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高二物理教案:变压器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变压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变更沟通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驾驭志向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志向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洁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缘由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实力目标 1、通过视察演示试验,培育学生物理视察实力和正确读数
2、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育学生处理试验数据及总结概括实力 3、从志向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3、培育学生敬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变更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变更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改变时刻
3、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变更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沟通电源”;一般状况下,忽视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志向”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沟通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假如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改变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
4、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假如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志向变压器是忽视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探讨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相识,引导学生仔细探讨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相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干脆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
5、圈的匝数关系,说明白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 建议老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整输入功率的演示试验引导学生留意视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改变,原线圈中的电流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老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依据实际状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学问 6、电
6、能的输送,定性地说明白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纳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削减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老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纳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驾驭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方法: (l)通过演示试验来探讨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试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志向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
7、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高二物理教案:电场线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电场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视电场线,知道用电场线可以形象地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弱; 2、知道一个点电荷、两个等量点电荷、点电荷与带电平行板间的电场线的分布; 3、知道什么视匀强电场,以及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的分布; 4、知道两块靠近的平行金属板,大小相等,相互正对,分别带有等量的正负电荷,他们之间的电场(除边缘旁边外)是匀强电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场线的要点: 1、电场线是假想的: 电场线是人们用来形象的描述电场的分布而画出的一簇曲线,虽然试验模拟
8、了这簇曲线的形态,但是试验没有正是电场线的真是存在,电场线是假想的 2、电场线不是闭合曲线: 在静电场中,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不形成闭合曲线 3、电场线的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样 4、电场线的疏密与电场强弱的关系: 电场线的疏密程度与场强大小有关,电场线密处电场强,电场线疏处电场弱 5、电场线在空间不相交 留意:在最终归纳相互电场线表达的意义,特殊要强调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电的场强方向,强调电场线的疏密与场强大小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电场线的定义,以及电场线的分布 2、难点是电场线的特点和匀强电场线的特征 关于电场线讲解的教法建议 电场线是为形象描
9、述电场中电场强度分布状况而假想的线,是法拉第首先提出的 讲解并描述电场线时,肯定要通过试验将抽象的学问详细化,依据条件可用验电羽,或蓖麻油内悬浮头发屑等方法演示正负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和等量、异种点电荷、等量同种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线,以及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正负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等量同种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和匀强电场的电场线 教学设计示例 电场线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学问方面的要求: (1)驾驭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强度的方法; (2)驾驭常见电场的电场线画法; (3)驾驭匀强电场 2、通过视察演示试验,概括出经典电场的电场线特点,培育学生的视察概括实力 二、教具 感应起电
10、机一个、验电羽两个,两块带有验电羽的绝缘铝板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场强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场强度的确定因素是什么? 3、 及 有什么联系与区分? 4、简述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二)引入新课 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想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 在初中,同学们学过磁场,磁场也看不见摸不着;当时用什么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用磁感线 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呢?不存在,是假想的用它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磁感线在条形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极,内部由S极指向N 极,是闭合曲线,且外部稀疏内部稠密磁感线有走向,磁感线上 某点切线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也是该点所放小磁
11、针的N极指向, 即N极受力方向磁感线不相交(如图1所示) 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用磁感线,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呢?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线概念引入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引入了电场强度的图象,他在电场中画了一些线,使这些线上 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样,并使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这些线称为电场线 2、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 匀强电场 (1)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如图2(a)所示,在A点放正电荷Q,探讨该电场的电场线为此在Q的四周B点放上1C的点电荷q,它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在A与B连线上,并且由A指向B,再在A与B连线上取任一点C,放1C点电荷q,它受的电场力方向仍在连线上,方向由A向C
12、,由于电场线在B与C的切线共线,所以射线AC为一条电场线同理,由A点动身的全部射线都可以是电场线,但考虑到对电场线的另一要求,它的疏密应表示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说明有关的简洁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试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探讨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
13、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来探讨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试验1: 将干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视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状况。 学生视察并探讨,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老师出示图片) 老师总结:试验表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
14、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旁边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态,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假如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对上弯曲。假如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对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需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需采纳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
15、质将矿粒与砂石分别开来。 下面通过试验来视察液体的一种好玩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试验2: 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视察试验现象。 学生视察并探讨: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试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老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缘由。土壤中有很多毛细管,简单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
16、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微小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态。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留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说明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
17、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探讨。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像的收缩力,即引力。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因此,本题答案为(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 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也许位置: 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说明毛细现象的成因 例4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 层分子的 力和 层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与上升液柱 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
18、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别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视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相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留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恒久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恒久减弱 为
19、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老师阅读下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项目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的干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备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
20、90 概念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rowSpan=3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1) 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 振动状况相同.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的缘由 class=No
21、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教学方法:试验探讨法 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 新课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探讨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 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这节课我们探讨波的干涉现象,假如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留意视察演示试验 一、波的干涉 视察现象: 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运用
22、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运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 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态发生改变,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晰,老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 在前面的现象的视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 老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
23、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说明此结论 说明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 为探讨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 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 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 点向上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 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 点向下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肯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缘由) 问题:假如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假如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