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docx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相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隐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依次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依次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培育民族骄傲感。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
2、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漂亮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沉醉的自然风光和宏伟壮丽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细致视察“颐”字的左边部分,留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相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仔细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今日就让我
3、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会这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的漂亮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状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屹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4、。 开火车读 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示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老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探讨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快。 隐隐隐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晰。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样华丽,光芒耀眼。 形态各异:形态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信任你们现在读课文确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
5、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知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美丽,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漂亮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巡游路途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巡游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巡游路途告知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根据自己巡游的先后依次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依次或巡游依次。假如你想把你到哪里巡游的景点
6、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假如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探讨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老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其次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终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巡游,我们观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尝着语言的美丽,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接着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
7、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赏颐和园的漂亮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索探讨,老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巡游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其次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仔细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
8、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详细精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
9、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当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1.根据课文所记叙的巡游依次,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屹立”和“隐隐隐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巡游依次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
10、入新课。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老师板书课题)那里有闻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踪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相识颐和园的几个闻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相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
11、忆字形。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精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用比较法(依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
12、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分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老师要重视培育学生查字典运用工具书的这种实力。学生具备了这种实力将终生受益。 2.说明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醒悟,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样华丽,光芒耀眼。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态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艳丽、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
13、: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其次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白颐和园是个漂亮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美丽;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漂亮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巡游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巡游依次。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其次
14、段。 1.指名朗读,思索探讨,老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详细的? 2.根据提示给其次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其次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其次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其次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白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
15、,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绚丽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才智。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白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白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白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留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
16、,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索、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找寻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实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实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会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
17、阁的美景,今日,我们再来观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索,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白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 2.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老师范读。老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改变,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18、 (2)学生仿照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根据肯定的依次写。(巡游依次、视察依次、方位改变依次、季节改变依次。)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巡游依次。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详细。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导学案 学教 目标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结合词语手册划词)”等15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
19、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学习按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学教 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依次,并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导学 设计 一.读通课文 借用工具书解决不会读的字词,在书上注上拼音。 文中划词,抄写2遍。(按词语手册上要求的) 完成作业本第1、2题;同步练习第1题。 二.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三.课文探讨 读完课文,你能否说出课文谢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根据什么依次写的? 各个景点各自有哪些特色,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感受着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你想对它的建立者说些什么? 四.疑难征集 在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五.课堂密码 你想启用什么密码呢?(注:密码为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颐和园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