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docx
《2022年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 鲁迅生前对杂文创作的执着和逝世后其深邃、困难的精神意气所散发出的刺眼的光照, 使鲁迅与杂文的话题成为本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迷人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在深层的形态里, 鲁迅杂文对中国20 世纪杂文的影响, 几乎一刻未曾中断过。它耸立在那里, 仿佛是一种不尽的精神话题, 一个恒久耀照的光源。鲁迅在从事文学活动之初, 曾广泛涉猎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 但最终却只对杂文情有独钟。其缘由在哪里呢?30 年头,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 侧重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斗争的角度, 论析了鲁迅杂文产生的社会缘由。的确, 处在本世纪初叶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百废待兴、动
2、荡担心的大时代中, 觉醒的一代作家有心绪“惟艺术而艺术”的已微乎其微。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 就决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他忧虑的首先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权利。严酷的现实已容不得他做虚无缥缈的幻梦, 而须要的是重塑灵魂、狙击黑暗的战斗。于是, 鲁迅便自觉不自觉地与杂文相遇了。由于杂文的争论特性, 使它在沟通作者与读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 可以省却形象感知过程中若干繁缛、拖沓的中介环节, 以短兵相接的形式迅即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和鲁迅的文学选择。但是, 仅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选择还是片面的, 其中还有关涉作家人格素养、文学修养、生活经
3、验、精神禀赋等更为深层、更为困难的主观缘由。鲁迅的杂文家气质, 是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已酿就的。鲁迅的命运是非常坎坷、不幸的, 还在孩提时代, 他就因祖父的下狱和父亲的病故而饱尝了社会的冷眼和欺侮。南京求学期间, 他又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这样造成的心理创伤尤为深痛, 一种压抑感、孤立无助经常困扰着他, 使得性情原来聪颖、敏感、内向的鲁迅, 更加变得刚毅而缄默, 执著又孤独。他从小是带着怀疑、憎恶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大量积累的是否定和抗拒性心情。其中特殊值得重视的, 是他作为家庭长子和破落户子弟在东奔西走找寻出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问题的特殊敏感和执着关注的禀性, 身处
4、愁惨苦痛之中, 对下层社会的不幸、上流社会的腐败就入心入耳, 对时局的动荡和趋向就感受得深切。这些, 既是他成为思想家、文学家的重要前因, 又对他杂文家气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酵母作用。所以, 他长成后一起先接触文艺, 就对那些“立意在抗拒、指归在动作”的叛逆诗人的作品非常推崇, 更宠爱那些“抗争和愤激之谈”, 厨川白村、鹤见辅、尼采、长谷川如是闲等作家的杂文都曾受到他的特殊青睐。究其缘由, 就在于鲁迅观赏杂文家的那种社会挑剔者、批判者的眼光和看法, 从中真正找到了和自己心态相符的视察视角、寄情寓意的艺术世界。而这些, 又与鲁迅长期形成的一种二元对峙的人生哲学一拍即合。他认为, “一切都是中间物”
5、, 都是历史过程的“有限”环节, 因此坚持要正视此世, 直面人生, 不惮“速朽”。他讪笑和反对一切不敢正视苦难的怯懦、出世遁世的“僵尸的乐观”、闭着眼睛看一切都圆满的自欺; 但同时, 正因为一切都是有限的、不圆满的, 因此他要对这一切, 尤其是他强调的“当下”、“现实”以究诘、怀疑、否定、超越, 用不满作“向上的年轮”, 为了将来而永不停息地作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悲观的搏斗。这种二元对峙的关系以及产生的张力是他沉重的悲剧力气的泉源, 是他进击人生的最深厚的哲学基础, 也是他“恒久不满”地“尽是骂这个骂那个”的心理依据。鲁迅之所以选择杂文, 还缘于他自身具备成为优秀杂文家的种种素养、条件。这不仅因
6、为他是思想家、学问家, 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和社会的批判眼光和超人的胆识; 也不仅因为他的优秀的文学素养足以应裕杂文深刻的思想性所赖以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重要的在于: 在他的性情和艺术趣味中, 始终有一种不压抑而剧烈地希望自由地“发争论”的内在要求。他好像先天地对虚构故事和天马行空般的抒情不怎么感爱好, 倒是特殊热衷对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印象和感受作深化的剖析和探究。难怪他基本不写新诗, 写小说则力避“故事性”, 还经常不惜忽视甚至破坏小说形象的完整和统一而掺入大量对现实“直剖明示”的杂文笔法。而这种艺术趣味的形成, 也与鲁迅接受的文学传统亲密相关。中国是诗文的大国, 议论文体源远流长, 其
7、中随感录式的散文尤为发达, “它没有系统, 没有方法, 没有拘束, 偶有感受, 随时记录, 意到笔随, 意完为止”。鲁迅从小读的是旧书, 具有深潜的古文基础, 耳闻目睹, 就必定影响到自己的文学好尚和创作体式上来。鲁迅于杂文创作从一起先就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具有成熟的艺术之美和大家风范, 正是得益于这一文学传统。对于鲁迅来说, 创作重心的转移既是适应社会与人生过程的逻辑的必定, 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明智的、最佳的选择。鲁迅杂文遗产的广袤性与深邃性, 始终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文化之谜。进入20 世纪以来, 有谁像鲁迅这样对惰性文化圈、对世俗社会进行过如此精到的解剖与指责? 有谁那么切实而深化地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鲁迅 中国 世纪 杂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