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docx





《《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问点复习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问点复习 【原文观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 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穷无尽。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
2、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悟我现在登楼的心愿。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惋惜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忧着风雨漂浮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
3、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始终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接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干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字词: 建康:今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
4、上,下临秦淮,尽欣赏之胜。” 遥岑(cn):远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唐韩愈城南联句) 玉簪(zn)螺髻(j):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态的发髻,这里比方高矮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山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当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5、。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日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
6、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消逝的时间。 忧愁风雨:风雨,比方飘摇的国力。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斟酌,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如同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如同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间的感慨。 倩(qng):请托。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n):擦拭。 练习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纳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7、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纳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看法?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纳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好像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
8、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留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2)采纳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干脆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锐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其次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
9、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复原中原的理想,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季鹰即晋人张翰,因憧憬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来。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4)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
10、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假如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准备,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时间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如同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师说学问点复习 师说学问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闻
11、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共同提倡了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被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很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详细篇目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誉。 2.说 二、字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老聃蟠苌弘近谀作师说以贻之 三、字词含义 1.孰能无惑(谁,哪一个)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来) 3.彼童子之师(那些)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5.余嘉其能行
12、古道(赞许)6.士大夫之族(类、辈) 7.作师说以贻之(赠送)8.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9.人非生而知之者(懂得)10.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 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12.圣人无常师(固定) 13.术业有专攻(学习,探讨)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肯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
13、: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化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化的机构。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义:古代从师的风尚今义:遗留下来的旧路 四、通假并说明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六、一词多义 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4.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圣人无常师 7.烛之武退秦师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传: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贻:1.作师说以贻之 2.贻笑大方 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3.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惑而不从师 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他。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也许。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4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5乎(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2)介词,相当于“于”,
16、表比较,译为“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 6.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则群聚而笑之 七、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超的地方) 是故圣(圣人)益圣,愚(愚人)益愚 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有怀疑或遇到疑难问题) 八、句式; (1)师
17、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而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不拘于时,学于余 九、成语 十、背诵默写 黛玉之死学问点复习 黛玉之死学问点复习 【原文观赏】黛玉之死 一、黛玉病危寻葬花 又是春天,可满园的春色却好像与黛玉无关。自从宝玉因飞来的祸事而逃往外地,黛玉的病就日益沉重,整日连潇湘馆也少出了。宝玉走了,她的泪也少了很多,只觉得每日躺在病榻上,镇日长闲。她担忧宝玉,惶恐担心,心中竟有了种不详的预感。 昨夜风狂雨骤,听着这如磐的风雨萧瑟之声,一夜未眠。清早,她抱膝倚在床头,痴痴地望着窗外,那被雨洗去尘埃,愈发幽绿的凤尾竹。“还是
18、你耐得风吹雨打,那些花儿不知落了多少。 ”“宝二爷又不是纸做的,当然经得住风风雨雨了。”紫鹃笑着走了进来。“死丫头,看我不撕了你嘴!”黛玉生气了“姑娘,我懂你的心,你莫非没在想二爷吗?”说着,紫鹃将一件衣裳披在黛玉身上,“姑娘,躺下再睡会吧,昨晚一夜没睡,你这病,要。” “紫鹃,扶我起来,我想去看看我的花冢。”“姑娘,还是别去了你都成这样了”紫鹃支支吾吾。 “我觉的好多了,快扶我起来”黛玉挣扎着往床边挪动。“好,好,姑娘别生气啊!我不是为了你好吗。” 紫鹃扶着黛玉出了潇湘馆。暮春的大观园,到处莺歌燕舞,万紫千红,可黛玉却无心风景。一路上,总有丫头婆子指指引点。她心里暗生嘀咕,莫非是我犯病以来好
19、久没出门,她们觉的簇新?更惊奇的是,紫鹃总把我往人少的地方带,究竟怎么了?这时跑过来一个小丫头,见到紫鹃就气喘吁吁地说“紫鹃姐姐,老爷找你,让你立刻过去。”“你好生照看林姑娘,别带她瞎逛。”紫鹃看了看黛玉,“姑娘还是回去吧,我去去就来。 二、小人暗陷惊痴颦 黛玉走进桃花林,看到落英满地,地上大片的残红,不禁感怀万千,愁上心头。正值黯然神伤之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幽幽地说话。她看了看四周,有几个管理花草的婆子在桃树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的热乎。她走近了细细地听。 只听到一个说“林姑娘看着挺干净的一个人怎么会?”另一个说“也难怪她成天看的都是什么书啊,什么西厢都是教”“为什么宝玉每天往她那跑谁看不出来?
20、”“这要是传的老爷的耳朵里!”“哼哼,有好戏看了” 她越听越气,不禁咳起来,那几个婆子听到声音回头一看,竟是黛玉,抓紧灰熘熘地走了。黛玉越咳越重,看看手帕上,一片殷红,再想想刚才婆子污蔑自己的话,不禁又怕又气,两眼一黑,晕了过去。那个小丫头慌了,赶忙唿喊,“林姑娘不行了,快来人啊!” 正好紫鹃从贾政那回来,看到此景,气的一边大骂那个丫头“让你照看好姑娘,怎么姑娘成了这样?”一边找人把黛玉送回潇湘馆。小丫头说“我怎么知道啊,她在桃林里待了一会,不知听到了什么,出来时咳地很厉害。”说着,她拿出那块带血迹的帕子,“看,还咳出了血!”紫鹃一看大事不妙,拿着帕子回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在床上闭眼躺着,不禁抽
21、噎起来。“我知道,我这病怕是不行了。”黛玉渐渐睁开眼睛。“姑娘,没事,太医立刻就到。我不让你出去,你偏出去,害你成这样” 三、风波难平玉心冷 “紫鹃,告知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不要瞒我了!”黛玉说着又咳了起来,“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姑娘,我是怕你难过。”紫鹃拿块帕子拭去脸上的泪水“赵姨娘,邢夫人到处煽风点火,说姑娘和宝二爷成天在一起,不检点,还说 姑娘,你莫非没看出来吗?赵姨娘是看老太太归天,宝二爷又到南边去了,有意欺压你,赵姨娘是什么人,谁不清晰?姑娘千万别往心里去!”黛玉听到这,心已凉了一半,“老爷找你什么事啊?是不是老爷听到了什么?” “姑娘,没什么,我我唯恐以后侍候不了你了,雪雁
22、会好好照看你的。”紫鹃顷刻泪如雨下,“可我舍不得姑娘啊!”“紫鹃,为什么啊?”黛玉也抽噎起来。“老爷说我没侍候好姑娘,还纵恿姑娘和宝二爷可我没有啊!他们冤枉我没关系,可怎么能诽谤姑娘,玷污姑娘的清白?要是老太太还在多好啊!” “紫鹃,别说了,我本寄人篱下,又那么得老太太喜爱,那些人不知有多恨我呢,我死不足惜,为什么你也受到牵连?还有宝玉,舅舅还不知会怎么处置他啊!” 突然,外头一阵吵闹,只听到一个婆子说“林姑娘,太太让我来带走紫鹃,你莫生气啊!”说着几个人冲进来,拉着紫鹃就往外走,紫鹃擦干了泪,说“再让我跟姑娘说句话,也不枉我侍候了她一场。”她走到黛玉床前,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姑娘,我走了,你
23、要保重啊,我不在,当心他们肯定要等宝二爷回来啊!” 黛玉听罢,顷刻心如刀绞,“紫鹃,我始终把你当做我的好姐妹,只有你最懂我心”还未说完,又咳了起来。“该走了!”几个婆子拉起紫鹃向外走,紫鹃喊道“姑娘,记住我的话,记住啊”黛玉一时焦急,晕了过去。 昏睡中,黛玉隐隐听到些声音“小姐这次怕是撑不过去了,一是药出了问题,这二吗,小姐是受了什么打击,以致病势紧急。”她挣开眼睛,看到李纨正和太医说话,眼睛红红的。 雪雁看到她睁开眼睛,喊道“姑娘醒了!姑娘醒了!”李纨连忙走过来“你可醒了,吓死我们了!”“紫鹃呢?”她看了看外边。“她被撵了出去,紫鹃是个好孩子,唉,你也别难过了,好好休息吧!”李纨背过身去,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训俭示康 知识点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