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7页 共47页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孙立第一编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概说 (略)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 一、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文学的观念。可是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里,却包含了诗的观念。兹举数例: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大雅嵩高)“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大雅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 “维是编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屦)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2、 (魏风园有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这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作诗的目的,但应该说诗三百中主要的作诗倾向是包含在内了。这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作诗宣言,反映了早期的诗学和文学观念。 二、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 在易经家人卦的象辞中,有“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中有“言有序”两句,可视为我国古代有关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最早的理论要求。后世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一直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的。 三、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 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两部书中,有“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是汉代有关诗的美刺理论的萌芽。此外还有“三不朽”说。首先看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
3、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知之。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献曲, 史献书,师箴, 赋,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另象左传襄公十四记载的师旷对晋平公的话,国语周语中有“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的话,都是献诗讽谏的内容。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 在乐工演奏周南、召南时,季札说: “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演奏郑风时说: “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演奏小
4、雅时说: “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是从不同的音乐效果中听出政治的好坏。 “三不朽”说见于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之论: “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的意义在于它把立言作为一种不朽的事业,对后来曹丕的“经国之大业”有重要影响,中国后世文人重视写作,其根源也可溯源于此。 第一章 孔子及儒家的文学观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一、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生平略。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
5、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有差别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由于周代的礼法大备,超越夏商两代,故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思想可约列为下列形式:仁内而礼外 质内而文外 善内而美外。但核心是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有仁,如乐何?”(八佾) 仁者爱人,它由家庭血缘关系为系,推及于社会。 二、孔子的诗论 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基本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 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6、以为?(子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另外述而篇有:“子行四教,文行忠信。”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 文学可以修身。 文学可以用
7、于政治及外交事务。 文学可以兴观群怨。 文学有善有恶。 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 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这在孔子弟子子贡的话中也可看出,颜渊篇说: 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 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犹犬羊之 。”主张文质合一。引文中的棘成子是主张以质为重,文则可有可无。子贡反对他的主张,所以用“驷不及舌”四字说他的话失言得很,接着说虎豹如无文,则皮就同犬羊没有什么分别,强
8、调“文”的重要性。 这一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 在这个方面,孔子主张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
9、信。”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章。”韩愈、李翱论语笔记:“凡学圣人之道始于文,文通而后正人事,人事明而后自得于言,言忘矣而后默识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圣人之奥也。四科有序。” 孔子上面之所以强调学诗、学文,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是为了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以上很鲜明地表现出孔子是把仁等道德因素放在首位,而文却是登岸之筏,是行有余力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说孔子就完
10、全否定诗文,相反他还是很看重诗文,只是他是把道当成第一位的,而把诗文当成第二位的。文德虽并重,但还是以德为先。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前者肯定韶,因其既美又善;而武虽美未善,则受到孔子批评。 四、重视中和的审美观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11、。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云:“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朱熹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五、文学的功用说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四字见于论语阳货篇。 先说兴。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引譬连类”;朱熹集注云:“感发志意”。 其中孔说未指明是属于创作还是属于鉴赏中的“引譬连类”,朱注说是感发志意,似是指鉴赏,与孔子本意相合。论语中的“兴”,实际上指的就是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兴发作用。这从下面两段话可以看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
12、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很明显这两段话是讲读者读诗时能有自我领悟,能对诗的本意有所兴发,不拘泥于原来的诗意。这个意思就是孔子在阳货一篇中所说的“兴”的意思。 “兴”有其历史背景,这就是春秋以来的赋诗言志,或说是断章赋诗的风气,春秋时期为了政治与外交的需要,人们的交际普遍采用赋诗言志的办法,而要赋诗言志,适应需要,就不能拘于原有的诗意,必须赋于诗更广泛的意思,这就需要兴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诗的作用。兴有其积极的意义,就是它符合艺术的一般鉴赏规律
13、,任何一个读者的鉴赏活动,都必然会融入个人的意见,而且有时个人的意见对发挥诗意会更好。但对兴的运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做得过了一定的限制,就会象汉儒那样对诗意任意宰割,走向反面。 再说观。 观就是观察,指通过诗来观察认识社会;有时也指通过诗考见一个人的品性志崐向。 何晏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注“考见得失”。指的都是对社会风俗及政治运作得失的考察,这是对的。但不全面,观有时也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观察。如: 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其辞寡,躁 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上面两段引文指得就是通过诗或文辞来考察一个人的志向甚至是性格,这也是观的崐一个
14、方面。 三说群。 群乃交流思想,促进感情之谓。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群居相切磋。”朱熹集注谓“和而不流”,相比较,何晏的说法更合理一些。 四说怨。 怨指得是对社会政治的怨刺和作者的牢骚不平,过去人们所说怨,主要指怨刺上政,这当然没错,但怨的范围应该还要再广泛一些,既包括了政治,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而产生的怨。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怨刺上政”;朱注“怨而不怒”。两种说法,孔说过窄,朱说偏了方向。 清初王夫之诗绎论说兴观群怨四者的关系较好,可参阅。 六 小结 综上所述,孔子的文学批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贡献: 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
15、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的“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和系统。 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第二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一 孟子的生平与思想 主性善;由孔子的仁爱发展到仁政;(余略)二 孟子的文艺思想 知言养气说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16、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从孟子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气一可以养,二须配以义,也就是说,孟子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 孟子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人,象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亦为之而已矣。”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所以孟子有高尚的人格。 孟子的气,与后来曹丕所说的文气
17、不同。曹丕的文气主要指先天的本能生理之气体现在文章中的文气。它一不可以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不具有道德内容。与孟子所说的气具有不同的内涵。 孟子的养气说涉及到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在这方面具有进步意义。象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作此佐证。 由于善于养浩然之气,所以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以意逆志说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
18、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崐而怨,是不可矶(激动)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
19、五十而慕。 (告子下) 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以意逆志”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孟子的理论在理论上有缺陷,但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一是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能更正确地理解诗义,而且在实际操作上是有例可循的;其二是倡导读者的参与活动,符合艺术的鉴赏规律。它与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崐批评的理论是一致的。 孟子提出这样的理论也有其历史背景,这就是春秋断章赋诗的传统,此前孔子所说的兴,虽然意思没有孟子这般显豁,但精神是相通的。 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
20、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 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尚友,即上友古人。尚友古人,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上引告子下中的有关小弁、凯风两诗的理解就是知人论世之作。因此,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第三节 荀子、易传及楚辞中的文学观念一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
21、还有法家思想。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杨雄、刘勰;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论产生极大影响。 荀子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思想主要见于他著作中的劝学、儒效、礼论等篇中。如劝学篇: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如儒效篇: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另如正名篇所说之明道。 荀子的乐论在时间上应早于礼记的乐记,礼记乐记中的崐文字应是抄于乐论。乐记乃汉儒所作。 荀子乐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树立了音乐 人心 社会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批评 讲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