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化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化精选文档.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社会化本讲稿第一页,共十八页v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v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v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v第四节养育孩子的方式v第五节社会化的主体v第六节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v第七节再社会化本讲稿第二页,共十八页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v一、定义v郑: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v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v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本讲稿第三页,共十八页v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v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v社会化的类型:v(1)初次社会化)初次
2、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vv(2)预期的社会化)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本讲稿第四页,共十八页v(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vv(4)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v(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
3、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本讲稿第五页,共十八页v二、社会化的作用v、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v、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v三、社会化的内容v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v2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包括价值观v3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自我(形成个性与自我)v4、塑造健康人格本讲稿第六页,共十八页v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v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v文化社会学把社会化看做是个文化延续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v2、从人格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v这种研究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研究的影响,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
4、形成有个性的人。v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v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本讲稿第七页,共十八页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v1、与人类的接触v当婴儿在被父母拥在怀里喂奶的时候,他们接受了三种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温暖、食物以及与人类的接触。v例如:哈里F哈洛的罗猴实验v2、情感发展v人类情感的发展,有一个固定的顺序。本讲稿第八页,共十八页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v人格常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v自我(self)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是
5、谁,我怎样与他人区分开来?v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v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v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v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v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本讲稿第九页,共十八页v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v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me)”。v“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v“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v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v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v
6、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他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识之中。本讲稿第十页,共十八页v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v艾里克逊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它随着我们一生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v(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v(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v(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v(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v(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v(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v(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v(8
7、)完美与绝望(老年期)本讲稿第十一页,共十八页v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v儿童心理学v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v(1)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v(2)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v(3)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v(4)形式操作阶段(12到15岁)本讲稿第十二页,共十八页第四节养育孩子的方式v教养孩子的方式有两种极端:专制型和放任型。v最为有效的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的孩子的父母,是权威型的。本讲稿第十三页,共十八页第五节社会化的主体v一、家庭v家庭社会化的特点v1)成人的支配性v2)成年人对孩子的绝对权威v家庭教育的形式v独裁主义;温和宽容本讲稿第十四页,共十八页v二、
8、学校与日托中心v特点:v1、传授技术和知识的场所(1)教人识字(2)训练技能v2、学校训练儿童适应广泛的社会v3、培养公民意识。v三、同龄群体v1、同龄群体的概念: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v2、同龄群体的特点:v自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力;关系对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常常形成一种亚文化。本讲稿第十五页,共十八页v四、大众传媒v1、概念:指传到了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v2、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1)它在儿童早期就对儿童发生影响。(2)它是最为普及的大众
9、传媒(3)它对儿童最具有吸引力,可以促进儿童的知识积累,拓宽他们的视野。消极作用;1)电视的庸俗性,虽然电视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却没有相应的教育意愿。2)电视对孩子的学习潜力有消极的影响。3)电视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都不同,它基本上是单程的通道,孩子不能发问,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4)不适合儿童的节目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本讲稿第十六页,共十八页第六节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v一、青春期与青年期v青少年与他们在更年幼时相比,更多受到同辈群体与学校的影响。v二、成年期v成人社会化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选择角色。当角色内容发生变迁的时候,他们可以重新定义或再造现行的角色。v三、晚年生活v四、死亡与濒临死亡v濒临死亡的体验v悲伤、哀痛与失去亲人“预期的悲哀”本讲稿第十七页,共十八页第七节再社会化v1、什么是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v广义再社会化:一个人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自愿的和强制的。v狭义的在再社会化: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其教化对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社会利益的人。v艾文戈夫曼:“全面控制机构”本讲稿第十八页,共十八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