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Ξ.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 收稿日期:2008-10-13作者简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0624069)。作者简介:侯小梅(1956),女,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与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侯小梅,刘建勋(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74)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提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2、;以21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学科发展趋势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人才就业目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并考虑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了具有四大平台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关 键 词:课程体系;市场需求;人才就业目标市场;交通运输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9)01-0168-03 刘建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交通运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总结报告.1 课程体系改革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日臻完善,已
3、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交通运输业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实现交通工具和运输设备的现代化;二是整个运输过程逐渐系统化、合理化和高效化,并形成能够发挥各种运输优势的综合运输体系;三是为适应不断扩大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国际运输设备管理形式已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我国高校已实行市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自2003年全国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严峻的状况已引起政府、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关注。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也不例外,据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有60所普通高校设有本科交通运输专业,到2004年却增至为
4、82所,到2006年又增加17所,为99所,5年内猛增近40所。可见,本专业人才培养竞争对手不断增多,势必导致本专业毕业生今后就业面临困难。“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面对交通运输市场变化和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情况,无论从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的需要,还是从专业自身生存与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对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2 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市场调查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课程体系构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学校及本专业资源能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在高校
5、毕业生市场化就业给高校办学带来严峻挑战的今天,后两者因素应特别引起高度重视。因此,课题组提出以下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2.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其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提出的目标体现了教育第23卷 第1期Vol.23No.1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9年1月Jan.2009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
6、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2.2 以21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学科发展趋势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在课程体系中应增加适应21世纪交通运输学科发展要求的前沿高科技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课程和内容,使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充分体现本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学科特征。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是现代市
7、场营销观念,其含义是“一切从顾客需要出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市场上卖得出去的产品”,而不是“把产品生产出来再想办法推销出去”2。只有此观念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培养的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才能就业,专业才能得到很好发展。纵观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运输已由单一的运输服务向工商物流全过程渗透;另一方面,现代交通运输除公共客运和企业货运外,私人运输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轿车保有量2006年占汽车保有量近60%,而且发展势头强劲1。汽车运用技术作为汽车运输保障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不但要保障运输企业汽车的正常运行,也要保障私人汽车的正常运行。从市场来看,保障汽车正常运行的汽车维修业已与汽车销售、配件
8、供应、二手车销售、汽车保险等庞大的汽车服务业融合到一起而不可分割。因此,现代交通运输业,除强调内涵发展,加快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外,同时也在向外延拓展,积极向现代物流业和汽车服务业渗透。我们应根据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来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培养市场所需人才。2.4 以专业人才就业目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选择目标市场是现代市场营销学中及其重要的内容,是市场营销观念的四大支柱之一3。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选择专业人才就业目标市场,解决本专业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适合进入哪一种人才就业市场的问题4,从而解决“宽专业”宽到什么程度,向哪个方向宽的问题,即要注意把握好
9、“宽而有度”、“宽而不乱”的原则。因为现代交通运输其运输方式多样化,一个专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满足水、陆、空、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资源有效,专业应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选择对本专业最有吸引力并可以有效占领的那部分人才市场,作为本专业服务和满足的市场。课题组通过对细分市场人才需求规模、细分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专业自身发展目标和资源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后,确定本专业要服务和满足的人才就业目标市场,是有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以及有汽车运用与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市场定位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
10、势,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所办专业才更具特色,在人才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才能得到很好保证。课程体系应依据就业目标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去构建,使市场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等有机地联系起来。3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题组按前述理论依据,并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了新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包括4大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在各平台内又分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即“汽车运用与服务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管理与物流”方向;采用“4+4”培养方案,即前4个学期不分方向。各平
11、台学分(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表1 学分(学时)分配情况课程类别学时学分学时比例/%公共基础必修1 21271.545.5限选6442.4任选6442.5学科基础必修6884327.4限选1529.56.1专业课限选2721710.8任选12885.1最低毕业学分1903.1 公共基础平台。将通识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使文理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功德,遵纪守法及打好理科基础。该平台的构建,也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尽早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性质、学习内容、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动态,在第一学期还开设有专业导论课。这对于
12、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3.2 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必须为拓宽专业口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科基础,特别是共性学科基础平台建设,加大了学科交叉力度,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专业属交叉学科的本质特性,夯实了基础。共性学科基础平台在1999年版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9门课,总课程数为14门,此外在2001年版课程体系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改革后,其学科交叉特性十分突出,如设有“交通运输工程”、“管理学”、“物流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优化程度又有提高,如将“汽车发动机原理”归入“汽车运用与服务工程”方向学科基础平台等。3.3 专业平台。以
13、坚实的共性学科基础平台作后盾,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了两个专业方向平台模块,即在2001年版基础上,将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两个方向拓展为“汽车运用与服务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管理与物流”方向5,相应地,前者增加了满足汽车后市场服961侯小梅,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务的课程,后者则增加了物流方面的课程。既充分体现了各专业方向的特色,又拓宽了专业口径,从而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
14、。此外,课题组还对专业任选课程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即分别设有专业方向横向拓展模块、专业方向纵向拓展模块各两个。第5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的课程进行学习。各模块中的课程和内容可根据市场动态变化作出快速响应,实时进行调整和更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设计既有效地避免了专业任选课名目繁多,缺乏操作性的虚假繁荣现象,同时又提高了课程体系的弹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了学生就业时的针对性。为提高课程体系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还对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在1999年版基础上有18门课程被整合为9门,在2001年版基础上又有4门课程被整合成2门,如将“汽车故障诊断”和“
15、汽车维修工程”整合为“汽车诊断与维修工程”等。为使课程体系更具时代气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前沿科技信息,将当代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知识及时反映到课程体系中,如增加了“汽车事故工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等课程。3.4 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3大模块。修订后,加大了实践环节力度,增强了实施操作性,强化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总学时数增加,如在2001年版基础上,两个专业方向分别增加26学时和20学时,加大了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二是对模块中的项目进行了细化,更便于组织实施,培养效果更好;三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多,培养学
16、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大大增强;四是实验内容紧跟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步伐,提高了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如采用高新科技诊断设备做汽车故障诊断实验,采用最新高技术软件仿真物流系统等;五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如增设了“创新工程”理论课,并利用学校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052007年本专业学生分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种竞赛奖共9项,获奖人员达25人次。4 改革实践所取得的成果4.1 促进了教育教学各环节改革,成绩喜人。自2005年起,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先后主(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
17、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共6部;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门;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授课的课程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总数的80%;教师参加省部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4项,发表教改论文共12篇。4.2 就业领域拓宽,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从交通运输业拓展到物流业、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整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等,在全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并多次受到学校主管部门表扬。2007年、2008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向物流业、汽车服务业转移的人数分别占当年该专业全部毕业生人数的20%和31%。4.3 学
18、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据统计:近3年获第九、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1人,市级特等奖2人以及一二等奖各1人,其作品被市级主要媒体和国内外知名网站广为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第5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银奖3人;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9人,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3人。近3年考取研究生有31人,其中不乏考取国家211工程大学的学生。有30余名本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其中2003级一位学生在校期间与老师共同发表科研论文8篇,被评选为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获得汽
19、车驾驶证、物流师资格证、土木工程监理合格证、报关员培训合格证、注册会计师证、汽车维修工中级证书等172人次。4.4 促进专业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2008年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被重庆市确定为市级特色专业,使该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中得到提升。2006年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被重庆市确定为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和5月重庆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和市级优秀重点学科。校外实训基地增至为8个。目前,专业教学团队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5名,在读攻博、攻硕各1名,正在国外(日本、加拿大)大学研修2名,有3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专项奖,4名教师获学校教学质量网络评估优秀奖。参考文献:1周济.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06-03-30.http:/ 张国方.汽车营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 张征宇.市场营销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 侯小梅,刘建勋.大学专业人才就业目标市场研究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04-107.5 刘建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153-156.(责任编辑 范义臣)071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