。(3)师列举三个阶段穿着方面的变化:穿着方面: 原始人身穿兽皮,后来的人穿长袍马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双手创造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一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双手 创造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