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础管理指导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公司基础管理指导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基础管理指导手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1页 共21页公司基础管理指南1.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指导各公司加强基础管理,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集团公司各公司和控股企业。各公司和控股企业应根据本指南要求,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2.管理指南2.1 方针目标2.1.1 管理标准各公司应建立形成文件的管理标准,以确保方针目标的编制、实施、诊断和考核等管理制度化。2.1.2 制订2.1.2.1 各公司应于每年10月底之前提出下一年度方针目标设想,报集团公司。2.1.2.2 各公司应根据集团公司方针目标展开图
2、的要求,确定本单位本年度的方针目标。2.1.3 展开2.1.3.1 各公司应将本单位确定的方针目标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总结)进行展开,形成本单位方针目标展开图。2.1.3.2 方针目标展开应在本单位内层层展开,直至将任务落实到人。2.1.3.3 方针目标展开的内容应包括:产值、产量、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成本和利税、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企业管理、基础管理、集体福利、员工收入、员工培训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2.1.3.4 方针目标展开应有目标值、具体实施措施、实施进度、责任人(部门)、检查人和检查频次。2.1.3.5 方针目标展开图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认可,经
3、批准后实施。2.1.4 实施2.1.4.1 各公司应根据方针目标展开图制订月度实施计划书。2.1.4.2 每月对方针目标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集团公司。2.1.4.3 每季开展方针目标诊断,对不符合实际的目标或措施及时进行调整,并将调整结果报送集团公司。2.1.5 考核各公司成立方针目标考核小组,对本单位方针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挂钩。2.2 组织管理2.2.1 管理标准各公司应建立形成文件的管理标准,以确保组织内机构的设置、职能的落实等管理规范化。2.2.2 组织机构2.2.2.1 根据机构设置原则,设置本单位组织机构,形成完整的组织机构图。2.2.2.2 落实
4、组织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为每一岗位配备相应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2.2.2.3 临时机构设置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并将设置结果报集团公司。2.2.2.4 组织机构的调整应在本单位内发文,并将结果报集团公司。2.2.3 组织职能2.2.3.1 明确组织内管理职能的分配,确定每项职能活动的负责部门和配合部门。2.2.3.2 制订各岗位职责,进行责任制考核。2.2.3.3 为组织内各管理职能制订或采用相应的管理标准。2.2.3.4 组织内各职能单位每月应向上级归口单位报送活动总结,需要时提交证实材料。2.3 质量管理2.3.1 程序文件:各公司应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相应的
5、支持性文件,以确保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2.3.2 质量方针目标2.3.2.1 各公司应将集团公司质量方针目标作为本单位质量方针目标,围绕质量方针目标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2.3.2.2 各公司应对质量方针目标进行分解,将质量责任层层落实,直至到人。2.3.2.3 开展质量方针目标考核,对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实行质量否决制。2.3.3 质量体系文件宣贯、完善a. 各公司应制订质量体系培训计划、确定培训范围和人员,开展体系宣贯。b. 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体系宣贯,受训范围达到95以上。c. 确定体系文件的主管部门,制订文件修订计划,根据组织内职能变化及实施操
6、作情况,对体系文件及时进行修订,以保证文件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2.3.4 体系内审a. 各公司应于每年年初制订体系内审计划、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实施。b. 成立审核组、通过面谈、查阅文件、观查现场等工作收集不符合证据,形成不符合报告。c. 审核组应将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目提供给有关部门,责任部门应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并予以跟踪落实。2.3.5 质量策划a. 编制质量计划b. 确定和配备必要的控制手段、过程、设备(包括检验和试验设备)工装、资源和技能、以达到所要求的质量。c. 确保设计、生过程、安装、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和有关文件的相容性。d. 必要时、更新质量控制、检验和试验技术、包括研制新的
7、测试设备。e. 确定所有测量要求、包括超出现有水平,但在足够时限内能开发的测量能力。f. 确定在产品形成适当阶段的合适的验证。g. 对所有特性和要求、包括含有主观因素的特性和要求、明确接收标准。h. 确定和准备质量记录。2.3.6 质量改进a. 各公司应于每年初制订本单位质量改进计划,报集团公司。b. 针对质量改进计划,制订具体的实施措施、配备需要的资源,组织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c. 每年对质量改进进行总结、形成文件,确定下一年度质量改进项目。2.3.7 原材料、外购件进货检验a. 凡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入公司,必须经该公司质检部门专职检验员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准入库。b.
8、 检验员按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等有关检验规范、标准或技术协议书等规定要求进行逐项检验,检验员不得随意改变检验标准。c. 进公司的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按规定要做理化试验时,由采购员委托集团公司理化室进行理化试验。d. 对经检验为不合格原材料、外协外购件,按规定办理回用、代用手续。2.3.8 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和管理a. 产品在检验和试验过程中,应标识其检验和试验状态。b. 对于需要送检的原材料、零部件、一般送至待检区或挂待检牌作标识。c. 对于已经检验或试验为合格产品,送至已检合格区或挂合格牌作标识 。d. 对于已经检验或试验为不合格而又来不及进行评审处置的产品,可挂待处理牌或放在待处理区
9、作标识。e. 对首检合格的产品,可由检验员盖上工号以作标识。f. 对于已经检验或试验为废品的产品,以废品箱或废品标识作标识。g. 对于已经检验或试验不合格而办理让步、返工或返修的产品以“不合格品回用申请单”或“不合格品(返修)单”或挂返工返修牌作标识。h. 对于回用品按经批准的“不合格品回用申请单”,检验人员填写黄色“检验状态卡”交仓库保管员存放在工位器具或零部件塑料袋内作标识。i. 对于生产急需而来不及检验或试验而放行的产品,由检验员在该产品上作明确标记,并做好记录,写清产品名称、批号、数量、时间。j. 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应醒目、清晰、牢固、任何人不得随意涂抹挪动。2.3.9 加工过程的质量
10、检验a. 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工序间转序、传递或入库均应经检验员检验合格并签字,下道工序才能接受。b. 操作者对每天加工的第一件或工装夹具调换、调整后生产的一第一件工作,必须进行首检。c. 检验员应加强巡回检验,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2.3.10 成品最终检验a. 装配车间将装配、调试、检验合格的成品,填写“送检单”送交成品检验员进行出厂前的最终检验,流水线作业的产品,可由检验员上线检验。b. 成品检验员按出厂检验规范(特殊订货合同按合同规定和有关法规)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按合格数签发相同数量的合格证、转下道工序进行包装。c. 成品检验员应认真做好检验记录、测试方法应符合
11、规定,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记录应完整、清晰,并签名。2.3.11 理化试验a. 各公司应编制本单位进货材料理化测试规范、报集团公司。b. 各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抽样和送检及取单工作。c. 对于产品标准中规定为A级特性的原材料、应做到每批进货都要送检(理化试验)。2.3.12 工序控制a. 对于产品重要度分级为A级特性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均应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贯彻作业指导书进行控制。b. 生产现场所用的技术文件包括设计文件、工艺文件和质量控制文件等必须是有效版本,各种文件应做到完整、正确、统一、清晰。c. 生产中严格执行“三按”和作业指导书、严肃工艺纪律。d. 转入本工序的物资,必须经检验合格
12、后方可接收,做到不合格品不投料、不转序、不装配。2.3.13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配置与管理a. 各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配置检验测量设备,兼职计量员根据配备计划填写“测量设备申请单”。b. 因工作调动、离职的职工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在离开岗位时应向本公司或部门兼职计量员办理移交手续。c. 经封存的测量设备、各公司兼职计量员要做好保管工作。d. 做好测量设备的周转送检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周到。e. 及时发现并处理在用测量设备存在的问题。2.3.14 不合格品控制a. 各公司检验员对检验为合格的产品应进行标识并隔离。b. 对不合格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明确评价、确定处置方式。c. 不
13、合格品经返工或返修后应重新提交检验、合格或作为化步接收的产品,方可转序或入库。d. 不合格品回用必须经产品技术之管设计员、工艺员和质检科长同意后,由检验员对产品进行标识,方可入库。e. 不合格品报废时、应填写“报废单”,废品送废品库。f. 对重要度为B级的零部件及成品出现一般不合格,由检验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报告单”,由本单位质检科长组织评审和处理。g. 对重要度为A级特级或出现成批报废的零部件,成品出现系统性批量不合格时,应及时通报集团公司质保部。h. 每次不合格品评审活动的结果和处置意见,都应认真填写“不合格品评审报告单”并作好记录。2.3.15 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a. 各公司对不合格出现
14、频次较高的项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b. 各公司应认真贯彻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发生。2.3.16 质量记录管理a. 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零部件和成品质量记录。b. 质量记录应字迹清晰、分类编目存放。c. 注意保存质量记录,防止损坏、变质、丢失。2.4 计划管理a. 各公司根据方针目标的要求制订本单位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b. 各公司生产主管部门应于每月27日前将生产计划下达到生产车间,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c. 各公司统计员(兼)每月5日前必须将本公司上月生产完成情况报集团公司,各公司根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对生产部门进行经济考核。d. 各公司
15、应根据产销情况,结合库存量、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及时解决计划执行中产生的问题。e. 各公司每季度根据客户订货情况、销售形势、及时对生产计划作出调整、保证计划合理完成。2.5 财务管理2.5.1 管理标准:各公司应建立形成文件的财务管理标准,以确保本单位资金、财产、成本费用管理规范化。2.5.2 原则:各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在集团公司财务中心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所有的财务活动不得违背集团公司的总体原则。2.5.3 资金管理a. 各公司应逐月向集团公司财务中心财务处报告用款计划。b. 各公司临时发生周转资金困难,可向集团公司申请借款。c. 借款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期限还款、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还款的应办理
16、延期申请。d. 严格履行资金使用审批手续、执行主管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2.5.4 财产管理a. 各公司应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采购、建立帐卡、验收入库、领用、报废、移交、清查、维修等工作保证本单位财务的完整与完好。b. 各公司应落实相应部门的财产管理职责,各财产主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对管辖范围内的财产统一进行编号,建立财产登记备查簿。c. 定期开展财产盘点工作,清查过程中和交接过程中发生的短缺损失和毁损,应查明原因尽力挽回损失。d. 财产管理实行定人定置管理、落实使用人保管责任。e. 财产的领用、交接、报废应按规定办理手续。2.5.5 成本管理a. 各公司应
17、编制制造费用计划,严格按计划使用。b. 各公司应制订目标成本、做好成本核算、降低成本费用。c. 各公司应加强办公经费、差旅费、通讯费、招待费等费用的控制,杜绝不合理开支。2.5.6 统计a. 各公司设专(兼)职统计员,负责本单位的统计工作。b. 统计报表应由集团公司统一制订,各公司不得自行增添新表种。c. 各公司应按月统计产值、产量指标、质量记录并按期向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报送。d. 各公司应做如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对外上报。2.6 技术管理2.6.1 新产品开发a. 各公司应组织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提出新产品设想。b. 各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应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报集团公司审批,
18、新产品开发计划应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负责人和进度要求。c.产品设计员进行工作图纸设计,编制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表等设计文件。d.工艺师负责工艺方案设计,包括产品结构工艺性评价,特殊设备的购置意见,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规程和工装设计,主要材料和工时的估算及工艺规程和工装等工艺文件的设计。e.生产部门及时组织新产品试制,编制试制计划,在试制过程中,技术部门及时解决试制中的设计问题和工艺问题、组织工艺改进。2.6.2设计评审a.技术主管部门应根据“新产品开发计划”编制设计评审计划、确定不同评审阶段的评审提纲、议题。b.设计评审的内容有:初步技术设计评审、工作图设计评审、工艺方案设计评审、改进设计评审。c
19、. 各阶段设计评审完成后,应形成总结性评审报告,提出改进意见。2.6.3 产品鉴定a. 成立鉴定委员会。b. 提供鉴定文件包括:产品技术任务书或技术建议书、产品技术条件(或标准),产品图样(包括总装图、部件装配图、零件图、包装图样及文件)、产品技术经济分析报告、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样本、检验规程、标准化审查报告、型式试验报告、试制总结、试制鉴定大纲、工艺文件、生产验证报告、质量工作报告、工业运行报告、批试鉴定大纲。c. 鉴定委员会起草鉴定报告,并签字通过报告内容要表示出产品符合的标准达到的水平、性能,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2.6.4 设计改进a. 技术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方案,进行产品图样及设
20、计文件修改定型、改进设计要进行评审。b. 为改进设计而需修改图样时,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和严格审批。2.6.5 生产技术准备a. 工艺调研:工艺人员参与新产品设计方案讨论,写出工艺可行性报告。b. 工艺审查:对产品结构和零部件进行分析评价,保证产品设计在工艺上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经济性。c. 工艺方案设计: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进行总体规划,分新产品样机试制工艺方案、新产品小批试制工艺方案、老产品改进工艺方案。d. 工艺路线设计和工艺文件编制:工艺员负责编制工艺路线表(或车间分工明细表)、质控点明细表、外协件明细表等,根据工艺方案要求,编制各专业工种的工艺规程和其它有关工艺文件。e.
21、工艺试验:根据工艺方案设计时提出的关键项目,以及工艺路线、工艺规程中提出的工艺试验项目进行工艺试验,以确保工艺方法的有效性。f. 工装的设计、制造和验证: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工装的设计、工装制造结束后应进行现场验证、直至工装能满足生产要求。g. 设备配备:设备配备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包括设备规格、加工精度和适用范围等)。h. 检测手段配备:检测手段的配备应该从规格和数量上满足生产和质量要求。i. 工位器具和储运工具:产品制造过程中零部件的摆放、储运应选择预防零部件磕碰、划伤、变形、锈蚀、污染的专用工具器具或运用工位器具、储运工具和其他的包装、隔离等方法。j. 编制检验规程:明确检验项目、项目指
22、标、方法、频次、检测设备等要求。k. 作业环境:根据产品制造工艺对温度、湿度、空气、含尘量、噪音等要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l. 人员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专业培训和考核或资格认可、确保操作人员的素质能满足生产、检验的需要。m. 工艺改进:制订质量改进计划,不断提高工艺水平。n. 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制订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根据设置原则设置质控点,对质控点进行工序能力调查和分析,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文件。2.6.6 技术改进a. 提出技改项目建议书或方案报送集团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和财务中心、经审议批准后立项。b. 成立技改领导小组,自始至终监督技改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c.
23、组织技改项目的再评价,进行技术、经济分析。2.6.7 标准化管理a. 正式生产的产品均有合法的技术标准。b. 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有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c. 技术文件和图样完整、准确、清晰、统一、规范、手续齐全,并实行统一编号,分类登记。d. 各类管理性文件编号符合标准要求。2.6.8 技术文件资料管理a. 应有专人负责技术文件资料的管理。b. 接收技术文件应审查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包括完整性、有无代号、签字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底图的清晰度等),填写接收单、交接双方签字后经技术主管负责人签字后予以归档。c. 发放:应规定发放范围、人员和数量、经批准后按规定发放,发放时在每页上加盖用途章、部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司 基础 管理 指导 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