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应以症状规范为基础_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docx
《中医辨证应以症状规范为基础_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应以症状规范为基础_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辨证应以症状规范为基础_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 摘要:欲辨证精确,应在熟识中医学理论学问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整合成证名的思维规律。症状规范应明确证、症状、体征、证候等概念,相识中医获得证候的特色,正确诠释、理解症状。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精确辨证的基础。 关键词:辨证;证候;症状;证素;规范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1302 “辨证”是依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相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相识过程。 辨证精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现在临床上不辨证、不会辨证、辨证不
2、准、辨证结论不统一等状况严峻存在。临床辨证必需熟识中医学理论学问,不断积累阅历,而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精确辨证的基础。 1症状证候证素辨证等概念 现在所说的证、症、症状等都是由古代的“”字演化而来,“越”字的本义为证据、证验,主要指病变的现象,也指病变的本质。现在约定:中医学所说的“证”,是对疾病现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证”事实上包括“证候”、“证素”和“证名”。“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体征及有关病理信息的总和。“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苦痛或不适,如头痛、耳呜、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观测出来的异样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呜
3、、大便腥臭、舌绛、苔黄、脉浮数等。症状和体征也可合称为“症”,都属于证候,即证候为证的外候,如里实热证的证候有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别,而确定的病理本质,如表、心、肝等病位,痰、气滞、寒等病性,称为“证素”。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而归纳成的完整诊断,应称为“证名”,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2 中医获得病理信息的特色 辨证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思维方法,中医诊法建立了从症、神、色、形、态、声、脉、舌等多个维度的“象”,来获得内脏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四诊方法,以求达到对机体的全面系统视察。西医诊病强调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更,依靠有特异性的精确资
4、料作为推断的依据,而对反映机体整体状况的主观感觉、一般病情资料重视不够,不注意综合分析。比如时令节气,气候环境,情志状态,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失眠眩晕,胸闷腹胀,饮食,口味,食欲,大便的干稀秘泻,小便的清黄长短,面色的红白紫暗,舌苔的润燥厚薄,脉象的浮沉滑涩等,这些都不是精确指标,西医认为对诊病诊断无特别价值,因而一般未将其作为病情资料,更不会对恶寒的新久、轻重,是四肢凉或是全身冷,恶寒与发热的轻重及关系等进行探讨。而中医则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辨别寒热虚实、痰湿瘀滞等的依据,如气候干燥多导致外燥,环境潮湿简单产生湿邪,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属表热证。 辨证是“以症为据”。为了找寻、驾驭
5、辨证诊断的依据,中医学特殊留意自觉症状的发觉与辨别,如细致区分难受的性质,有胀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酸痛、灼痛、冷痛、喜按、拒按等,这些对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具有重要意义。自觉手足心发热提示阴虚内热;气下坠感、时常呵欠,是气虚清阳不升的指征;外感新病的有汗或无汗是辨别表疏与表实的关键;耳暴呜按之尤甚者属实,常常耳鸣按之减轻者属虚;痰色的白、黄、绿等,对于辨别病性的寒热有肯定的意义。这些往往是西医诊断所忽视,却是中医辨证的重要资料。 3正确相识和理解症状特征 “辨证”首先是要“识症”,即医生首先必需对每个症状的概念有正确的相识和理解,症状的确认本身就是一种辨证。如能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辨证 症状 规范 基础 护理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