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习题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习题参考答案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2019陕西商洛高二其次学期期末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阅历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2(2019广东深圳高二其次学期期末4)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年头户数口数每户平均口数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1072369521830004204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12917221290921
2、85225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1221171324969300145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1971555544364949225徽宗大观三年(1109 年)2088243846734784224据此可推断,当时 A小家庭观念盛行B人口衰减严峻 C小农经济遭破坏D人口隐瞒严峻 古代中国的农业;宋朝;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从表格可以看出近百年里宋代户数、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没有明显改变,结合宋代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社会发展的局面,可知登记人口没有明显改变不是人口发展的真实现象,应当是当时隐瞒人口数量的现象严峻,故选 D 项;小家庭观念仅与材料中每户平均人数都不到三人
3、相符,不是对表格的全面概括,解除 A 项;材料中反映的户数和口数都呈增长趋势,不能反映出人口衰减严峻,解除 B 项;材料中仅涉及人口的改变,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解除 C 项。D3(2019广东清远高一其次学期期末10)细致视察下面图片,下列有关图 1 到图 2 演化实质的解读,最精确的是 A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B自然经济到商品经齐 C男耕女织到大机器生产D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 古代中国的农业;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由材料可知,图一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图二为蒸汽机模型,体现了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 A 项;中国古
4、代也有商品经济,B 项说法不全面,解除B 项;C 选项是表面现象,与实质不符,解除 C 项;材料主要体现农业到工业的转变,解除 D 项。A4(2019广东清远高一其次学期期末8)元代闻名农学家王桢曾这样描述某类生产工具: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时,地上有可兴之雨。材料反映出 A人们肯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饭B该工具为垦荒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C播种技术出现革命性的改变D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5(2019山东潍坊高一其次学期期末8)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5、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放松对农夫的人身限制 C减轻农夫的家庭负担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须要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朝;清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地丁银的根本目的都是从政府财政收入着眼的,故选 A项;放松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解除 B 项;一条鞭法下农夫负担并未减轻,解除 C 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须要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解除 D 项。A 6(2019山东潍坊高一其次学期期末3)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
6、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化;隋唐;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推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由表格可知,唐代较秦汉粮食亩产量较大增长,得益于曲辕犁、水利工程等改善,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故选 C 项;亩产量只有宋代较唐略有下降,之后的时期都较唐朝多,解除 A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出现翻车等,以及炼钢技术提高有利于耕犁,解除 B 项;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政府重视农业以及风力水车等工具的改进等,解除 D 项。C7(2019安徽皖西南联盟高一其次学期期末1)据考古发觉,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
7、沙的楚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这些考古发觉可以佐证,春秋晚期 A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B农业生产范围拓展 C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古代中国的农业;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运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渐渐推广,与材料中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相符,故选 C 项;材料中南北方都有铁农具,并未体现孰优孰劣,解除 A 项;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材料中涉及的生产范围不是春秋晚期才拓展,解除 B 项;从刀
8、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春秋晚期精耕细作尚未成熟,解除 D 项。C 8(2019四川雅安高一其次学期期末1)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此现象体现了小农经济 A安家立业的生活场景B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 C男耕女织的辛苦劳累D抵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古代中国的农业;中古跨朝代选择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题干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真实地再现了在小农经济之下,农夫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他们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选 B 项;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而不是农夫安家立业的场景,解除 A 项;男耕女织说明在小
9、农经济之下,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同,这在题干诗句中没有体现出来,解除 C 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简单破产,这在题干中没有涉及,解除 D 项。B 9(2019河北邯郸高一其次学期期末1)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改变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分封制崩溃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D水利工程的兴建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化;先秦;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依据材料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使农
10、业生产由集体劳动到个体经营,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故选 B 项;分封制的崩溃是材料现象并非缘由,解除 A 项;井田制的瓦解是材料中的现象并非缘由,解除 C项;水利工程的兴建,是改变的缘由之一,但不是主要缘由,解除 D 项。B 10(2019陕西咸阳高一其次学期期末1)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牛耕也得到了运用,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起先出现。这一局面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D汉朝以后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化;中古跨朝代选择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由所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的相关史实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选 B 项;西周时期,
11、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青铜工具,并未出现铁农具和牛耕,解除 A 项;秦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运用并渐渐推广开来,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除 C.D 两项。B 11(2019四川雅安高二其次学期期末17)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表 1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1734 年)243554623254雍正十八年(1753 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208096796354A自然经济渐渐走向瓦解B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C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D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化;精
12、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清朝;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剧增,人均土地面积削减,人地冲突突出,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开垦土地和增加单产,精耕细作农业是增加单产的主要途径,故选 D 项;鸦片斗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自然经济渐渐走向瓦解,解除 A 项;材料的信息反映不出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除 B 项;表格数据只是人口及人均土地状况,推断不出田庄经济发展壮大,解除 C 项。D12(2019四川雅安高二其次学期期末1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复原,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
13、有 A脆弱性B再生性 C封闭性D落后性 古代中国的农业;中古跨朝代选择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作者认为农业生产在动乱中易遭打击,但更强调小农经济的再生,故选 B 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遭遇天灾人祸时易破产,但作者更强调再生性,解除 A 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解除 C 项;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是指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洁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解除 D 项。B 二、非选择题 13(2019陕西汉中高一其次学期期末26)(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
14、力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起先运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运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供应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起先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学问,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4 分) (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 分)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渐渐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任答一点即可,2 分)14(20
15、19山东潍坊高一其次学期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方,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缘由。(6 分)古代中国的农业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用时
16、、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得出时间观念随意、模糊;据材料一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得出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据材料一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得出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相识不足。其次小问缘由,据本问的第一小问的答案及材料一,我们可以从经济、计时工具、习惯方面来思索,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相识不足。(3 分)缘由
17、: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3 分)15(2019四川宜宾高一其次学期期末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起先,有很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运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运用的方式变更,边缘土地的植
18、被变更,也严峻地变更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缘由,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12 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 (2)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一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许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等信息,得出新航路的开拓;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得出中国人地冲突突出;据材料二有很多新的食
19、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运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得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其次小问影响,主动:据材料二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得出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实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二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得出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冲突;据第(2)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新航路开拓亲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亲密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据材料二因为土地运用的方式变更,边缘土地的植被变更,也严峻地变更了地貌与生态,得出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2)缘由:新航路的开拓;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冲突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共 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影响:主动: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冲突;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实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亲密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共 4 分;每点 2 分,任答 2 点)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2 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