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 第3课蝉和贝壳学案老师寄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学习目标1、品读,观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温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主动,仔细对待生命的看法。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收敛()抖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春天的雨,细腻而温柔,给山野披上漂亮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情的战鼓;秋天
2、的风,凉快而满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二、理解探究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三、合作释疑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当用我的实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细致、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贝壳最终一段说:在千年之后,或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洁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3、?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四、课内精读1.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 2.文中,挚友说;那原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个即可) 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验,发挥想象,填写段的最终一句,与上文连接自然。 五、拓展延长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望见一棵牢固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
4、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全部牢固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日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溢了喜悦与新颖。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位?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拇指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
5、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慢慢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详细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望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但簇新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文中详写了几个“第一次”,各写了什么事?作者的感受怎样?、为什么“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谈谈你的理解。、是否全部的“第
6、一次”都值得去尝试、值得珍重?试谈谈你的看法。、你的成长中难忘的第一次经验是什么?请简洁叙述,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字以内) 第3课蝉和贝壳答案: 一、(略)二、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缘由,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示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激昂精神的感觉。2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松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专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
7、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当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漂亮、令人珍惜、惊羡。三、3、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奇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给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4、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谢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5、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
8、她并不幻想自己成就宏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致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肯定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洁”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6、相同之处:(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主动、仔细;(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主动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细致、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看法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
9、干脆表明;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仔细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羡的东西的愿望。四、1.蝉:本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对细小、聒噪的蝉因为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头价的了解,进而联想到人类的生活历程,提示人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许久,都应当主动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中学教材全解P222.我不愿定啊应当是“在地下等了17年却仅仅迎来一季的生命”中学教材全解P223.我自己蒙的错了别怪我“才”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突出蝉等待的时间之久,享受生命之短暂“就”字(最终一句)突出作者对蝉的看法的转变,和对蝉的肃然起敬。4一般这种题我都是用什么“突出”“显示出”之类
10、的开头五、两个。第一件:初次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作者的感受是喜悦和新颖。其次件:初次见刚孵出的雏鸟,作者的感受是宠爱。、因为无论是哪种感受,感觉都是簇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殊刺激,给人的感觉是不行磨灭的,所以是回味无穷的。、因为每一个第一次,都为你开启了生命中的一个新的领域,经验也就多了,感受也就多了,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不是。有的坏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去尝试。、略。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
11、、解题 1陋试冬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荚冬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喜闻乐见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日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
12、),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其次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老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干脆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老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闻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以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
13、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方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详细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老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方,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奇,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涛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
14、堂皇,而在:臼的主子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子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到处可见其高雅光明,“馨”字一语道破,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缓缓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引出主子陋室不陋的缘由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原委是怎样的陋,而主子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进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进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芜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纳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
15、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进。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老师讲解“上、入”采纳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纳拟人的手法,给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子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子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朝气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子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老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高校问家
16、。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自若,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老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挚友(板书:挚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挚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子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子德才兼备,表明主子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子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17、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子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老师讲解这样,什么丰胸精油好正反
18、比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好玩,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子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好像已经写尽,可是终归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老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纳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
19、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示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子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老师确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老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仰慕。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显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备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终一笔,引用
20、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准备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言外之意。 18老师确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言外之意。明眼人看便知,非常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看法正如孔子一样(板书:看法),安贫乐
21、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理想。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老师共同完成板书 19依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挚友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看法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准确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挚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
22、看法乐 22学生齐读。 五、什么丰胸产品效果好总结全文 23老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明哲保身、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纳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显明,相互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喜闻乐见的珍品。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和文章托
23、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协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行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喜闻乐见、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观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
24、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探讨,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状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留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楚。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
25、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精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行。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详细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给予莲花哪些品行? 同学们可以相互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漂亮的外表、芳香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妙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缘由。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留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行,体会作
26、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丰胸精油什么牌子好 然而能明哲保身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调明丽,妩媚动人
27、,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情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明哲保身的生活看法。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留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其次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其次段呢? 争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28、?“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看法是不是完全赞许呢?他也情愿隐逸吗?作者赞许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留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怜悯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其次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当延长。 b、最终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困难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
29、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留意体会,齐声把最终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珍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尝观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
30、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行。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方、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改变,记叙、争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行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老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主动的教化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
31、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娴熟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教学设想: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娴熟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 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主动生活、仔细对待生命的人生看法。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抖动()聒聒()宽恕()短暂()
32、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温柔,给山野披上漂亮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情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快而满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学问,写在下面。 4用一般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思索: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
33、了哪些联想? 小组探讨沟通明确: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详细语境作深化地分析、解答)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学问(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一般话正确、流畅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后探讨: a.作者写蝉,先扬后抑。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珍宝”?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
34、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育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育其合作学习实力)。 示例: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看法,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蝉的最终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洁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洁的心”? 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当用我的实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细致、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
35、说它们的异同点。 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沟通,探讨归纳)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持续生命 抑扬哲理: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细致 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详细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镇静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恒久年轻! 三巩固延长 1、课外搜集些关于酷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观赏和品评。 3.写作:生命是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才智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