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docx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docx(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神经病学 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丢失和瞳孔散大。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逝 辐辏及调整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凝
2、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整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逝。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
3、弱、咀嚼肌瘫痪。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别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逝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 (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限制,支配面下部各肌 (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限制。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心后回下部。 四周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
4、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核损害四周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逝,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面神经管镫骨肌支水平损害听觉过敏。面神经管镫骨鼓索神经水平损害面瘫、舌前2/3味觉受累。茎乳孔以外病变单纯面瘫。动眼
5、神经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调整反射消逝、复视。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复视。展神经麻痹外直肌。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复视。三条神经受损眼球固定、无复视,见于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征。脑干内,可选择性损害个别神经团出现分别性眼肌麻痹,常伴有脑干内接近结构的损害,常可累及双侧。内侧纵束综合征。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双眼向病变对侧凝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震颤,辐辏反射正常。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
6、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双眼向病变同侧凝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辐辏反射正常。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患侧眼球水平凝视时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皮层侧视中枢。在皮质损害刺激性病灶:双眼注视健侧、破坏性病灶:双眼注视患侧。在脑桥损害刺激性病灶:双眼注视患侧、破坏性病灶:双眼注视健侧。位听神经 蜗神经: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前、后核 (脑桥尾端)内侧膝状体。耳鸣(tinitus):指患者主观听到持续的声响。是由于感音器或其传导经路受病变的刺激所引起。一般来说,低音调的耳鸣是传导经路的病变;高音调的耳鸣是感音器的病变。前庭神经:
7、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群。眩晕(vertigo):为一种运动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为机体感觉四周物体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摆的感觉,常伴恶心、呕吐。分为四周性眩晕和中枢性旋晕: 四周性眩晕:由内耳前庭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引起,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短,常伴眼震、耳鸣、听力下降,见于前庭神经炎、美尼尔氏病等; 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长,见于V-BA、脑干肿瘤等。舌咽、迷走神经 受损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部感觉丢失,咽反射消逝。一侧受损症状较轻病侧软腭不能上提,悬雍垂偏向健侧,病侧咽反射消
8、逝。两侧受损则症状较重双侧软腭均不能上抬或活动受限,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消逝。刺激性病变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真性 假性 共同 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强哭强笑 无 有 咽部感觉障碍 有 无 咽反射 消逝 存在 下颌反射 无 亢进 锥体束征 无 有 舌肌萎缩 有 无 病变部位 舌咽、迷走神经核/神经 双侧皮质脑干束 副神经 副神经损伤见耸肩无力。 颈静脉孔综合征:副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见于后颅凹病变)。舌下神经 中枢性 四周性 伸舌偏斜 健侧 患侧 舌肌萎缩 无 有 病变部位 皮质脑干束 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 感觉系统 1.感觉障碍的分类 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
9、性增高而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刺激阈值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以致对稍微刺激的辨别实力减弱)、感觉异样(无刺激而产生异样感觉)、难受。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受破坏而出现):完全性/分别性感觉减退或消逝。(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在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分别性感觉障碍 神经干型:受损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减弱消逝。末梢型:各种感觉障碍手套、袜套样分布,多见于中毒。后根型: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脊髓型:传导束型(横贯性、后索型深感觉、侧索型对侧痛温觉、半切深感觉+上运动神经元+对侧痛温觉); 后角型:单侧分别型感觉障碍(损伤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触觉、深感觉保存);
10、 前联合型:双侧对称节段性感觉障碍,为分别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丢失而触觉存在); 马尾圆锥型:鞍区感觉缺失; 脑干型:同侧面部、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丘脑型、内囊型:完全交叉包括面部; 皮质型: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障碍。刺激性病变:感觉性癫痫。3.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入脊髓上升12节段脊髓后角细胞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心后回。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大部分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心后回。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后根神经节后根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
11、对侧上升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心后回。脊髓横断面:薄束楔束(内外,骶腰胸颈)、脊髓丘脑侧束(内外,颈胸腰骶) 4.皮节体表标记 枕颈C1-3、肩C4、乳头T4、剑突T6、肋缘T8、脐T10、腹股沟T12-L1、下肢前L2-5、下肢后S1-3、肛周鞍区生殖器S3-5。运动系统、反射 1.运动系统的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小脑。症状: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2.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是指大脑额叶中心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Betz cell),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纤维称锥体束(包括皮质脊
12、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上运动神经元支配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终共同通路。大脑皮层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放射冠内囊 :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elysis):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硬瘫。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elysis):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四周性瘫痪,软瘫 痉挛性瘫痪:分布较广、偏瘫、单瘫、截瘫、四肢瘫痪; 肌肉萎缩无; 肌束震颤无; 皮肤养分障碍无; 肌张力增高; 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逝; 病理反射阳性; 肌电图、
13、肌活检正常。3.脑干损害的特点。脑干解剖:脑干网状结构(参加运动、感觉、睡眠觉醒、生命体征和内脏功能等全部神经系统重要活动);传导束(运动、感觉);颅神经核。特点:交叉性障碍,同侧脑神经四周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偏侧感觉障碍。Weber综合征:大脑脚病变,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身包括面部、舌肌中枢性瘫痪。假如累及到黑质则出现对侧肢体震颤和强制。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脑桥前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展神经麻痹及四周性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闭锁综合征:脑桥基底部病变,三叉神经、展神经以下颅神经的运动神经瘫痪、四肢瘫痪。上行网络
14、完好,感觉保留。表现为病人完全处于缄默不动状态,无自发语言,貌似昏迷; 眼睑及眼球能垂直运动,以睁闭眼动作或眼球运动与外界沟通; 病人面无表情、不能张口伸舌,四肢瘫痪,病理征阳性; 有正常睡眠周期; 大小便失禁; 脑电图正常。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疑核、舌咽迷走神经); 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 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部无汗,交感神经);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丢失(三叉神经脊束)、对侧偏身痛温觉丢失(脊髓丘脑侧束)。延髓旁正中综合征Dejerine:同侧
15、舌肌瘫痪及萎缩(舌下神经); 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 脑桥被盖下部综合症:同侧展神经、面神经麻痹; 眼球震颤、同侧凝视不能(内侧纵束); 同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 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 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内侧丘系) 红核综合征Benedikt: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累及黑质见对侧震颤、强直,累及红核见对侧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4.共济失调的概念及小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指运动时动作笨拙而不协调。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随意运动协调障碍(速度、节律、幅度、力气),表现为姿态和步态的变更、肢体协调运动障碍、吟诗状或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肌
16、张力降低。5.反射的分类、记住反射弧、反射变更的意义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分类:浅反射、深反射(肌牵张反射、腱反射)、病理反射。: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有病变,都可使反射活动受到影响,出现反射的减弱或消逝。反射活动是受高级中枢限制或称易化的,如锥体束以上有病变,则会使反射活动失去限制,而出现反射亢进。两侧比较,一侧反射改变意义大。深反射:是指肌肉、肌腱等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一般由叩击肌腱引起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C56-肌皮神经;肱三头肌反射-C67-桡神经;桡骨膜反射-C56-桡神经;膝反射-L24-股神经;跟反射-S12-坐骨神经)。减弱见于
17、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肉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增加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正常状况下,锥体束对深反射的反射弧起抑制作用,锥体束发生病变时,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故表现出深反射的增加)。浅反射:是指皮肤、粘膜、角膜等受到刺激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角膜反射-桥脑;咽反射-延髓;腹壁反射-上T78中T910下T11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上下神经元瘫痪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逝(浅反射有神经冲动经脊髓至脑,再由锥体束下传到前角细胞)。病理反射:一般指babinski征,婴儿可见,在锥体束损害时可见。反射亢进:阵挛,在深反射亢进时,用一持续力气使被检查肌肉处于惊慌状态,而发生节律性收缩,称
18、为阵挛。(踝阵挛、髌阵挛)。6.各脑叶病变的临床表现、内囊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 额叶在大脑半球表面前1/3,是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锥外)、皮质侧视中枢、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排尿排便中枢、并与精神情感活动相关。顶叶在中心后回,司感觉、困难动作技巧、视觉语言。颞叶在外侧裂下方,是听觉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嗅觉中枢、并与记忆联想比较相关。枕叶司视力。失语症:意识清晰状况下由于优势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病变导致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运动性失语见额下回后部,感觉性失语见颞上回后部,命名性失语见颞中回后部,失写症见额中回后部,失读症见顶叶角回。失用症:意识清晰、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或稍微状况下丢失完成有目的
19、困难活动的实力。肢体运动运用见顶叶下部、观念性失用见顶叶广泛损害、结构性运用见顶、枕交界病变。失认症:意识清晰、基本感知功能正常状况下不能通过特定感觉辨识以往熟识的物体。视觉失认见枕叶、听觉失认见颞叶皮质下白质、触觉失认见顶叶角回和缘上回、体像障碍见顶叶。边缘叶为杏仁核、隔区、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丘脑下部,见心情及记忆障碍、行为异样、幻觉、内脏活动障碍。内囊前肢为额桥束、丘脑前辐射;后肢为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心后回辐射、视听辐射;膝部为皮质延髓束。损伤见三偏征,优势半球表现。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松果体。7.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的思路和留意事项 下运动神经元定位:脊髓前角细胞及前根(运动受损、肌
20、肉节段性瘫痪)、神经丛及四周神经病变(运动+感觉+自主神经障碍)、脑神经(相应脑神经表现)。上运动神经元定位:皮质(单瘫、jackson癫痫)、内囊(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体征)、脑干(交叉性瘫痪伴感觉障碍)、脊髓(横贯性分段瘫痪、半切综合征见同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锥体外系:旧纹状体(苍白球)肌张力增高与运动削减;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肌张力降低与运动增多。(静止性震颤:宁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逝) 肌张力增高:肌肉变硬,肢体被动运动时阻力上升。锥体束损伤见折刀样肌张力,锥体外系损伤屈伸肌肉张力均,被动运动时见铅管样(不伴震颤)和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伴有震颤
21、)。静止性震颤:手指有节律、4-6次/s的快速抖动,宁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逝。运动性震颤多见小脑病变。肌力分级:0无肌力;1可微动,关节不动,触摸可感觉到;2关节可动,不能抗重力;3能抗重力不能抗阻力;4能抗阻力不如正常;5正常 正常脑脊液:压力80-180mmH2O的无色透亮液体,200增高,70降低。脑血管病 解剖:两套循环(颈内动脉前循环、椎基底后循环),一个willis环(双侧大脑前、颈内、大脑后、后交通A,以及前交通A)。管壁相对薄弱,中膜外膜不发达,缺乏弹力层。颈内动脉 主要分支及供血区域 颈内动脉 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 眼动脉 眼部 脉
22、络膜前动脉 苍白球大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海马结构、视束和外侧膝状体 后交通动脉 沟通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动脉 大脑前动脉 主要分支有眶动脉、额极动脉、额叶内侧动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 皮质支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 深穿支 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前部、下丘脑 大脑中动脉 主要分支有豆纹动脉、眶额动脉、中心沟前动脉、中心沟动脉、中心沟后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 皮质支 大脑半球背侧面前2/3,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 深穿支 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及尾状核 椎-基底动脉 主要分支及供血区域 椎-基底动脉 椎动脉的
23、主要分支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小脑 小脑后下动脉 主要分支蚓支、扁桃半球支、脉络丛支、延髓支,供应延髓背外侧、小脑蚓部、小脑半球下部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旁正中动脉、短旋动脉、长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 旁正中动脉 脑桥基底部中线两旁的楔形区域 短旋动脉 脑桥基底部外侧区、小脑中脚、小脑上脚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延髓上部 小脑上动脉 内侧支供应小脑上蚓部、前髓帆;外侧支供应小脑半球上部;另有分支供应脑桥、中脑和第三脑室脉络丛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后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深穿支供应脑干、丘脑、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病 完整版 重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