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精选文档.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二页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一)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本讲稿第二页,共二十二页(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移情: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强化:鼓励和表扬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明显效果。本讲稿第三页,共二十二页二
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表现形式(一)表现形式1.工具性侵犯。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表现为推、喊或攻击挡路的人。2.敌意性侵犯。伤害另一个人,表现为打、踢、威胁等。3.哈特普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要高于后者,年龄大些的儿童更多使用敌意性侵犯。本讲稿第四页,共二十二页(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家庭影响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父母在处理儿童的不良行为时,会更多地采用专制和体罚的方式。2.玩具及电视(1)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3、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但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3.社会认知因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其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有关。本讲稿第五页,共二十二页三、儿童的道德发展三、儿童的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0-2岁):道德认知是不守恒的。(2)他律道德阶段(2-7岁):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评定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等。(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判断行为还考虑行为的动机,能现实地判断别
4、人,能进行换位思考。(4)更高水平的道德阶段(12岁以上):儿童对规则的理解更多的联系社会,使规则从具体的行为准则变为人与人之间的“观念的互惠”。本讲稿第六页,共二十二页 总之,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从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逐步发展为从主观动机出发、以主观的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本讲稿第七页,共二十二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2.三水平六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分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小学高年
5、级)。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期望。分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本讲稿第八页,共二十二页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青年后期)。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维护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分两个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3.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本讲稿第九页,共二十二页(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认知能力 对每个道德阶段来说,个体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是重要条件。2.同龄人的交流 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自我、形成社
6、会知觉、获得情感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德理解。3.儿童的养育实践 在活动中,成人和教师能帮助儿童识别情境,练习和强化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4.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过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于道德发展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本讲稿第十页,共二十二页 学前教育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活动,尤其是音乐、美术和游戏活动,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和操作,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实现的,这些活动还是婴幼儿人际交往、共同活动的平台,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规则意识和互助行为。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第一节第一节 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学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7、一、学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二、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2岁左右,儿童的“咿呀之歌”被称为“轮廓歌”。三、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第二节第二节 美术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美术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涂鸦期(0-2岁)(二)象征期(2-3岁):开始画人,这些“人”都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称为“蝌蚪人”。(三)定形期(3-7岁)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
8、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第三节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游戏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1)兴趣指引兴趣指引,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2)(2)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在游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表现。(3)(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过程儿童可以尽情尽兴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4)(4)自由性自由性,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无拘无束的,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9、(5)(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假想与真实的转换,儿童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适时的进行着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6)(6)人与人人与人(物物)的交流的交流,象征性游戏中的角色分配需要协商和交流,也会有与材料、玩具的交流等。(7)(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各方面能力的延展,游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与他人合作等各种能力。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机能游戏机能游戏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为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为 象征游戏象征游戏 规则游戏规则游戏 认知游戏认知游戏从活动内容动作从活动内容动作 技能游戏技能游戏 社会戏剧游戏社
10、会戏剧游戏 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一)社会性游戏的发展(一)社会性游戏的发展1.1.概念:概念: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游戏。2.2.四种游戏四种游戏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分为四种: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1)独自游戏(2-2.5岁):儿童独自一个人游戏。即使有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2)平行游戏(2.5-3岁):儿童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3)联合游戏(3.5-4.5岁):儿童们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尽管有一定的社会互动,但这种互动还是比较低级的。(4)合作游戏
11、(4.5岁以上):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如“娃娃家”的游戏。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二)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二)操作性游戏的发展1.概念:学前儿童通过操作物体而进行的游戏。2.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1)无目的游戏(0-1岁):皮亚杰认为这时期儿童的游戏本质是唯乐的,没有目标的。(2)功能性游戏(1-3岁):可以根据玩具或物体的功能来使用这些玩具或物体。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3)结构性游戏(3-6岁):指的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导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如搭积木。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结构性游戏也经历了想象构造、模拟构造、创作构造三个阶段。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三)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三)象征性游戏的发展1.概念:通过使用代替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2.它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可以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装扮游戏一般在儿童的1-3岁,从3岁开始,进入角色游戏。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二页THANK YOU!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