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方法及量表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方法及量表介绍.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课堂观察方法及量表介绍孙艳丽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和刘汉珍老师来介绍一下,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的一些方法和使用量表情况的一些介绍。首先由我先来和大家汇报一下,本学期我们团队备课时的课堂观察方法: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课题的不断深入开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展开理性、深入的反思与研究,还有一些定性与定
2、量的分析方法成为教师的工具教学分析,抓住本质工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本学期开始,由于对课堂观察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团队在课堂观察上采用了较为简单实用的聚焦式课堂观察、开放式课堂观察、结构式课堂观察等方法。1.聚焦式课堂观察我们团队用记号体系分析法进行聚焦式观察,观察聚焦于教师提问的类型、教师挑选回答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及教师回应的方式这项,形成了课堂行为中的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回应方式这三个方面,课堂行为中的这三个方面虽然是以时间轴为序发生的,但这几方面实际上构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因此,课堂观察不仅可以捕捉教学行为而且也为课后反思奠定例基础。2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这些量表,就是
3、我们用记号体系分析法对一节数学课进行了聚焦式的观察。这张是课堂行为中的问题类型。第二张表就是对回答方式的观察。我再来说一下,我们的开放式观察。2.开放式课堂观察我们运用田野笔记方法进行课堂观察。田野笔记方法主要指观察者采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记录在课堂中所看到、听到、想到的有关信息的一种定性观察方法;可以说,课堂观察田野笔记是我们最常用的定性课堂观察的最基本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经常性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观课时,我们重点记录课上师生的话语,或者直接引用或者至少是要义,以便于我们透视课堂中的环境、人及活动;我们同时还记录评论、情感、最初的解释和假设等信息,以方便观察结束后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再详
4、细的说一下,我们的结构式课堂观察。3.结构式课堂观察在结构式课堂观察中,我们团队采用的是 S-T 分析方法:S-T 分析方法适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包括定量处理和定性评价。在这种方法中仅对教师 T 行为和学生 S 行为进行 2 个维度的分析,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客观性和可靠性。S-T 法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 Rt 和师生行为转换率 Ch,将师生互动行为模式分为四类:练习型练习型、混合混合型、教授型、对话型。这是四种课堂模式的标准条件对照表:型、教授型、对话型。这是四种课堂模式的标准条件对照表:通过可量化的数据可以诊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等问题。S-T 分析方法具体方法由刘汉珍老
5、师为大家作以介绍。3S-T 分析方法刘各位老师:大家好。任何一个新事物刚刚诞生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有同感,可能先是抵触、反感,刚接触课堂 S-T 分析方法的时候,我心里真是有些怀疑,第一次的时候,被迫对自己的录像来一次全程的实录观测,做 S-T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师生语言类别与频次,才发现我的这节课为训练模式,师生转换率仅为 0.24,Rt 值是 70%,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如果把一节课分成十等分,那么我用了七等分,也就是 28 分钟我自己在教课。仅剩下 12分钟学生做练习、展示、讨论和思考。孩子的主体性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以往这种量化式的观察是从来没有的,也从没学会理性分析。平时我们去给别人评课
6、,都是看教态、语言、课堂氛围等,有的会说感觉这个老师说得有点多了,有的会说虽然学生活动很多,但可能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现在我们有了 S-T 分析方法,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用数据说话,不再单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什么是 S-T 分析方法?S 表示 student 学生的意思,T 表示 teacher 老师的意思。S-T分析方法就是利用 Rt 值和 Ch 值来评价老师课堂活动的占有情况和师生互动情况。Rt 值表示课堂上教师行为的占有率。Ch 值表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率。我们现在一节课有 40 分钟,以每 30 秒做一个采点,那么这节课就有 80 个采点。在这 80
7、 个采点上,如果是教师的行为(即教师讲授、板书、演示等的行为),我们记为 T,如果是学生的行为(即学生回答、练习、提问及活动等的行为),记为 S 行为。Rt 值等于 NT/N,即老师行为的总数除以 80 个采点最后所得出的值。Rt 值越高,表示教师课堂的行为占有率越高。Ch 值表示的是师生的互动率。Ch=g-1/N。g 表示数据中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这里必须做一个例子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例如我们统计出来的系列是 TTSSTSSTTT,TT 表示连续相同的一个教师行为,记为一次,从 T 转化到后面的学生行为 SS,表示行为发生了改变,4后面的 SS 也记为一个相同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总共有多少
8、个行为发生呢?是的,有5 个相同行为发生了,记为五次,如果一节课有 39 个相同行为,则 Ch 值就约等于39-1/80=47.5%。再回头看一下我们的 RT-Ch 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这节课属于对话类模式了。那么此次集体研修过程中,我们团队进行了分工,小涛老师作为上课老师,任春艳主任和陈桂英老师从教师提问类型角度进行观测分析。吕桂云老师从课堂对话类型角度进行观测分析。我和孙艳丽用 S-T 分析方法进行数值分析。5评课:(刘汉珍)我们用 S-T 分析方法对这节语文课进行了数值分析,本课共计 40 分钟,按照 30s 时间间隔对该课进行采样,经采样得到的样本数据序列为: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
9、数为 N,T 行为数为 NT,S 行为数为 NSN=80,NT=41,NS=39教师行为占有率 RT:RT=NT/N=41/80=0.51学生行为占有率 RS:RS=NS/N=39/80=0.49相同行为的连续,即数据中的连数 G:G=36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CH:CH=(G-1)/N=(36-1)/80=0.44如下 Rt-Ch 图:6(孙艳丽)小涛老师的行为占有率 RT 为 51%,学生行为占有率 RS 为 49%,师生行为转换率已达到了 0.44,对照标准条件,本课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表示如果把一节课分成十等分,那么她只用了五等分,也就是二分之一的时间来教课。剩下的二分之一的课堂都给了学生朗读、合作、展示、讨论和思考去了。而她的 Ch 值,也就是师生互动率 44%!。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她既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不忘与学生沟通互动。这在低段教学中很难做到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也给小涛老师提一个建议,就是应考虑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个别学生家里没有电脑的同学,不能提前进行微课的学习,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团队也将进行研究希望有效解决。也希望兄弟学校的各位同行,加入我们的研究中来。谢谢大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