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小故事] 战火中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火中的小故事] 战火中的故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战火中的小故事 战火中的故事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将这些小故事整理一下,以纪念我们在战火中度过的青春岁月,并纪念那些曾与我们共同战斗却英勇牺牲了的战友们! 时我喜爱将家里的一些“大事”在小本子上顺便登记来,但对自己以前的事很少有具体记录。儿女们说,父母亲应当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写下来,以传后世。但我觉得我们不是什么大人物,没那么多好写的。可孩子们说,你们这一辈子活过来多不简单呀,而且对新中国的建立亲力亲为,子孙后代都应当知道自己的祖辈是什么样的人。也不见得要发表,自己家人保存起来就很宝贵了。长篇大论的我写不了,于是只把我印象很深刻或在残酷年头里好玩的东西写出来,没有什么连贯性,所以叫“小
2、故事”,但是这些小故事都是在炮火硝烟的抗日斗争、解放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到抗大去 日本侵华斗争的爆发,使抚养我的表姐一家在上海的生活难以为继,我也无法接着读书了,老家浙江嘉善的房子也被日军的炮火炸得房倒屋塌,我和外婆、妹妹等人一起逃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青年人总要学点什么才能为国效力,后来我与住在原法租界的同学联系,又到上海的医院半工半读,先后学习护士和助产士。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进入英、法租界,全上海市都被他们占据了。日军奸淫烧杀残害中国老百姓的事,罄竹难书。国仇家恨埋在心底,当时青年学生都萌生了抗日的念头。但是到哪里去抗日?同学中都在暗地里相互打听。有的同学去了重庆,我那时没有那么
3、多路费。有个同学好友张大纲告知我,去苏北抗大九分校参与新四军更好,只要过江,走不远即到,于是这个消息在同学中传递。 辗转联系到了去过九分校的人,得知如何找到新四军的兵站。1942年5月,我们来自不同学校的五个人一同渡江离沪。在船上,我们都装着相互不相识,过了鬼子的关卡才能同行。那时候新四军的境况很困难,面临日伪军的一次次扫荡,不得不精减部队。第一个兵站的同志看到我们有两个女学生同行,劝我们不要去了。为了表示不是娇小姐,当即我就给他“表演”了爬树,看到我们决心那么大,人家就同意我们接着前行了。经过一个又一个兵站的指引,过了四五个兵站,步行两天,到达苏北海复镇,找到了抗大九分校。到校部报到后,五个
4、人被分到各队去学习。新四军中很缺医务人员,我因为学过些医学学问,干脆被安排到培育医务干部的轮训队。这年我19岁。 黑夜中的白毛巾 抗大九分校是培训新四军团、营、连、排军政骨干的学校,当时对外的番号是特务团。我们就在铜山一带进行学习。 1943年4月中旬,国民党知道我们抗大已到苏南,蒋介石就派嫡系部队围剿我们,加上日本鬼子及伪军的扫荡,使我们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我们驻在回峰山底下,被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等十一个团的兵力围困、进攻。激战中,我们的干部面对美国装备的顽军,打得机灵坚韧,击退了敌人数次进攻,但我们也牺牲了一些优秀的军政骨干。领导为了保全这支骨干队伍,调来增援部队,为我们打开围攻的缺口,下令
5、快速突围。那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人人脖颈围着一条白毛巾,走路时紧盯着前面的白点,在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行进,不准抽烟、不准咳嗽,更不准说话,静静地从蒋日伪合流的青龙山、白虎山之间突出重围。天亮以后,敌人原以为是瓮中捉鳖,稳拿了,可不见一个人影。随即他们急起直追,我们快速行军始终与他们保持着一天的路程,连续急行军三天后又走了多天,最终将敌人甩掉了。 “泥菩萨”守门 1943年初,为了摆脱敌人的重点扫荡,苏中地区领导确定九分校南下过运输河到苏南丹阳北边去。正值除夕之前,日伪军加紧了对铁路电网的封锁。我军做了大量的抗日宣扬工作,老百姓非常支持我们,伪军对自己的行动也有所收敛。除夕晚上,我们通过了封锁
6、线。老百姓用自家的门板将电网上下拉开,我们猫腰从两块门板之间穿过,快速通过铁路,到了运输河边。 上船之前要走一段淤泥滩,每个人的两条腿都被淤泥裹住,过了河已近拂晓。年关了,部队不能打搅群众,我们在寒风中等到天亮。腿上的泥和裤子裹在一起,被风吹干了,像盔甲一样。大年初一早上老百姓一开门,望见战士们坐在门外,跟泥菩萨似的。我们向他们拜过年,支配好房子才休息。 吃饱饭的秘诀 参军后刚起先过不惯那种惊慌艰苦的生活,玉米渣煮的饭又干又硬,仅有一点酱油菜汤伴着,难以下咽,所以吃得很慢。吃饭是有时间限制的,大家盛好饭,一吹哨子,才能起先吃,只给五分钟,再吹哨子就不能盛饭了,所以我顿顿吃不饱。我向队长提看法“
7、我是为了自由来参与抗日,现在连吃饭也要受限制”。队长给我上了一课,说限时吃饭是为了争取时间,有状况随时得动身,吃饱了才能反扫荡,故必需训练吃得快。 后来老同志告知我一个诀窍,别用小碗盛饭,改用一个大搪瓷缸子,先盛半碗赶快吃完,趁着还没吹哨再盛一碗,吹了哨子还允许把碗里的接着吃完。我得到了秘诀,又加快了速度,这以后就吃饱了。 来复线掉了 当兵不久,经过制式教练,我上岗了。一次,我背了一支七九“大盖子”步枪夜里放哨。夜深人静,我好像听到草丛里有声音,怕是敌人偷袭,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不像人的声音,细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闸蟹。天亮交班后,我把这事儿当笑话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同志一脸肃穆地对我说,你怎么把
8、枪上的“来复线”掉了?我一听很惊慌,就问他是什么样的,他说是曲曲折折的,我想肯定是钢的。于是到夜里站岗的地方趴在地上找,很久也未找到。后来那个同志看我既焦急又仔细地还在找,便说别找了,我给你看。我还以为他找到了,原来“来复线”是刻在枪膛里的曲线,怎么可能掉呢。这是老兵寻新兵的快乐。 夜入牛塘洗澡 1947年夏在黄河边行军,为防敌机轰炸,我们基本上都是夜行军。天气很热,一次到了目的地,想找点水擦洗一下。月光下在村边发觉有个水塘,于是我们女同志都下去洗澡。洗时觉得总有虫咬。天亮一看,原来是一个水发绿的牛洗澡的池塘。牛太热时,就在水塘里泡,所以水面上有许多牛虻,晚上叮咬我们的就是它们。看到这情形,女
9、兵们感到浑身不自由起来。 扛着“腿”行军 1947年,部队正处在打大仗、打硬仗的时候,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事的须要,华东野战军卫生部抽调前方的卫生队长和医院的医疗队长组织了医务干部轮训队。我被调去学习。我们不但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边学边干,抢救伤员,为此又叫工作队。为了更快提高战伤外科的技术水平,重点要学好解剖学。战斗间歇的几天里,我们自制了七八具尸体标本学习解剖。因为部队很快又要开拔,所以先学了头和躯干的解剖,在转移时就将便利携带的四肢标本带着。一路上,除了自己的背包,每人还要把这些“腿、手臂”扛在肩上,边行军边背解剖学学问,住下了就在油灯下复习。这样的学用结合,技术得到了较快提高。 三天三夜不睡觉 淮海战役打响后,我们工作队也随之劳碌起来。伤员经第一线包扎后送到我们这里,由我们进行战伤手术处理,再转到后方医院。激战后伤员甚多,我做手术三天三夜未睡觉,就在术后包扎和伤员轮换上下手术台打算消毒的过程中,蹲靠在墙角,闭眼就睡着了。护士一叫,立刻换了手套又起先手术。自己也不知道三天三夜里做了多少个手术。 成功来之不易啊,是多少英勇指战员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还活着真是幸运。 (飞虹整理,照片为作者供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