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1.doc
《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1.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24 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24 时记时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层次清楚通过形象化的选材,启发性的联想,开放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下面谈谈本课中的几个亮点:一、选材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24 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数学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一天有 24 小时,那么一天的 24 小
2、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学生还在互相猜测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 1:零点钟声)视频中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迎新联欢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片段,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感受零时就是新一天的开始。学生对 24 小时是否真正感知呢?其实未必,对学生而言,白天的这段时间他们经历过,所以很熟悉,但是其他时间段,他们感性认识不是很充分。老师不紧不慢:“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 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视频 2:一天 24 小时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指针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
3、一昼夜从 0 时到 24 时的变化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 24 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在时间词的引入方面,也是非常自然。当学生要区分什么时候的 7 时,就自然而然用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午 7 时,下午 7 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吗?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这些平时被大家经常用到的时间词由此迸发出来,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例如观察新华书店和银行营业时间中不同的记时方法、进行课表上的作息时间的转化、生活场景与时间的搭配
4、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二、过程清晰化,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24 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这节课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 24 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一)新授条理化一天为何是 24 小时?教材中提到的“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是 24 小时”,这只是一种直观的推算,而科学依据是地球自转。本课教学通过“一天有
5、 24 小时”、“为什么是 24 小时”、“如何记录 24 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普通记时法”和“24 时记时法”作为两种记时法,如何来“定义”?理论上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习惯称呼,属于张奠宙教授所提到的“不需要定义”的概念。但是,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记时法,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术语,我们还是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24 时记时法”这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 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视频 3:比较两种记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24 时计 评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