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人教版)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好像仍沉醉在课上既惊慌又开心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沟通,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缘由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实力训练供应了时间的保证。详细授课过程中,非常留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2.与学生建立同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
2、活泼的生命体,敬重学生,同等对话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子。有放有收,既让学生驾驭了学问,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纳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实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留意了学问的综合,注意学问之间、实力之间以及学问、实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育,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但本节课由于老师的心理素养
3、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n)”读成“bn”时,老师应刚好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驾驭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学问。 2.在整个教学中,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假如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激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爱好。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起先沟通,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一般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老师应刚好激励,但老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3.老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4、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1)学习并驾驭“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状况。(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3.相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1.驾驭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缘由。相关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得到欧阳修的赞许。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主动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其次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
5、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顺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经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预习检测。1.填空。(1)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其字介甫,晚号,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家、思想家。(2)本文是一篇,它是的一种,意思是顺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经常借一件事来。2.注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3.点名朗读,师生
6、评议。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探讨沟通,最终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三.合作探究。翻译下面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余闻之也久。(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三、课堂测试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其次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自主学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来宾其父。来宾:父利其然也。利:3重点
7、词语(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5)稍稍来宾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来宾其父:三、合作探究。1.讲解并描述方仲永的
8、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2.方仲永的改变经验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支配用意何在?四、课堂检测与作业。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奇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二、自主学习。用原文填空。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凡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缘由是,其详细做法是。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仲永 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