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13页 共113页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绪论: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课时2教学目的1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2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5 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3、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授课设计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
2、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4.展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书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预习要点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2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复习要点1、 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 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3、 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4、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是哪部书?作者是谁?参考书目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心悟等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一简述诊断、中医诊断学及其地
3、位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断,是分析,判断的意思。诊断,就是对来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二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五介绍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内经在诊断学方面的贡献:提出并运用四诊、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2、西汉淳于意首创“诊籍” 3、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4、西晋王
4、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6、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说为病因辨证奠定了基础。施发察病指南绘制脉图33幅,以图示脉,便于学生领会。7、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8、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以“二纲”“六变”的形式总结出八纲辨证的方法;“十问歌”成为后世问诊的准则。9.李时珍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28脉的体象、主病和相类脉的鉴别。10.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的方法。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熟练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临床实
5、践。3学会辨证思维方法。第一课时:10min组织学生讨论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5min30min第二课时展示中医诊断学经典著作照片及实物40min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1. 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课时2教学目的1 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2、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 、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授课设计 1、 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6、。2、 教师讲授并示例,以加深学生理解。预习要点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复习要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几种?各种潮热有何特点?3、何谓微热?微热的成因是什么?4、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其成因是什么?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参考书目1. 庄泽澄. 恶寒、畏寒之我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2. 庄泽澄. 表证探析. 3. 庄泽澄. 论寒热往来. 山东中医杂志,1997,9,387 年 月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第一节 问诊意义及方法一、简述问诊的意义:张介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二、介
7、绍问诊的方法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问一般情况(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意义:1、要善于抓住主诉。2、不能以诊断结论做主诉。(三)现病史病人从发病前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1、发病情况;2、疾病的发展情况;3、疾病的诊治情况;4、现在症状。(四)即往史病人即往的健康或患病情况;患病情况应注意与现在病证的关系;预防接种、手术、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史等亦应询问清楚。(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应注意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区。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六)家族史指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患
8、病情况。应特别注意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 问寒热(一) 讲述寒热的概念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其中,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二)介绍寒热的机理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三)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但热不寒:指
9、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包括壮热、微热、潮热三中。分别介绍其特点及临床意义。 3.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注意强调少阳病与疟疾的区别。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三、问疼痛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表证有汗与无汗、里证自汗、盗汗、战汗及半身汗的概念与意义2熟悉头汗、大汗、阴汗、胸汗的机理3掌握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4理解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5了解问疼痛的要点。教学重点、难点1、 各种汗证的特点与临床意义。2、 疼
10、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3、 胸痛如何确定病位在心,还是在肺。4、 掣痛是否多与肝有关。5、 各种性质疼痛的相关与转换。授课设计结合病例,讲述为主预习要点1 自汗、盗汗、战汗及绝汗的特点与临床意义2 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复习要点1、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各见于何病证?2、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心胸汗的特点和成因。3、试述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4、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5、试述不同部位疼痛的原因。参考书目庄泽澄.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2,9,10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
11、具及时间分配二、问汗(一)介绍表证有汗无汗的意义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二)介绍里证有汗无汗的意义里证无汗:(1)津血亏虚,化汗乏源;(2)阳气亏虚,无力化汗。里证有汗:(三)介绍几种特殊汗出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2.自汗: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3.战汗: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邪剧争。预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四)简要介绍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病因病机。三、问疼痛(一)首先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1、实性疼痛:因外感六淫、气滞、瘀血、痰浊、食积、虫积等阻滞脏
12、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不通则痛。”2、虚性疼痛:因气血不足,阳虚阴亏,脏腑经脉失养所致。“不荣则痛。”(二)重点讲述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固定痛、走窜痛、酸痛、掣痛等。 注意强调胀痛不都是气滞,如头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三)讲述疼痛的部位1、 头痛:首先介绍头痛分虚实,实性头痛多因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所致。虚性头痛因气血阴精亏虚,脑窍失养引起。然后,讲述太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和少阳经头痛的部位。2、 胸痛:病在心肺,需结合病史确定病位。3、 胁痛:肝郁气滞,肝火,肝胆湿热,悬饮(肝阴虚)。4、
13、脘痛:见于胃病。如胃之寒、热、食积、气滞(瘀血)等。5、 腹痛:分虚实,实性腹痛多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性腹痛因气虚、血虚、阳虚所致。6、 背痛: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和督脉损伤而致。7、 腰痛:寒湿、瘀血、肾虚。8、 四肢痛:见于痹证、脾胃虚损、肾虚。9、 周身痛:新病为外感风寒湿邪;久病为气血亏虚失养。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五、问耳目;六、问睡眠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的含义和临床意义。2、理解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和
14、临床意义。3、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含义与成因。理解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与成因。5、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1、 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2、 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3、 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授课设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预习要点1、 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2、 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复习要点1、 何谓头晕?其成因是什么?2、 何谓心悸、怔忡、惊悸?其成因有哪些?3、 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自的成因有哪些?4、 何谓目痒、目痛、目昏、雀目、歧视?各自的成因是
15、什么?5、 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各自的成因是什么?6、 何谓失眠、嗜睡?各自的成因有哪些?参考书目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四、问头身胸腹不适1.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晕旋,甚至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其成因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气血亏虚(肾虚)2.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常见原因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和痰湿阻肺。3.心悸:患者自觉心跳不安为心悸;若因惊吓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为惊悸;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不能自主者为怔忡。4.胁胀:患者自觉胁的一侧或两侧胀满
16、不舒,多因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所致。 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多由食积胃脘,或脾胃虚弱所致。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脾气虚弱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五、问耳目;一、介绍耳鸣、耳聋和重听的问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1.耳鸣:若耳鸣突发,声大如潮如雷,按之不减者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若耳鸣渐起,声细如蝉,按之可缓者属虚证,多因肾虚精亏或肝阳上亢所致。2.耳聋:暴聋多为实证,由肝胆火盛所致或温病热邪蕴结上焦引起;耳聋
17、渐起,多为虚证,因精气虚衰所致。3.重听:骤发重听,多为实证,因风邪上袭或痰浊上蒙耳窍所致;重听渐起,属虚证,实为耳聋的由轻渐重的过程,由精气虚衰所致。二、介绍目眩、目痒、目痛和目昏、雀盲、歧视的病因与病理。1.目眩:其成因有肝肾精血亏虚,中气下陷、痰湿上蒙、风火上扰。2.目痒:两目痒甚,如虫行,畏光流泪,有灼热感,多由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若两目微痒而势缓,多因血虚目失所养所致。3.目痛:痛剧,由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扰所致;目微赤微痛,或时痛时止而干涩,多由阴虚火旺引起。4.目昏、雀盲、歧视:目昏是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又叫夜盲,是患者每至黄昏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歧视是视一物而为二物。三者病因
18、、病机基本一致。皆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六、问睡眠1.失眠失眠的成因:有营血虚或阴虚火旺及邪气干扰两类。基本病机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2.嗜睡的其成因:有脾气亏虚,痰湿困脾,心肾阳虚及邪闭心包四种。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七、问饮食 ; 八、问二便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食欲异常的症状之含义与临床意义;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小便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意义。3.了解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食欲异
19、常症状的含义与临床意义。2、大便便次、便质和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授课设计结合病例讲述为主预习要点 1、食欲异常症状的含义与临床意义。2、大便便次、便质和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复习要点1、 试述口渴欲饮的成因及其各自的特点。2、 何谓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成因如何?3、 何谓除中?除中的成因如何?4、 何谓便秘?便秘的成因?何谓泄泻?试述泄泻的成因。5、 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滑泻失禁?其成因如何?6、 试述尿量增多、尿量减少的成因。7、 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试述其成因。参考书目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
20、教具及时间分配七、问饮食 (一)口渴与饮水1、 口不渴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2、 口渴欲饮:提示津液己伤。见于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消渴病、汗吐下太过,腹泻太过伤津、温病初起,卫分证。3、 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多见于痰饮内停、湿热证、瘀血内阻、温病营分证。(二)食欲与食量1、 食欲减退:见于(1)脾胃虚弱;(2)湿邪困脾;(3)食滞胃脘2、 厌食:食滞胃脘、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妊娠及妊娠恶阻3、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胃强脾弱4、 饥不欲食:胃阴虚、伤寒厥阴证(三)偏嗜食物:小儿虫积、妊娠(四)口味依次介绍口淡、口甜、口中粘腻、口酸、口苦、口涩、口咸的临床意义。八、问二便(一)大便异
21、常1、便次异常(1)便秘成因:热结肠道;津液不足;阴虚血亏;气虚阳虚寒凝。(2)泄泻成因: 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脓血便、便血。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湿热痢疾;排便不爽、滑泻失禁、肛门气坠(二)小便异常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1)虚寒证(2)消渴病尿量减少:(1)津亏(2)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2、尿次异常尿次增多:(1)下焦湿热(2)肾阳虚(3)肾气不固癃闭:(1)湿热(2)瘀血(3)结石阻滞膀胱(4)肾阳虚(5)年老气虚 3、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膀胱湿热余沥不尽:肾气虚小便失禁:(1)肾气不固(2)下焦虚寒(3)心神失用遗尿:肾气不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
22、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九、问经带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特点;经带异常、经量异常的成因及表现。2、理解痛经与经色、经质异常的意义;带下异常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正常月经与带下的特点。2.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授课设计结合病例讲述为主预习要点 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特点;经带异常、经量异常的成因及表现。复习要点1、 正常月经有何特点?2、 经期异常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临床意义?3、 经量异常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临床意义?4、 经色、经质异常有何临床意义?5、 何谓痛经?其成因如何?6、
23、带下异常有几种?试述各种带下的成因。参考书目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一、 问月经月经是发育成熟妇女有规律的周期性胞宫腔出血。经色正红无块,不稠不稀,经量在50100ml左右。1.经期异常(1) 月经先期(2) 月经后期(3) 经期错乱2.经量异常(1)月经过多(2)月经过少(3)崩漏(4) 闭经3.经色、经质异常4.痛经二、问带下带下是妇女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濡润阴道的作用。若带下质地、数量发生改变则为病理性带下。常见的病理性带下有以下三种:1.白带2.黄带3.赤白带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
24、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 二、望色(一)课时2教学目的1、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望色的原理、望色的注意事项和望形态的内容。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和望色十法。3、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神的判断 五色主病难点: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授课设计1.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 展示望诊图谱,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预习要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复习要点1. 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2. 假神与
25、重病好转如何鉴别?3. 常色与病色的特征怎样?4. 面白、面黄、面赤的主病有哪些? 参考书目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一、望神(一)复习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提问:神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提问:神是怎样产生的?(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提问:根据以上两点,请同学回答望神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就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二)介绍神的具体表现。首先指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
26、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然后简要讲述其机理。(三)神的分类及判断。这是望神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得神的具体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让学生互相观看)失神即无神,是得神的反面。将得神的表现反过来就是失神。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假神是比较难学的内容。首先讲清假神的概念,以“回光返照”作比喻,学生可加深理解。其次,在讲假神的表现时,强调指出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最后,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归纳为两条,以便记忆和运用。一是假神是
27、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二是假神是局部的“好转”,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二)关于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主色就
28、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其中,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黄色主脾虚与湿证。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望诊图谱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神的含
29、义、神的产生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二); 三、望形态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面青、面黑的主病。2、熟悉望色的注意事项和望形态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面青与面黑主病的异同及其机理授课设计1、 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 展示望诊图谱,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3、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以加深学生理解预习要点 面青、面黑的主病复习要点1、 面青与面黑的主病有何异同?为什么?2、 望色十法是十种方法还是五对纲领?3、 望色十法各自的意义是什么?4、望色十法与五色主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30、 5、形体与五脏的关系怎样?参考书目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二、 色(二)(一)面青、面黑的主病青色与黑色的主病有共同之处,如寒证、血瘀、痛证等均可见青色,也可见黑色,其机理乃为气血运行不畅。其不同点是青属木,为肝色,故面青还主惊风;黑属水,为肾色,故面黑还见于肾虚和水饮等。(二)自学“望色十法”。1. 望色十法是是望色的五对纲领。2. 望色十法各自的意义。3. 望色十法与五色主病的关系。(三)指出望色的三个注意事项。1. 知常达变,综合判断。2. 整体为主,荣枯为要。3. 排除干扰,辨别假象。三、望形态根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
31、整体,形、气、神合一的理论,通过望人体形体和姿态来诊察病情。学习阅读教材料,大概了解。要点:1.形体与五脏的关系。2.望形体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姿态与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虚实的关系。望诊图谱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讲授重点,由同学们自学、讨论。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望诊 第一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二、望五官课时2教学目的1、 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2、 了解发、耳、鼻、咽、喉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小儿囟门、目、咽喉部的病症及临床意义。2、 难点:
32、望咽喉的方法。 咽喉的各种异常 的辨识。授课设计1、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以加深学生理解。预习要点 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复习要点1.小儿囟门异常有几种?各主何病证?2.目的异常有哪些?各有何意义?3.咽喉部的病症有哪些?如何辨别?参考书目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一、望头面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全身。局部望诊,又称分部望诊,是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整体望诊的内容包括头面、
33、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等。下面我们首先学习望头面。二、明确头面与脏腑精、气、血的关系及其望诊的意义。头与哪些内脏关系最密切头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而养发,故头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望头部的意义主要了解肾气和精血的盛衰。三、望头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望头颅。头大可见于先天不足和水液停聚于脑;头小和方头皆可因于肾精,而方头还可因于脾胃虚弱。第二,望囟门。正常小儿的前门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约24个月闭合。病理性囟门主要有三种:囟填,囟陷,解颅,第三,望头发。发黄、发白、脱发,其主要原因多是肾虚或血虚,头发失养而成。脱发还可见于血热。四、望面部主要讲述腮肿、口眼歪斜
34、等意义。 腮肿见于痄腮、发颐、托腮痈。口眼歪斜见于中风和风邪中络,前者伴有半身不遂,后者无半身不遂。二、望五官(一)望目。1、望目的意义目与脏腑的关系眼睑属脾,白眼属肺,黑眼属肝,瞳仁属肾,目眦属心。与目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心、肝、肾,特别强调肝2、望目的内容:(1)目神: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的神气之有无,见望神。(2)目色:目之赤、黄、黑、淡白等色泽的意义同面部五色主病。(3)目形:常见的目形异常有目胞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胞红肿等。主要讲述眼窝内陷和眼球突出的意义。(4)目态: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为危重病候,应注意整体诊察,或结合西医诊断,以明确病情。睡后露睛与胞睑下垂多与脾
35、虚有关。三耳与鼻的望诊,学生自学,教师总结。1.耳的病变多与肾、肝、胆有关,其中虚证多为肝肾亏虚,实证多是肝胆火盛。2.梅毒者鼻柱溃陷;麻风者鼻柱塌陷,且眉毛脱落。四望口与唇(一)口疮、口糜、鹅口疮三者都属于口腔粘膜之病变,具有心脾热盛这一共同的病机,所以三者的鉴别诊断是讲课的重点。(二)“口形六态”, (三)口唇色泽的变化与面部五色主病基本一致。用前后联系教学法讲述。五望齿与龈(略)六望咽喉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咽喉与内脏的关系。二是望咽喉的方法。关于望咽喉的方法,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望诊图谱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
36、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望诊 第一节 局部望诊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五、望皮肤课时2教学目的1、 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熟悉斑疹的表现和鉴别。2、 了解腰背、四肢的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 颈部病变、胸廓异常。2、 斑疹的辨识。授课设计1、 结合望诊图谱讲述。2、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预习要点 颈部病变、胸廓异常及斑疹的辨识复习要点1. 何谓瘿瘤、瘰疬?2. 扁平胸、桶状胸和鸡胸如何鉴别诊断?3. 斑与疹如何鉴别?4. 痈、疽、疔、疖各有何特点?参考书目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
37、具及时间分配三望躯体(一)望颈项颈项部的望诊以瘿瘤、瘰疬、颈动脉怒张为讲授重点。在讲述过程中,注意瘿瘤与瘰疬的区别,首先,发生的部位不同,前者生于结喉两旁,而瘰疬则在侧颔下;其次,形态上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肿块随吞咽而动,后者累累如串珠。颈脉怒张为临床常见,见于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而有瘀血、水肿的病人。(二)望胸胁这里重点讲授扁平胸、桶状胸和鸡胸的鉴别诊断。扁平胸的主要特点是胸廓的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桶状胸则是前后径与左右径相等,而鸡胸的突出特点是胸骨高起,状如鸡胸。(三)望腹部腹部膨隆与腹部凹陷在形态上相对,在主病上相反。膨隆者多属实证,或瘀血,或水肿;凹陷者,多属虚证,气血不足或精气
38、耗竭。腹部青筋暴露见于鼓胀,为血瘀所致。(四)望腰背部介绍几个名词,如脊疳、发背等。四望四肢望四肢重点讲述两部分,一是四肢形状的改变,如膝部肿大、膝内翻、膝外翻及手指变形等;二是四肢动态的异常,如四肢抽搐、手足颤动、手足蠕动等。教师模仿病人,结合图片进行讲授。 五望皮肤皮肤与内脏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望皮肤不但可以诊断皮肤病症,还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的病变。(一)皮肤色泽异常:皮肤赤、黄、白、青、黑五色的意义见望色之“五色主病”。1. 丹毒:本病的特点是皮突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其中,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为游丹。2. 白驳风:四肢、面部发生白斑,大小不一,界限清楚,
39、由风湿侵袭,气血不和所致。(二)形态异常:其中,皮肤干燥为常见,多因阴津、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本症多与口、鼻干燥等症状并见;肌肤甲错是瘀血的重要特征表现;皮肤硬化原因颇多,或因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或因瘀血阻滞等。(三)皮肤病症1.斑疹:斑与疹的鉴别是本节的重要内容。斑即皮下出血,其特点是色深红或青紫,不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疹指粟粒大小的疹点,高起皮肤,其色红或紫红,压之褪色。2.水疱:水疱可见于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白,指湿温病人汗出不彻所致,其特点是色白,晶莹如粟。水痘,是发于小儿的传染病。其特点是皮薄透明,椭圆形的小水疮。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先出现红斑,后形成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3.疮疡:疮疡主要有痈、疽、疔、疖等几种。这些病症都是外科疾病,除疽属阴寒凝滞外,其余三种都因火热毒邪而致。它们各自的形态、色泽的不同,是鉴别的依据。望诊图谱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 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痰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涕、涎、呕吐物的表现及意义3、掌握小儿常见病指纹及其临床意义。4、熟悉望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