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雨巷》.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雨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雨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雨巷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学问点:中国现代诗三首 (一)再别康桥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化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加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探讨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爽,韵律谐和,比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美丽,神思飘逸,富
2、于改变,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显明的艺术特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谈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高校,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然自由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漂亮的黄昏,他在康桥上闲逛,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静静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挚友。缺憾的是他的英国挚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识的康桥在静默等待
3、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呈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其次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调的描绘,它秀美婀娜,似乎“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妙,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高兴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漂亮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满意安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情愿恒久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
4、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似乎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好像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找寻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歌”,欢乐的心情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心情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静静”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复原寂然。连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缄默。“缄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溢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
5、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洁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潇洒的韵味。 (二)死水 1.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诗人,文史学者。五四新诗。早年参与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秀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另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探讨颇深,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专著。 2.死水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卑视,写
6、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让他极为悲观,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3.死水逐节简析 第一节,总写这是一沟凝滞的死水。它已风吹不动,腐烂到极点,没有一点活力了,作者悲愤地怒吼“不如让它彻底烂掉”。 其次节,主要从色调、光泽上静态描写水的肮脏和污浊,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美事物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霉变的本质。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
7、的激愤,用坚决的口气揭露“死水”真面目,指出它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4.“死水”的象征意义。(探讨)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样,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溢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5. 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剧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见和技巧,诗中加速“死水
8、”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惊奇”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宝”,“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讪笑和讽刺。 (3)具有三美特色。当时闻一多等人提倡“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无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其次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三)穆旦赞美 1. 作者简介 穆旦,原名:查良铮,闻名诗人和诗
9、歌翻译家。1947年参与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2.赞美写作背景 穆旦,在抗日斗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绽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裂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苦痛记忆。这种见闻和经验引起诗人
10、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溢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3.赞美简析 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很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头和人民苦难而充溢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简单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讲析评价: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呈现于读者面前:宽阔而漂亮的大地,起伏不尽的山峦,数不尽的山庄,漂亮的河流与草原,好听的鸡鸣与狗吠,在这片咆哮着干燥的风的荒芜的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宏大的背景下,又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
11、生活图景展示出来:说不尽的悲伤,悲伤的眼睛,耻辱生活中佝偻的人民其实里面包含着诗人深厚的爱,他坚信一个宏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其次、三节,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英勇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定结果。 第四节 , 表达的仍旧是诗人“无言的苦痛”,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苦痛,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而苦痛,但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深深苦痛背后我们可以感受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雨巷 一、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实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相识实力 3、驾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驾驭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诗三首 雨巷 人教版高一 语文 上册 知识点 中国 现代诗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