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3页 共24页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军二0一一年四月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内容摘要: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改变实体经济中(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来影响商品市场的价格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因此,货币政策体系的研究重点是讨论央行如何通过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来影响实体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本文从两类货币发行机构这个新的视角出发,重点讨论了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特点和历史沿革、广义货币的决定、同业市场、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基础货币
2、广义货币 同业市场 数量调控 价格调控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改变实体经济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大小来影响商品市场的价格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果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市场机制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起始于1998年。因为从这一年起,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信贷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正因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较短,因此,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本身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人们对货币政策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为使大家对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本文针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给出了一个与普
3、通教科书不同的分析框架。一、两类货币发行机构在现代信用货币体制下,任何经济体都存在两类法定的货币发行机构。一类是货币当局(又称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人民银行),一类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特指能开立存款账户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统称“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或者说,基础货币特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统称为“存款货币” 严格说,中央银行也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它也能发行存款货币。但为了便于区分,本文中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包含中央银行。本文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统称为“存款货币”,将中央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称为央行存款货币
4、。在我国,存款货币包括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城乡储蓄存款、机关团体和部队存款、农业存款、信托存款、信用卡存款、单位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和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等。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大多数不进入实际流通领域,而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大多数都要进入流通领域。二、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基础货币特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态。一种是实物现金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库存备付现金两部分(表1)。以现金形态存在的基础货币对应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中的“货币发行”科目。另一种是“央行存款”货币。严格讲,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存款负债,都应归入以央行存款形态存在的基础货币
5、的统计范畴。它们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其他金融性公司、非金融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以及政府在央行的国库存款等。因此,经济体中的基础货币总量等于央行发行的所有现金货币和央行存款货币之和。表1:19982009年我国现金存量及其分布(亿元)项目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总现金存量(货币发行)120641507015938168691858921241231042585429139329723711641556流通中的现金11204134561465315689172781974621468240
6、3227073303343421938247库存现金86316181289118113111494179221982066259628973309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各期金融年鉴。表2:19982009央行存款负债构成(亿元)项目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1474514729160191708919138225583567338391484596841692107102429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1403414201160191708918940222743521737929482246809
7、591895102281其它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711528627236199284456462235321212149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4527382245345894741190437998160263国库存款1726178631002850308549555832752710211171211696421226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各期金融年鉴。与基础货币的两种存在形态相对应,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发行对象(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支付现金,例如,央行用现金向企业或个人购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现金等;另一种是在发行对象(通常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央行存款账户中记入
8、一笔存款,例如,央行与金融机构签订再贷款合同后,会在其存款准备金账户记入一笔与再贷款数量相同的存款。基础货币的两种存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如果金融机构持有的现金过多,那么它们可以将多余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变成它们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存款;反之,如果现金出现短缺,它们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提现,这时它们在央行的存款相应减少。基础货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M2,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俗讲,广义货币是指现实生活中流通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部分。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属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存量的20),而银行存款则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从比重看,由央行
9、发行的货币仅占广义货币的很小一部分(目前大约占M2的5.4左右),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则占M2的绝大多数(表3)。表3:广义货币M2中“基础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年份广义货币M2余额(亿元)流通中的现金M0余额(亿元)占比存款货币余额(亿元)占比1999119898 13456 11%106442 89%2000134610 14653 11%119958 89%2001158302 15689 10%142613 90%2002185007 17278 9%167729 91%2003221223 19746 9%201477 91%2004253208 21468 8%231
10、739 92%2005298755 24032 8%274724 92%2006345578 27073 8%318505 92%2007403401 30334 8%373067 92%2008475167 34219 7%440948 93%2009606224 38246 6%567978 94%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三、基础货币的发行机制虽然中央银行在理论上有无限信用扩张能力,但在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必须有合法的“理由”:从逻辑上讲,中央银行必须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能开展基础货币发行这一负债业务,即政府不能把中央银行当作“第二财政”任意透支。这些合法的“理由”(资产业务)
11、共同构成基础货币发行的渠道或机制。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央行在大幅降低同业利率刺激信贷无效的情况下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融资工具的方式,来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供应(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这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一种应急式的货币扩张措施,未来是否会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常规渠道还需要观察。四、我国基础货币发
12、行机制的历史演变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其中多数是政策性再贷款,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承担了部分财政融资功能)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但是,外汇并轨改革之后,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开始由央行再贷款为主转为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并重。例如,1994年汇率并轨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达到75.5%,而在这之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净投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下。此后连续数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都维持较高比重(表4)。表4:我国三大基础货币发行渠道的历史发行数据(19862009)年份央行总资产增量(亿元)储备
13、货币增量(亿元)外汇占款增量(亿元)央行再贷款增量(亿元)央行增持国债(亿元)1986609 542 -55 557 951987494 396 94 177 1451988789 833 26 693 6219891117 863 106 898 10819901482 1479 335 963 11719911785 1858 629 887 26719921158 1462 -126 1074 17319933219 3430 330 3028 34219944201 4071 3072 906 10519953036 3542 2271 923 -10519965843 6129 28
14、04 2950 019974946 3744 3889 1279 01998-146 703 261 -477 019994082 2285 1064 3184 020004046 2871 -501 2921 020013145 3360 3565 -2371 123920028567 5286 5367 -124 42200310896 7703 11624 -290 37200416651 6015 17746 -19 69200525021 5487 18618 6559 -77200624899 13415 27769 2548 -36200740565 10858 29397 -7
15、634 13461200837956 30717 40054 -569 -122200920434 24652 24681 -1593 -534注:1997年之后,个别年份也出现了央行再贷款增幅较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处理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以及向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007年,央行对政府债权之所以大幅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工行、中行IPO上市,财政部通过向央行发行国债,置换了华融、东方两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工行、中行不良资产时向央行申请的再贷款。 数据来源:根据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上述两个基础货币发行渠道同时大幅收窄。一方面
16、,由于亚洲周边市场需求减少和货币竞相贬值,使得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结果导致国际收支顺差降低,外汇占款增速下降自1997之后至2001年的大约5年时间内,外汇占款增速大多维持在10以下。;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中央下决心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改革推进的结果是政策性再贷款的规模和增速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 1998年农业发展银行实施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后,几乎不需要增加政策性再贷款,当年央行再贷款净减少477亿元。加上这一时期可交易国债头寸不足(1997年底,我国国债发行余额仅为3333.76亿元,其中大多是针对个人发行的不可交易型凭证式国债,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央行持有
17、的国债头寸在随后的6年时间内竟未出现任何变化,这意味着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国债逆回购)渠道扩大基础货币发行的机制完全失效。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央行在19972000年大约4年时间内基础货币供应严重不足,再加上期间四大国有银行因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而普遍存在“惜贷”情绪(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结果导致中国经济在这4年时间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我国在19972001年的5年时间中有3年消费物价同比指数为负值。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特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始显现威力,先是大量境外制造业向国内转移,直接投资(FDI)猛增。随
18、后,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结果导致入世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相应地,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数量急剧膨胀,外汇占款迅速成为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至2002年,基础货币发行增长过快的矛盾已变得异常尖锐 2001年外汇储备增幅达到28,此后外汇储备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在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2004年,外汇储备的年增幅达到创记录的51,2005年下降到34,2006年30。我国外汇储备在2001年之后大幅增长的态势和19972000年间大都维持在10以下的增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20022007年央行因对冲外汇占款而发行的央票年末余额分别是:1487.5亿元、3031.6亿元、
19、11079.0亿元、20296.0亿元、29740.6亿元、34469.1亿元。因此,央行在很快用完了3000多亿可交易国债头寸进行国债正回购操作之后,从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发行一种全新的负债工具央行票据(央行存款的替代品)来对冲泛滥的流动性。可以说,自2002年起,因结汇而形成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就一直在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渠道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五、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基础货币发行通常是央行的一种自主行为。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将受到严重损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的几乎所有通货膨胀都和基础货币发行
20、的“倒逼机制”有关。1998年之前,我国实行信贷额度计划管理,在经济过热时期很容易形成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在这一时期,通常国家计委在每年年底根据各省、市上报的投资项目,提出下一年投资的“大计划”,然后,人民银行再根据这个大计划制定各商业银行、各省市信贷额度分配的“小计划”。由于投资计划经常会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无限膨胀,为筹集资金,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主管部委纷纷向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施压,“逼迫”其超量放贷,结果必然导致信贷资金过量增长。当商业银行因信贷过量扩张而出现存款准备金不足时,只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最终导致基础货币超量发行。这就是在实行指令性信贷计划时期,投资倒逼基础货
21、币发行的所谓“倒逼机制”。1998年指令性信贷计划取消之后,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投资计划倒逼基础货币发行的机制才得到有效遏制。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大量买入外汇市场“过剩”的外汇,从而形成了新一轮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为维持汇率稳定而形成的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是解读近1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条主线。六、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货币发行大多数货币银行学教科书并未明确指出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统称商业银行)也属于一类法定货币发行机构,因此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模糊观念:一个经济体只有中央银行这样唯一一个
22、货币发行机构。对货币发行机构的模糊认识很容易造成人们对广义货币M2理解上的诸多混乱和偏差。如果能认识到商业银行也属于一类法定货币发行机构,那么M2的构成将一目了然。由于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而商业银行发行存款货币,因此,广义货币M2在数量上等于中央银行发行的小部分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大部分存款货币之和。概括起来讲,商业银行发行存款货币的机制分为两种,一是贷款机制,二是现金存款机制。商业银行通过放贷实现货币发行的过程可描述为:商业银行与贷款对象(企业或个人)签订贷款合同,然后,在贷款对象开立的存款账户中记入一笔和贷款数量相等的存款,并向贷款对象签发一个证明其拥有这笔存款的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我国 货币政策 调控 体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