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学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报任安书学案报任安书(节选)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缘由,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积累课文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和句式。2.难点:文中体现的司马迁的名贵人格和生死观。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2、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受和境况,感到很犯难,所以始终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挚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苦痛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苛刻寡恩的不满。信还委婉述说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嘲讽,绝特别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特别坚决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会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苦痛挣扎中坚韧
3、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报任安书不仅是探讨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而且由于作者作者真诚坦率的自我剖白,对自己不幸遭受的充溢感情的叙述,使之具有剧烈的感染力,成为古代散文中不朽的名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封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报任安书。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司马迁10岁时随父到长安,起先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干脆受学于当时闻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时南游江淮,之后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又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验使他有机会亲身领会汉疆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
4、解很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到广阔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无封三年出任太史令后,正式着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因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获罪而受腐刑。司马迁受此大辱后,愤不欲生,但为了完成已经著手的著述,他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虽是比太史令品秩更高的官职,但由于这一职务当时通常由宦官充任,更使司马迁时时想起自己受腐刑的耻辱,因而对朝廷的一切事物毫无兴味,用心于自己的著述。他的挚友任安写信给他,激励他能有所作为,为此,司马迁写了出名的报任安书,信中沉痛地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务而得祸的经过以及忍辱含垢的心情,并告知任安:“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5、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的史记于此时已基本完成。以后,司马迁的事迹无可考,据王国维等人推断,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三、任安简介: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当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吩咐,但按兵不
6、动。戾太子事务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闻名的回信。四、课文串讲: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供驱使的人致意从前委曲你给写信教育太史公: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者:助词,无义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属于信中的客套话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慎重待人接物务必情意真诚恳切埋怨没照你说的去做推、进:同义,举荐贤、士:同义相:一方对另一方的指代,你师:效法,做用流俗人之言。仆非
7、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采纳看法不像这样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看法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幸勿为过。责怪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起任安来信中要自己“推贤进士”,对久未回信恳求谅解。“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宛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先人没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功劳我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文:文书史:史料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记录天文、编制历法的工作接近于占卜和祭祀的官原来被当做乐师优伶来星:天文历:历法卜:占卜祝:祭祀倡:乐师优:优伶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沧海一粟,畜养是世俗轻视的人接受法
8、律制裁被处死刑似乎失去根流俗:世俗假令:同义复词假使与蚁蝼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之死)有什么不同人认可我把我与能同等看待只认为力穷死节:为节操而死比:等同特:只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尽罪过极大解脱最终去死这是平常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就死:接受死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有人(死得)因为追求的不一样太山:即泰山用:因为趋:趋求。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最上辱没先人自己颜面太:最理色:肌理和脸面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卑躬屈膝换上囚服戴上刑具遭遇刑杖诎通屈关:贯:戴上木:枷索
9、:绳索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剃光头发颈项套上铁链毁伤断残剔通剃婴:绕腐刑:宫刑极矣!传曰:“刑不上(于)大夫。”此言士节不行不勉励也。猛虎在到极点了这是说节操保持刑不上:不上刑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的时候)特别胆怯等到被关在笼子或掉入陷阱讨吃长时间的威力槛:兽圈阱:陷阱威:威力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行入;削木约束所渐渐形成的结果对士人来说(即使是)那情势也叫人约:约束渐:渐进为吏,议不行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审讯回答拿定办法在受辱之前自杀手脚被捆起来脱掉衣服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回答审讯鲜:不以寿终暴:暴露
10、受榜,幽于圜墙(21)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22)地,视徒隶接受杖责关在监狱在以碰狱卒幽:关闭圜墙:指监狱枪通抢,碰撞徒隶:狱卒则心惕息(23)。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24)至是,言不辱者,胆战心惊逐步发展的结果已经到这一步惕:恐惊息:喘息以通已所谓强颜(25)耳。曷足贵乎!且西伯(26),伯也,拘于里是厚脸皮哪里说得上尊贵呢是一方诸侯之长拘禁在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27);李斯,相也,具于五刑(28);淮阴(29),王也,受械于陈(30);丞相受到处置侯韩信封为楚王戴上刑具彭越、张敖(31),南面称孤,系狱抵(32)罪;绛侯(33)诛诸吕,权倾在王位上道寡抵当周
11、勃吕氏党羽超过倾:超过(34)五伯,囚于请室(35);魏其(36),大将也,衣赭衣(37),关三木(38),春秋五位霸主请罪之室侯窦婴穿着罪衣颈手足都戴上刑具五伯:春秋五霸衣:名作动,穿着三木:枷、桎、梏季布(39)为朱家钳奴(40);灌夫受辱于居室(41)。此人皆身至王侯用铁束颈当奴隶这些居奴:名作动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名声受到法律制裁自杀一般轻贱的境地闻:使动用法,知道罔加:受到法律制裁罔通网,法网引决、自裁:都指自杀决通诀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一样怎么能或都是由形势确定的其:语气副词之:音节助词势、形:同义复词审:明白
12、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明白了这个道理值得法律因而志气慢慢衰微足:值得绳墨:指法律以:因而稍:渐陵迟:衰微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受杖刑才死节那(离名节)慎重至于:到,同义复词大夫者,殆为此也。也许是这个缘由吧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性怕怀念顾恋为正义和公理激奋的人那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孤身独立,少卿视仆是有的缘由早年失去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士怯懦的人仰慕道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于)自沉
13、溺缧绁不受辱很懂得舍生就死道理甘心接受绳索捆去就:舍生就死缧:大绳绁:长绳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绑的羞辱呢再说奴婢这一类人臧:骂奴曰臧获:骂婢曰获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被囚禁在一样的牢狱辞别人世遗撼是我的心愿还未完全实现平平凡庸地死了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代其次部分(23自然段)申述自己遭遇极辱不自杀的缘由。分三层第一层:(“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四周人的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其次层(“人固有一死”至“殆
14、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分)。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方、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行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当自杀。第三层(3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缘由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志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
15、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最终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行胜记,唯倜傥特别之人称焉。盖文王代姓名埋没的人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摩通磨倜傥:卓越超群称:称道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21)离被拘推演困穷编写被才创作骚;左丘失明(22),厥有国语;孙子膑脚(23),兵法修列(24);不韦瞎了才写出接受膑刑编著吕修列:编著迁蜀(25),世传吕览;韩非囚秦(26),说难孤愤;诗被贬传世被囚写下三百篇,大底(27)圣贤发愤(28)之所为作
16、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29),抵抒发郁愤写出来的这些心中抑郁不安逸的事底通抵郁结:抑郁不安逸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0)。乃如左丘无目,(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让后世了解例如通:沟通思:使动用法乃如:例如孙子断足,终不行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1)。能为世所用回家著书来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退:回家书策:同义复词空文:是与详细的功业相对而言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谦逊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予在无用案搜集散乱的文献能:用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粗略考证历史人物的行身处事统观他们由始到终的过程考
17、查他们胜利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综:统观稽:考查纪:纲纪,规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起写成计:起兹:现在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用来探究道和人道的规律通晓成就际:规律通:通晓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学说完成恰巧惋惜写成因此怨怒草创:起草稿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于)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的表情的确可传的人流行于大城市这样通:指四通八达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就补偿了前番下狱所受的腐刑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懊悔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责通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有见识的人听第三部分(
18、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缘由,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4自然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特别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其次层(5自然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勉有为的事迹的视察和相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觉,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行胜记”,只有“倜傥特别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19、,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学问,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毅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况且在屈辱的地位不简单处世处于卑贱的地位多受指责因为说话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境况谤议:讥评争
20、论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更被邻里、乡亲嘲讽以致我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污辱:使动用法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再过一百代耻辱更甚心思重重,苦痛不堪在家时恍恍惚惚似乎丢失了什么累:积累,经验垢:污垢,耻辱亡:失,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出外时去的地方自己是宫禁中的闺、:宫中小门,代宫禁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21)?故且从俗沉浮,与时俯仰(22),臣仆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生活呢所以跟随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以通其狂惑(23)。今少卿乃(24)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
21、剌谬(25)来抒发悲愤却举荐贤士这莫非不是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通:达,抒发乃:却剌谬:违反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26)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背吗自我装扮用好听的话来粉饰自己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雕琢:装扮曼:美辱耳。要之(27)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28),略陈羞辱到死的那一天才有定论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简略陈述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固陋。谨再拜。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第四部分(6自然段)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以通其狂惑”,这种苦痛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
22、”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于自贬。最终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五、谈谈司马迁的人生观:报任安书是发自一颗宏大心灵的沉痛自白。它所以能剧烈地振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那不畏强暴的峻洁人格和献身精神。课文节选部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宏大精神。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逆境是苦痛的,有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逆境能熬炼人的坚毅性格,能培育百折不挠的强者。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强者。2.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假如现在死了没有什么价值,则要避开无所谓的牺牲,以求日后作
23、出更大贡献,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季布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都是忍辱发愤的闻名例子。司马迁在这方面有其极深刻的切身体会,故他绝不是提倡怯懦苟活,而是要考虑让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发挥出它更大的能量,创建出更大的价值。六、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司马迁剧烈的感情,影响到了本文的章
24、法、句式,铺排的大量运用使得本文气概磅礴。作者许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手法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概之壮阔,令人惊羡。七、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且西伯,伯也,拘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这一连串的典故,有的用过去众多的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来自宽自解;有的说明自己也要像古人一样因遭受不幸
25、而发愤著书。都收到了援古证今,明理达情的效果。它们既起了用事实说话的例证作用,同时又能唤起读者的联想,用那些历史上的事例在读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八、探讨问题: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嘲讽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遭遇奇耻
26、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愿死的缘由,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忱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毅的
27、意志,坚韧奋斗的精神。九、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1.“理至”:叙事争论条理清晰,环环紧扣,层层深化。作者争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看法);受辱隐忍完成宏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相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假如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晰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化。当然,这并不是说,
28、人不应当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实,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苦痛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沧海一粟,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羞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苦痛,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其次段写出他为了完成宏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苦痛,“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29、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似乎看到他哀思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十、总结全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宏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假如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雄伟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矗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厚目光,凝视着千秋万代。十一、作业报任安书报任安书其次课时预习学案一复习前两段1.翻译下列句子(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30、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说明下列加点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二预习34段(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汶汶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翻译:_。(2)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_课堂学案1研习第3、段。(1)齐读第三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2)识记重
31、点字词。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汶汶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3)翻译下列句子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思索:作者说自己“隐忍苟活”的缘由是什么?_3研习第4段。(1)齐读第四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2)识记重点字词。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3)翻译下列句子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探究提高1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答:。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答:。3文章采纳了什么方法表
32、现人物的性格?答:。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答:。课下练案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
33、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乙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报任安书)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
34、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相识。答:。2.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冲突。请思索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困难心情的?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2022年安徽卷)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起先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厚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殊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
35、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行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干脆受到闻一多先生的训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高校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爱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老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许。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6、、深厚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旺盛城市,都已经遭遇践踏。旧时在那些短暂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简单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似乎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耸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
37、、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漂流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晰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酷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毅,死事的壮
38、烈,都是颇有些相像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设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宏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或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3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5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缘由是什么?答:6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1)特征:(
39、2)作用:报任安书第三课时预习学案一复习3、4、5段1.翻译下列句子(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翻译:_。(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译:_。2.说明下列加点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行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二预习6段1熟读6段,结合译文和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精确说明写在课本上。2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内容?_课堂学案1.导入司马迁从身处逆境却依旧著书立说的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前进的
40、动力,他不怕嘲讽,不怕轻视,他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最终有了那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绝唱,其实更多时候选择坚守,往往比选择放弃更难,也更令人敬佩。2研习第6段。(1)齐读第6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2)识记重点字词。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翻译:_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翻译:_。(3)思索: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又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境况和心情?_3从全文的角度思索以下问题:(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
41、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答:_(2)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答:_课下练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魏其(j),大将也,衣(y)赭(zh)衣,关三木。B暴(bo)肌肤,受榜箠(chu),幽于圜(yun)墙之中。C何至自沉溺(n)缧(li)绁(xi)之辱哉!D无乃与仆(p)私心剌(l)谬(mi)乎?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A安在其不辱也?B重为乡党所笑。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审矣,何是怪乎?3.古人在对话或沟通中,常运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虚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行4.翻译(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翻译:_。(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翻译:_。(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译:_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