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
《某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1 总则11.1 编制目的11.2 工作原则11.3 编制依据21.4 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21.5目标和任务32 基本情况52.1自然地理情况52.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72.3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82.4旱灾概况112.5抗旱能力153指挥体系与职责223.1指挥体系223.2组织机构职责233.3 县(市、区)级抗旱组织机构293.4 其他抗旱组织指挥机构294预防和预警机制304.1预防304.2预警335应急响应365.1响应的总体要求365.2I级响应(红色)375.3II级响应465.4级响应525.5IV级响应555.6 响应结束586后期处置606.1损失评估606.2灾民救助
2、616.3效益评估627 保障措施637.1资金保障637.2物质保障637.3应急队伍保障647.4技术保障657.5宣传与培训668 附则698.1编制与审批698.2预案修订695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做好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提高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和抗旱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加强防旱抗旱措施,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推动抗旱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适应新时期抗旱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此预案。1.2 工作原则1.2.1抗旱实行全面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1.
3、2.2抗旱工作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到向“以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主”的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统筹兼顾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推进抗旱工作规范化。1.2.3.抗旱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1.2.4.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1.2.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调度、全面节约、优化配置、开源节流并重,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3 编制依据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
4、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1.3.2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等部门规章和文件。1.3.3*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水资源规划、*市水利发展规划等地方性规章和文件。1.3.4抗旱技术、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等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4 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1.4.1预案分类本预案为*市总体抗旱预案,用于指导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1.4.2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抗御本市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程度干旱灾害。干旱
5、灾害,是指由于天然降水量减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对水的正常需要而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的灾害。抗御干旱灾害是指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活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预案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辖区抗旱应急工作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1.5目标和任务1.5.1目标通过预案的实施,使本市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下述目标: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
6、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1.5.2任务调查全市干旱历史资料、抗旱工程情况、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等,分析干旱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估现状抗旱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制定全市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方案,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宣传培训等。建立全市抗旱指挥体系并落实职责,制定预防措施,制定不同预警信号及响应情况,制定旱灾过后的后期处置措施(包括灾情损失评估、灾民救助、效益评估),制定抗旱救灾的保障措施
7、(包括资金、物资、应急备用水源、应急队伍、技术等)。2 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情况2.1.1地理位置*市古称*,位于*省东南隅、*山南麓,因四周多山,与周边省、市多以山为界,分别为:东与*省的*县、*县接壤,*交界,西与本省*市的*市的*为邻,北与本省*市的*相连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511337,北纬35113604,东西跨经度142。全市国土总面积9490km2,折合949千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其中山地面积为562.5千公顷,占59.2%,丘陵面积为262.52千公顷,占27.7%,平川为123.96千公顷,占13.1%。2.1.2地形地貌*市的平面轮廓呈一卵圆形,地势起伏较大
8、,海拔高度在6001200m之间。最高点为西边*县的*坪,海拔2322m;最低为*、*下游河谷,海拔不足300m。相对高差约2000m,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m以上。本市的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东西部群山连绵、崇山岭峻,中部丘陵起伏盆谷相间。2.1.3主要河流*市境内河流分属*、海河两大水系。主要河流*与*,均属*水系。两河主干均由北向南流,支流均由东、西入注干流。*是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两省,是*间一条较大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市*县沟,流经*市的*县,*市的县,在*县官附近进入本市,经*、*至*县附近入*省。*干流总长485km,其中*境内为363km,*境内168km;*流域面积13
9、532km2,其中*境内12264km2,*境内4858km2。*是*最大的支流,也是本市第二条大河,流域总面积2945km2,干流总长169km,境内长128.65km,发源于*市北部下的附近,流经*市、*县,在*县村附近入*汇入*。属*流域的还有*县境内南麓直接入黄的诸小河和在*境内的*麓入汾河的河。详见图2-1*市水系图。2.1.4气候、气温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强盛而持久,境内地形地貌又较为复杂,形成了各地小气候的较大差异。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四季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
10、据*市气象资料,本市各地年平均气温为7-12摄氏度,其中东西山地为7-9,*县最低为7.9;*县最高为11.7。*、*、*、城区均在10左右。平均日照时数2563小时。无霜期在4月10日至10月12日之间。无霜期一般在165198天,平均185天左右。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624.6680.8mm之间,年平均降水日数9098天。各地降水量的平均相对变率为1620%,年际变化很大。以市区为例,年平均降水量633.6mm,年平均相对变率20%,即年降水量一般变化在506.9760.3mm之间,特殊年份差异更大。如1956年的年降水量达1010.4mm,而1997年只有247.8mm,最多年是最少年的4
11、.1倍。全市各地的年平均蒸发量为13772135mm。2.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市现辖城区、*市和*县、*县、*县、*县(详见图2-2*市行政分布图),共74个乡镇、10个办事处、54个居委会、2432个行政村。全市2011年总人口228.6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9人。农业人口约占84%,非农业人口约占16%。201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49.98亿元,财政总收入153.23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43%。其中:农业产值29.40亿元,增长6.28%;牧业产值33.17亿元,增长33.92%。2011年,全市粮食
12、播种面积205.82千公顷,总产量92.04万吨。其中:小麦总产量22.86万吨,玉米谷物总产量55.54万吨。2011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2.72千公顷。2.3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3.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据*市水资源评价(2008年)资料,*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为131688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13153万m3/a,地下水水资源量89279万m3/a,河川基流量(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资源重复量)70744万m3/a。按流域分,*流域为69850万m3/a,占53.0%;*流域为35003万m3/a,占26.6%;卫河流域为17847万m3/a,占13.6%;
13、其余入黄、入汾区为8988万m3/a,占6.8%。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1320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459万m3/a,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9420万m3/a,重复可利用量为29559万m3/a。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626m3(2000年),比*省人均381m3多245m3,是北方较富水地区之一。本市水资源主要特点:(1)水资源流域分布不均衡。*上游除*源头还有约0.1m3/s的清水流量外,从*市掘山以下到*县水东龙门河段河道基本干枯(雨季除外),绝大部分在下游的郭壁以下以泉水形式流出,常年流水不断;*在润城段以下河道泉水出流量增加,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卫河各支流则均处于
14、*县山大沟深、人口较少的的东南部石灰岩地区,其水资源量占到*县水资源总量的80%。*、*及卫河支流大量的地表水集中在河道下游,山大沟深,开发利用难度均较大。按地域分布可概括为:“*富,*贫;山区富,盆地贫;下游富,上游贫”。另外,全市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的布局也极不协调,工农业产值占全市25%的*流域拥有全市53.1%的水资源量,人均808m3;而工农业产值占全市66%的*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市的26.6%,人均仅298m3,属资源型严重缺水区。(2)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受降水影响,河川径流量的60%以上集中在汛期7-9月,同时年际变化亦大,丰枯交替发生,常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干旱年,由
15、于长期缺乏地表水控制利用工程,难以实现以丰补枯。2.3.2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取水量占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指取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百分比。据统计,2010年全市取水总量44040.48万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131688万m3/a的33.44%,占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71320万m3/a的61.75%。(1)地表水开发利用率2010年全市地表水取水总量为13960.48万m3,占地表水资源量113153万m3/a的12.34%,占地表水可利用量61459万m3/a的37.02%,属于低度利用区。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取水量为529.38万m3,其开发利用率为3
16、.86%,属于低度利用区;*流域地表水取水量为13431.1万m3,其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为13.5%,属于低度利用区。以上指标反映了我市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总体较低,从技术经济和工程条件等方面分析,今后应加大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能力。(2)地下水利用程度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用地下水开采系数(指多年平均开采量与当地地下水可采量之比)来评价。根据*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2012年),20012010年*市地下水资源(含泉水)年平均总开采量为19921.8万m3,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K)平均为0.51。总体上未超采,但城区工农业、城镇生活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系数最高,为2.49,属地下水严重超采
17、;其它县(区)地下水均未超采;*县开发利用程度最低,开采系数仅0.28。(3)岩溶泉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分析评价因此,今后全市的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因地而宜,合理开发。2.4旱灾概况2.4.1旱灾简况(一)干旱的特点和成因*市地处东部季风气候与蒙新高原气候的路径过度地带,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降水量624mm,最大866.4mm(1963年),最小326.3mm(1997年)。按气象标准来衡量,属半干旱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也是造成气候干旱的重要原因,冬季(12-2月),降水量极小,只占年降水的3%左右,春季(3-5月),仍在大陆高压控制之下,降水依然偏少,占全
18、年降水的15%,有效降水很少,加之干热风不断,所以冬春旱象出现频繁。夏季(6-8月)是降水最集中时期,约占年降水量的60%,但正值经济作物和大秋作物需水旺盛期,只要出现降水偏少或关键节气无降雨,伏旱就很严重。秋季(9-11月),降水约占全年22%,往往由于降雨少或降雨不适时,给秋播构成威胁。(二)旱灾规律及历史上的旱灾旱灾是本市最重要的自然灾害,历史上就有“十年九旱十春旱”和“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等对旱灾规律的描述。境内有记载的旱灾共110多次。记录最早的旱灾是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水断绝3日”和公元前423年(周威烈王三年)“大旱,地生盐”。最近的是1997年的百年大旱,全市年
19、平均降水量326.3mm,比历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97.7mm,境内20条清水河断流13条;101座水库62座干涸。全市受灾面积249万亩,其中成灾201万亩,绝收102万亩,分别占当年秋播面积的80%、40%,损失粮食34756万公斤,造成农业经济损失6.8亿元。从公元109年(汉安帝永初三年)到1900年,境内较为严重的灾害有86次,平均21年一次;其中出现饥荒至“人相食”的有37次。19021929年,境内出现较大的旱灾有5次;19421944年是20世纪本市境内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19551992年,境内共发生较大旱灾和严重旱灾20次。2.4.2旱灾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旱灾规律:一是
20、连续干旱。有时连续2年、3年甚至连续4年干旱。如15861587年、16911692、18021805年全境大旱,18821883、18911892*大旱;16561657、18591860、18801881、18981900年*大旱,16531655年*大旱;18021805年、18451848年*大旱等。最严重的旱情是清光绪三年前后连续4年的旱,*县持续干旱达6年之久。二是十年九春旱。1942年夏,*、*等县发生特大旱灾,大部地区春季无雨,秋收微薄,*两岸赤地千里,饿死人的现象举目可见。1943年春至1944年夏,饿死26400人,外出逃荒77430人,共减少10万余人,*县麦苗枯死,草根
21、、树皮食尽。人口由战前的29万人减少到19万人。1965年4-7月,*连续70天未下透雨,大秋作物几近枯死,33万亩复播作物不能下种。三是春夏秋连旱。1969年,*县持续干旱240天;1989年7-9月,全市干旱3个多月,小麦不能按时下种,人、畜吃水严重困难;1991年全市大范围严重伏旱,秋、冬旱象仍严重,秋粮严重欠收,冬小麦枯死过半。根据*水旱灾害统计分析资料,*地区干旱评价分区为沁*上游*分区,评价总年数为36年,评价干旱年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下表2-1。表2-1 *上游*分区旱年分布规律干旱状况年数频率(%)重现期(年)极重干旱000严重干旱12.835.7中等干旱1130.63.3轻干旱1
22、747.32.1不干旱719.45.2概括起来讲,*市是十年九旱,旱灾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的影响,全市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属严重易旱县,城区、*市、*县属一般易旱县,抗旱任务艰巨。全市每年因洪涝灾害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2.4.3主要抗旱减灾措施评价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各级政府始终把防旱抗旱减灾作为大事来抓,兴修水利,大规模发展农田灌溉和城市、工农业用水设施;推广和发展集水灌溉技术,注重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及合理分配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努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 应急 抗旱 预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