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7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擅长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驾驭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劝服秦伯的方法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相识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殊留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
2、解的问题及难点。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相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学问,然后回答,老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样,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显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凹凸,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
3、较具体的事迹记录或显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如同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化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老师范读,让学生留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逢(p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
4、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事实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索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
5、,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老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妙、行文的缜密。其次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当郑伯打算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其次课时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
7、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其次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
8、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探讨、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伏笔与照应得当。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允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访退敌胜利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肯定能劝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
9、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准备,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子,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
10、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意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假如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兴奋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保卫,就率军回国。子犯恳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日。借助了别人的力气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样,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第三课时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
11、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学问。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应。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兴奋。)(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慧。)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袱、箱
12、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
13、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5古汉语句式(1)推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推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减弱了。)以乱易整,不武。(否定推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变更步调一样,不是威猛。)(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意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
14、佚之狐对郑文公说。)(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驾驭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精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务,前因与后果,记叙与争论;对争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
15、点与材料的关系。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细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精确进行分析评价。三、布置作业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特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留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似乎)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爱,兴奋)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辞)3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16、难也(边疆)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稍微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假如不是)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3是寡人之过也(的)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驾驭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培育学生古文句读实力和概括实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探讨探究法,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精确翻译全文。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7、: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相识并学习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智。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蒋介石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胜利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日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二)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听老师范读,使学生留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18、 示例: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pe)邻共(gng)其乏困阙(que)秦 秦伯说(yu)逢(png)孙(三)理清思路方法:恰当运用探讨探究法,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概括实力。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索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
19、妙、行文的缜密。 其次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 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学生活动:探究-烛之武如何劝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
21、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再熟读。(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并总结重点读音及词语说明。(六)板书设计: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其次课时分类总结(文中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学问。)方法:让学生以探讨归纳的方式进行。示例:1、重要实词: (1)贰: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许:答应,听从。“许之。” (3)敝
22、:损害。“因人之力以敝之。”2、重要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跑焉(兼词,于此)3、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
23、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4、通假字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意) 秦伯说(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5、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24、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推断句。(二)迁移拓展本文展示了烛之武超群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他的游说艺术。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去劝告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依据下面的情境,试写一段劝告辞。(任选一题)情境一:父母常常偷窥你的信件,这天你一放学,就发觉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日记本,于是你对妈妈说情境二:上中学了,学习惊慌,妈妈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这天你发觉妈妈在洗你的袜子,于是你对她说(三)老师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
25、曲折多变,凸现了主子公烛之武的超群才能和惊世才智。(四)布置作业:1、归纳总结重点词语、文言句式。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平安。他擅长利用冲突,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五)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26、。 (学生思索、探讨)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灵。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到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念和志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
27、”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依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改变。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依据语境应活用为
28、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疆。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侍候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
29、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依据详细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推断句,所以译为“这是
30、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状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缘木求鱼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告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兴奋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吩咐 皆好辞而
31、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疆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略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
32、楼记假如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驾驭和理解课文中常常出现的文言词语,特别
33、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肯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延长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5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精确辨别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留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
34、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探讨,老师小结。 探讨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其次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举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
35、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确定了文章必需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行信任,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冲突,依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非常透彻,最终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
36、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卫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一番说辞,使劝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劝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困难性。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37、年郑国利用秦、晋冲突,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擅长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擅长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困难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斗争的描写尤为精彩,它留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气,写出斗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起先便预示出战事的输赢。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擅长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很多外交辞令也很精彩。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殊是对叙事、争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化,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困难曲折的意思记载得非常清晰,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其次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擅长辞令的语言特点。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