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生初步认识到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性”之间的认知模型。第一节第二课时已经学习元素同期表编制时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体现出元素原子的结构,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位”之间的认知模型。第一节第三课时以碱金属与卤族元素为例,构建了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位”-“性”三者之间的认知模型,并学习了比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方法。本节在此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分微观与宏
2、观两种角度,阐述元素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掌握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时课的学习过程量,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研究,学生也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在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研究过程中,掌握了将结构与性质的关联的判断能力,但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还不能建立完整的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
3、实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3.完善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认知模型,基于元素性质的递变的本质原因,类比归纳出元素的性质。4.加深对分类法,类比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认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从而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
4、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相应的同周期元素性质的探究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结构变化与其性质变化的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含义与实质,(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难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五、教学方法类比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实验探究法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核心思路有两条。第一,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探究过程中,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再从
5、结构的角度去解释所得结论。第二,在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用类比的方法,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先预测出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变化规律,再给予客观的实验现象,评价学生的推论是否成立。 七、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五个任务。任务1书写1-20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任务2观察原子半径规律图与任务三观察元素主要化合价规律图,这三个任务的实施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这个微观概念的理解,加强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与类比-归纳能力。任务4比较金属钠、镁、铝的金属性与任务5比较非金属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认识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化学资料 新人教版化学资料 新教材化学资料 高中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学案 高考化学新题型 高考化学冲刺 高中化学试卷 高考化学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40336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