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都市快轨交通 第21卷 第3期2008年6月快轨论坛URBAN RAPI D RAI L TRANSIT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马小毅(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州 510030)摘 要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沿线土地利用的性质结构、开发强度和次序,论述这些因素对客运量规模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以广州市为例,在充分解析轨道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区位和性质,将轨道交通站点分成10类,建立交通规划模型,对客流规模的敏感性和开发次序进行定量研究,对各类站点的周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提出建议,对调整前后的客流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者之间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关键词 城
2、市轨道交通 客运量 土地利用 开发强度 次序进入21世纪,交通拥堵已经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心区的普遍现象,为了迅速疏解中心区的交通拥堵,大多数城市选择了轨道交通这一大运量交通工具。然而,由于国内城市建设普遍都处在机动化程度迅速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捉襟见肘的时期,亟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一个编制合理又极具吸引力的轨道交通线网,从而能迅速在与私人机动车出行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而且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巨大,一旦投资,其设施很难转移作它用1。因此,轨道交通前期研究的开展在国内显得尤为重要。影响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因素一般有4个方面:线网规划、土地利用的互动、交通系统一体化和运营公司的建设经营策略2。其中,轨道交
3、通线网规划直接关系到客流规模,其科学性、合理性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另外3个相对间接的因素在国内受到重视的程度偏弱。在这三个因素中,又以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收稿日期:2008203212修回日期:2008204207作者简介:马小毅,男,硕士,信息模型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战略规划、交通需求,p 最大,但执行难度也最大。交通和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在规划界是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症结之一都是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脱节、互相冲突3。交通与土地利用如何协调发展,在规划、建设、运作、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研究,作为“交通供给中的骨干”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显得尤为重
4、要。1 广州轨道交通线网现状分析目前,广州市已经建成了由4条线路组成的、初具规模的轨道交通线网(见图1),运营线路里程达到116 km。2007年,全年运送旅客4.73亿人次,占总公交运量的14.5%,占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比重的4.2%,较上年增长70%4,表明轨道交通网络的规模效应开始出现,轨道交通方式的被接受程度也在日益提升。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丰富了居民出行方式的结构,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而且有力地支撑了“拉开城市布局”的规划意图。图1 广州市现状轨道交通网络图1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
5、l rights reserved.http:/都市快轨交通 第21卷 第3期2008年6月URBAN RAPI D RA I L TRANSIT轨道交通的通车运营,有力地促进了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强化了城市中心区功能,带动沿线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对城市土地与房产价格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图2中的轨道交通与全方式出行时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显示轨道交通尚未承担起最应承担的通勤客流,沿线土地利用亟待进一步调整。图2 全方式出行时间分布与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分布的关系2 广州市近期轨道交通线网分析广州市的近期轨道交通线网,即2010年通车的地铁8条线路,全长236.59 km,共13
6、3个车站(见图3)。图3 按区位和功能分类的轨道交通站点2.1 区域划分和站点分类为了便于对城市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按照三点分区原则(必须为连绵区域,各区域的人口就业密度相差明显,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城市分区域的经验),将城市分成核心区、中心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进行研究。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范围及交通功能随车站所在区位不同而不同,不同类型的车站对周边用地功能变化及居民出行的影响也不一样,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时必须对站点进行详细分类。按站点所在区位和功能,可划分成区域型站点和城市型站点。其中,区域型站点主要指周边分布着城市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站点周边交通用地占主
7、导;城市型站点按照周边用地类型和所处区位划分成3类。这两大类站点按照分类标准划分为10类5,具体见表1。表1 按区位和用地功能对轨道交通站点分类个分类城 市 型公共型社区型其他型区域型合计城市型核心区16148中心区103822外围区848387020区域型55合计34563851332.2 沿线人口就业变化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前提下,未来两年人口和就业虽然逐步向轨道交通沿线积聚,但多是市场行为,积聚速度比较慢。在采取规划控制后,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开始得到体现,沿着轨道展开城市布局、形成新发展轴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人口也快速向轨道交通沿线汇聚,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内的就业几率增加,相比较而言,就业岗
8、位的积聚速度比人口的积聚速度要快一些。3 客流敏感性分析及开发次序研究轨道交通客流规模与沿线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开发类型密切相关。就某个站点而言,如果取现状周边的土地类型和规划调整建议的土地类型二者的并集作为站点周边的用地组成(在现状没有出现的土地类型,容积率以0代替),则各类型用地比例的变化就转换成为纯粹的土地开发强度的变化。在规划年内,站点周边的土地发展总是在现状与理想(调整建议)之间发生变化,从而带动人口和就业发生改变,轨道交通的使用几2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
9、ved.http:/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URBAN RAPI D RAI L TRANSIT率也随之改变。本次研究基于国内外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相关统计资料,充分借鉴已有的成果资料,建立了各类型站点集散客流受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模型。在模型机理下,以规划情形作为调整基础,当各类型轨道站点周边的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分别按照自身调整要求发生变化时(以容积率的变化幅度作为横坐标),对应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集散量的曲线分布如图4所示,图中同一横坐标下的各曲线总和即对应各自情形下的轨道交通客流总量。图4 各类站点集散量随土地开发容积率变化的曲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一定时,各类型站点的客流变化幅度是不
10、同的,当土地开发强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带来客流的急剧下滑;当开发强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轨道客流并不随着土地的积聚而继续保持高比例的增长,因为通过土地强度的增加来提升轨道交通客流的措施会造成很大的开发成本。在不同的开发强度范围内,当开发强度发生相同的变化幅度时,轨道交通客流的变化率也不相同。图4中的蓝色阴影部分是各类用地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范围,它基于曲线的最佳作用区间(通过调节土地开发强度对客流带来的影响最大),并参考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在这样的开发区间内,当沿线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为一定时,各类型站点的客流变化如表2所示。表2 最佳作用区间内轨道沿线土地开发强度与各类站点集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11、%区域分类各类站点客流总体变化单个站点客流平均变化公共型社区型其他型公共型社区型其他型核心区7.807.817.220.490.560.90中心区7.068.137.450.710.210.34外围区4.164.714.730.521.180.59区域型 结果显示,核心区站点和中心区的社区型站点的客流变化幅度最大,受土地开发强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中心区的公共型和其他型站点。图4中蓝色阴影部分给出了各类用地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范围,这个区间存在多种组合,不同的组合获得的轨道交通客流可能是相同的,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一样的,寻找最小开发代价下的最优轨道交通客流是研究的重点。选取组合时,在一些既定
12、的大前提下来进行选择是必要的。这些前提包括:一是中心区的就业岗位外迁的可能性很小;二是由于中心区的住房压力或者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居民生活区会逐步外迁;三是必须最大可能地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由此轨道交通客流必须尽可能地加大,也就意味着选取代表方案要优先考虑客流靠前的一些组合。增加城市外围区的土地开发力度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实施的成本也相对较小,中心区受交通、环境等限制,过高的地块开发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为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率先开发中心区的居住和商业;适当增加核心区内商业和办公类的土地开发,尤其补充居住类用地;加大中心区的文娱、会展等大型集散场所的建设;外围区的土地开发
13、以居住、商业和办公类为主,在社区范围内逐步形成18 h的经济活动圈。把每类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应控制的开发强度,分高中低3种情形加以组合,获得27类组合下的轨道交通客流情况(见图5),表明在可实施范围内、不同区域各类站点所对应的开发强度的高中低情形。图形显示,在轨道客流前11位的各类组合中,中心区域的高情形占9次,核心区的高情形占5次,而外围区只有4次。也就是说,当采用中心区域高开发时,其他区域的开发成本相对可以降低一些,尤其是核心区,这与图5 各类组合情形下的轨道交通客流变化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性质 调整 轨道交通 客运量 影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