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docx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docx(2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 目 录第 一 部 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材料汇编材料一 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1)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2)三、研究方法及过程(2)四、课题实施的条件分析(3)五、课题组织和人员分工(4)六、课题研究进度表(4)材料二 课题工作报告第一阶段:准备阶段(6)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准备阶段(6)第三阶段:部分学科教学实施阶段(7)第四阶段:全校各学科全面实施阶段(7)第五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8)材料三 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0)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12)三、研究的理论构想(13)四、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14)五、研究成效(17)六、结果
2、分析与结论(26)七、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27)材料四 课题附件阶段性总结(一)(30)阶段性总结(二)(31)阶段性总结(三)(35)阶段性总结(四)(37)阶段性总结(五)(40)材料五 研究成果汇总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目录(47)第 二 部 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解读(51)二、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想(54)第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方向(6
3、0)二、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比较(62)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与基本策略(70)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施过程(74)第三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典型范例分析一、基于单机或多媒体综合教室下的自主学习案例分析(78)二、基于网络教室中的协作学习案例分析(83)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专题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88)第四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学(文科)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文教学(95)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英语教学(113)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政史地教学(125)四、现代信息
4、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育等教学(141)第五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学(理科)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158)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理教学(180)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生化教学(193)四、课程整合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思考(212)第 一 部 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材料材料一:课题实施方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学内
5、容及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涵的基本规律,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一种教育功能目标上的重新定位,是方向性的系统而整体的变革。其核心是从教学手段、资源、环境的变化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发的教学模式的革命。由此我们认为:教育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首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读书郎,而是由于e时代带来的巨大信息浪潮下成长的一代,他们所具有的
6、信息量或许比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者多得多,教师也不得不接受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反哺”现象。因此,带着自己的兴趣与需要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是这一代学生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将现代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工具转而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那么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是现代教学任务中的应有之义。第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切入口,为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优化改造提供了支撑。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教学手段、环境、资源,从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能,而且也是面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实现教育转型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转变,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
7、然趋势,也是实现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的核心。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不仅条件具备,且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五大任务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建构模式,促进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优化教学过程,建设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浙大附中在近几年开展的学科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课题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研究中,产生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学校正聚焦于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一研究中,运
8、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改造和手段的更新是突破口。我们试图构建体现共性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及体现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和学科内部的分类教学模式这样三个层次的模式体系。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让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组织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学科课程,是一个非常十分意义的研究课题,以往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为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保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在各学科开展研究,并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具有共性的教学模式。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1.研究目标本研究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基本目标,其研究的目的在于:跟踪现代教育
9、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研究网络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生思维和学习过程的影响。并以此研究为契机,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使教与学的方式及环境的改变,促成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从重点学科突破,强化教学设计,从典型课例归纳提炼出基本结构,然后通过研究课不断完善优化,逐步构建基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网络教室,乃至于校园局域网、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基本思想、操作要点、程序、实验策略、评价体系等进行专题研究,旨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形成信息环境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构建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学科教学要求的,从教学内容、方法体系、教学过程
10、及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体现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结构关系和功能的根本转变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并由此形成教研组课题、课件、教学案例、录象资料库等系列有形产品。在理论层面,以揭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特征为主要目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以及对“整合”的实践总结与提炼,建立适合当今社会对创新教育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以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
11、型的学习方式。2.理论基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以当代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课程学基础和模式理论基础,并以实验心理学基础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并研究“整合”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而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三、研究方法及过程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资料文献法和调查法,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采取的是在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2.研究步骤及任务要求在本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过一些
12、相关内容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1年10月)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讨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准备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5月)课题组成员学习、交流。学习有关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可能模式。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源。第三阶段:部分学科教学实施阶段(2002年6月2002年10月)按实施方案和教师研究计划进行研究,首先在基础研究较好的物理、语文、地理等学科实施。初步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的建设,计划由教师和学生共享。先完
13、成以教师使用为主的部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资源库采用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为主线设计结构,使教师能方便地找到需要的教学素材。上好研究课,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完成中期评估。第四阶段:全校各学科全面实施阶段(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各学科全面实施。建成教学资源库。利用资源库和网上教学支撑平台,教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感悟,并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第五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05年1月2005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积累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理论。做好总结,提炼出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教学模式。接受总课题组的鉴定与评估。四、课题实施的条件分析1硬
14、件分析作为全国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已经配置了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备和教材配备标准,除闭路电视系统为单向控制外,其余均已达到、有些甚至已超过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设备和教材配备标准(试用)。所有的教室均已装备了多媒体讲台。以快速以太网作为网络硬件平台的校园网已开通,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办公室、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等均已联网。学校现有电脑500余台,建有校有线电视台和学生网站,图书馆基本采用计算机管理,学校管理也基本实现计算机化。2软件分析:学校已有比较成熟的校园网操作平台(ZDNET),教学素材库已有雏形,已有自制各种课件(素材)200多件(套),其中高中物
15、理模拟演示实验系列曾荣获全国首届物理多媒体优秀成果特等奖,并已制成光盘正式发行;学校老师参与制作的社会光盘作为配套电子音像教材向全省发行。学校有一支精通学科教学业务、能计算机使用技术娴熟、又富有教学科研能力的课题研究队伍,教师课题研究获奖成果已达28项。学校已决定把创建“数字校园”作为学校的主要课题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本课题是“数字校园”课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五、课题组织和人员分工组 长:尚 可副 组 长:顾建辛、顾训培指导教师:程继伍、王法高实验教师:李烈明、吴旭辉、周晓农、徐 放、鲁鹤鸣、何 凡、戴滟滟、姚 绮李 鸣、李 罡、张慧慧、周红军、钟留群、朱 霖、王粹宜、樊一君马继生、魏 姝、段明
16、贵、戴亚华、邓肖文、李晓梅六、课题研究进度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月进度表时间第 周研究内容负责人参与人员备注2001.91-3确立课题研究目的,成立课题组尚 可2001.106-9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源顾训培2001.1110-14研究课题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程继伍2001.1215-18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可能模式顾建辛2002.31-4公开课演示,进行修订实验方案顾建辛2002.45-8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业务讲座程继伍2002.59-12学习有关理论,完善实验计划尚 可2002.613-16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王法高2002.91-4确定学期研究方向,修
17、订研究计划尚 可2002.105-8开设研究课,在全校进行专题讨论顾建辛2002.119-12整理有关材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顾训培2002.1213-16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一)顾训培2003.31-4修订课题研究计划尚 可2003.45-8公开课演示,进行课例研究顾建辛2003.59-12公开课演示,进行课例研究顾建辛2003.613-16教研组子课题研究方向确立尚 可2003.817-18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二)顾训培2003.91-4教研组子课题研究计划修订顾建辛2003.105-8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指导尚 可2003.119-12确立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程继伍2003.1213-16
18、进行课例研究王法高2004.31-4教研组子课题进行专项顾建辛2004.45-8各教研组子课题结题准备程继伍2004.59-12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三)顾训培2004.613-16准备材料,迎接总课题中期评估顾训培2004.7阶段性总结(四),总课题组中期评估尚 可2004.91-4各教研组上交子课题研究报告程继伍2004.105-8教师个人上交个人研究成果程继伍2004.119-12进一步完善各学科学习网站顾训培2004.1213-16明确课题成果类别,作结题前准备顾建辛2005.11-4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五)顾建辛2005.25-6录制、汇编各类优秀案例,筹备成果集顾训培200537
19、-10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顾建辛2005.411-14课题结题前的自检自查尚 可材料二:课题工作报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过程回眸与再现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课题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1年10月)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讨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2001年9月成立了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专门负责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和管理,研究并制定了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金重点保证,人员优先配置”的“数字校园”建设原则,积极推行校园网建设的基础工作
20、。2001年10月成立了整合研究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学校校长、校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为正副组长,多位特级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的学校总课题组。2001年10月学校完成了宽带网基础建设工作2001年10月,实现了校内楼与楼之间以千兆光缆连通,百兆到教室讲台、到教师办公桌面,全校有400多个网络接入点,全校36个教学班教室以及所有实验室、专用教室、大小会议室都配置了专用多媒体讲台和大屏幕液晶投影仪,体育馆配置了电子显示屏和高亮度液晶投影仪。2001年年底提高了学校网络配置为每位教师配置了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大容量U盘和1G空间的FTP信箱。全校有计算机近500台,全校师生平均每
21、四人不到就有一台计算机。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准备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5月)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源。课题组成员学习、交流。学习有关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可能模式。2002年开始学校加强了资源库的建设学校提出了“外购和自建”两条腿走路的建库思路。学校在原有资源库的前提下,进一步更新了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和教育信息资料库。由于近几年来学校购置了“东师理想”高中资源库、“中教育星”教学资源库和“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以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基本能满足各科教学的多媒体资料需要。2002年开始学校开始构筑学校教育信息平台学校在抓住教育工具“升级换代”的有利时机,在实现“班班通、室室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 课程 教学 整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