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案例.docx
《商业银行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案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9页 共29页目录1、甲银行诉乙公司等单位借新还旧贷款担保纠纷案22、甲银行诉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借款担保纠纷案43,某银行与某五金塑料厂借款及抵押担保纠纷案74,某银行与某建材发展公司贷款抵押无效案105、某银行与某铝型材厂担保纠纷案116、某银行与某工业公司贷款纠纷案137某银行与某置业有限公司银行承兑汇票纠纷案158某银行与屠某票据赔偿纠纷案169,某银行诉张某等26人预售商品房抵押欺诈贷款案1810、某银行与某市国营商业总公司经营部贷款纠纷案2011,甲银行诉乙公司、丙公司借款合同诉讼时效纠纷案2312,某银行与某
2、电力有限公司等公司借款合同因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案2513,某银行与某精密焊管厂有限公司贷款超过保证期间案271、甲银行诉乙公司等单位借新还旧贷款担保纠纷案 【案情介绍】原告:甲银行 被告:乙公司(以下简称“第一被告”) 被告:丙公司(以下简称“第二被告”) 2005年10月21日,第二被告与甲银行签订最高额贷款保证合同一份,约定愿意为在2005年10月14日至2006年10月14日期间在300万元额度内甲银行向第一被告发放的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该保证合同中约定“在保证期间,借款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协议变更借款合同除贷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内容的,应事先取得第二被告的书面同意”。保证范围是贷款本息,
3、违约金等。2005年10月14日,甲银行与第一被告签订281号流动资金借款合同一份,甲银行贷款给第一被告300万元人民币,期限是2005年10月21日至2006年1月21日,贷款用途是购买乙烯。第二被告为第一被告提供担保,后第一被告逾期未归还借款。2006年2月17日,甲银行与第一被告签订024号流动资金借款合同一份,约定甲银行向第一被告发放贷款300万元,期限是2006年2月17日至2006年5月17日,用途是购买吕薄,并约定第二被告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2006年2月18日,甲银行划拨300万元到第一被告的账户上,同日,甲银行从第一被告在本行的上述账户上扣收300万元用于偿还281号流动资金
4、借款合同项下的借款300万元。后024号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期限届满,第一、第二被告均未履行还款义务,甲银行诉诸法院。诉请第一被告偿还借款本息,第二被告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第二被告称2006年2月18日甲银行向第一被告贷出300万元又立即扣收300万元,即以新还旧,改变了贷款用途,未经第二被告书面同意,因此第二被告免除担保责任。甲银行称,甲银行贷出300万元即履行了贷款义务,第一被告从其在甲银行的存款中又归还300万元给甲银行,因人民币不是特定物,因此不能判定在借款的当天就以新还旧,不存在改变贷款用途问题。 【法院审判要旨】一审法院审理认为,第一被告与甲银行以新还旧,改变贷款用途,判决第二被告不再承
5、担担保责任。 甲银行不服,提出上诉。上诉称:(1)不存在以新还旧,(2)即使以新还旧,担保人第二被告仍然承担担保责任。理由是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但是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对变更后的主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期间为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
6、的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内容,但并未实际履行的,保证人仍应承担保证责任。”所以担保法司法解释对担保法作了缩小解释,所以第二被告仍应承担保证责任。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认定以新还旧属实,系改变贷款用途。但是新贷旧贷保证人均是第二被告,且在最高额保证范围内,未加重保证人责任,故判决第二被告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甲银行胜诉。 【评析】借新还旧是指当借款人到期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时,银行和借款人重新签定一份借款合同,贷款数额和上一笔贷款相同,银行将新贷款划入借款人账户后,又立刻将该笔资金划回,以归还借款人上一笔旧借款合同的本息。借新还旧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既要存在有新贷款归还旧贷款的行为,也要有银行与
7、借款人之间在主观上有借新还旧的共同意思表示。因为借新还旧而引发纠纷的案件为数不少,对银行而言存在的法律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一)、借新还旧的法律效力 借新还旧一般不影响主合同的法律效力,但可能影响到该主合同的从合同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对于借新还旧,民法通则、合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等均无明确规定。但担保法司法解释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担保法司法解释出台前,一般认定借新还旧的借款合同有效。贷款通则并未禁止借新还旧,法不禁止即自由。借新还旧(或称以新还旧、以新贷还旧贷)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系有效行为。中国人民银行银办函(1997)320号关于借款合同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认为:“以
8、贷还贷(或称借新还旧)是指借款人向银行贷款以清偿先前所欠同一银行贷款的行为,新的借款合同只是对原借款合同中贷款期限等合同条款的变更,不能视为新借款合同虚构借款用途,双方意思表示不真实。该行为未违反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因此借新还旧的借款合同应属有效”。 担保法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肯定了借新还旧的法律效力。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9条规定:“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依据该条规定,借新还旧(即以新贷偿还旧贷)是有效法律行为,但可能影响到担保合同的效力,所以在借新还旧时,应落实担保关系。 (二)、借新
9、还旧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认定借新还旧的借款合同有效时,并不意味着借款合同的保证合同也有效,保证人就一定要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是否有效,主要根据担保法第30条来判断。判断标准就是看签订保证合同时,银行和借款人是否构成对保证人的欺诈,是否向保证人隐瞒借新还旧的真实用途,是否以欺诈的手段骗取保证人保证。若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真实用途,则保证合同有效;若保证人不知道主合同借新还旧的事实,则保证合同无效。 在借新还旧中,如果旧借款没有保证人或新、旧借款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新贷款的保证人不知道借新还旧事实的,就应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当新、旧借款合同的保证人系同一人是,在理论及审判实践上都有较大
10、分歧。有认定保证合同无效的,但更多情况是认定借保证合同有效。理由是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对变更后的主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三)、借新还旧的举证责任 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保证人应举证其不知道借贷双方借新还旧的事实。保证人所举的这个书证(借款合同)主要看合同上是否写明“借新还旧”等相关内容。银行或借款人应举证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借新还旧的事实,银行或借款人若举证不能,则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教训
11、及启示】从本案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给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时应当注意下列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对借新还旧也有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担保法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肯定了借新还旧的法律效力。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9条规定:“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依据该条规定,借新还旧(即以新贷偿还旧贷)是有效法律行为,但可能影响到担保合同的效力。所以在借新还旧时,应落实担保关系。为了有效的避免司法裁判风险,防范司法审判实践中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商业银行应当规范贷款操作程序,并注意保全证据。银行与借款人在办理借新还旧
12、时,为防止借款人或保证人以银行隐瞒贷款的真实用途为由而抗辩借新还旧的合同无效,无论保证人是否为同一人,银行与借款人最好在借款合同上直接写明“借新还旧”,“以新还旧”等相关字样,或基于借款合同再签定补充协议,表明该笔借款系“借新还旧”,或以其他方式表明在签订借新还旧借款合同时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借新还旧的真实用途。 2、甲银行诉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借款担保纠纷案 【案情介绍】原告:甲银行 被告:乙公司 被告:丙公司 被告:丁公司 2005年10月27日,甲银行与乙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甲银行向乙公司发放贷款2000万元人民币,期限一年。同日,甲银行与丙公司签订抵押合同一份,约定丙公司以其在
13、广州天河区的价值5139万元的在建房产提供抵押担保,但并未办理房产抵押登记。之后,甲银行依约发放贷款,履行了约定义务。但乙公司和丙公司在贷款到期后均未履行还款义务,乙公司于2006年11月18日提出展期申请,同时约定该笔贷款的展期由丁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并于2006年11月22日签订贷款展期协议,展期期限是2006年11月23日至2007年11月23日,利率不变。丁公司在展期协议的担保人项下签章,但该协议未约定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间。合同履行过程中,乙公司欠本金及部分利息未偿还。2007年11月14日,甲银行向乙公司发出贷款到期通知书,由丁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李某在该通知的借款人处签章加盖了该公司的
14、法定代表人谢某的私人印章。后乙公司和丁公司均未履行偿还义务,2008年5月26日,甲银行诉诸法院。 【法院审判要旨】法院审理认为,借款合同真实有效,乙公司构成违约行为,应承担偿还借款本息的责任。抵押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因而真实有效。但是该房产未经抵押登记,因而银行不享有抵押权。展期协议未约定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限,依法推定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6个月。 2007年11月14日,丁公司李某签收贷款到期通知书,视为其该公司收到通知书,但此时丁公司所担保的主债务仍未到期,该保证的主债务到期日是2007年11月23日,甲银行在2007年11月14日对丁公司的
15、通知行为仅能证明甲银行通知丁公司其所担保的贷款即将到期,而不能视为甲银行向丁公司主张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因为此时主债务履行期限尚未届满,不存在保证人要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形。主债务2007年11月23日到期后,在6个月的保证期间内甲银行未向丁公司主张保证责任。因为甲银行起诉时已超过保证期间,故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评析】从本案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担保贷款中的担保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合同应当明确保证方式、保证范围、保证期间,违约责任、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的期限等内容。 2银行要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法人的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提供保证的,要看是否有法人的书面授权。对合伙或联营组织,要
16、有其组织的书面授权。 3防止担保流于形式,达不到担保的目的。即你为我担保,我为你担保,都是用银行的资金在相互担保。 4在贷款届期后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之内,向主债务人主张偿还借款本息的责任。 5在保证期间应当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 【教训及启示】(一)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 (二)当前
17、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3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
18、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
19、不了了之;(3)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1)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
20、大;(2)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3)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
21、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策措施】1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
22、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2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23、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3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4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5将
24、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银行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