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docx
《《长亭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致的语言艺术,溶化百家,创建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
2、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特别美丽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借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和善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饰非掩过。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
3、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供应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变更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变更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喜剧。这一变更,给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抗拒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见,具有更显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舞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
4、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务,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事实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中学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聚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
5、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连接的场面组成: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残照离别(临别嘱咐)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切和担忧。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困难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6、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苦恼的苦痛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苦痛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悲伤的感情色调,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建了委婉深厚、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7、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烁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纳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纳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
8、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渐渐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渐渐行,车儿渐渐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渐渐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渐渐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慧,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渐渐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愿放弃的惜别深情。
9、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将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苦痛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奇妙组合连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哽咽咽的声气口吻,宛若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3)赏析其
10、次部分: 思索: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味道,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4)赏析第三部分: 思索:临别吩咐,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对张
11、生的关切五煞 对张生的担忧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5)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相互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备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6)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华蜜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恋恋不舍的苦痛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
12、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苦痛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艳羡,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别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
13、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学问指要】 1.字词正音: 筵(yn)席余荫(yn)蹙(c)愁眉经忏(chn)杯盘狼藉(j) 保揣(chi)身体憔悴(qiocu)暮霭(i)胸臆(xingy) 2.字形比较: 倩疏林萋迷今宵 婧才凄凉云霄 靓丽挣揣罗帏 靖边惴栗思维 菁华遮挡维护 腈纶敝衣狼藉 眼睛舞弊书籍 3.词语补注: 筵席:宴饮的酒席。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一塌糊涂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用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14、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其次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静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真好玩。”宝玉笑道:“我就
15、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压我。我告知舅舅、舅母去。”说到“欺压”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挡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压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
16、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知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莫非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宛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神,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万紫千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非常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惋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会这其中的趣味。
17、”想毕,又懊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味道。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细致忖度,不觉伤心神痴,眼中落泪。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充分领悟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子公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
18、融的艺术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苦恼的苦痛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苦痛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悲伤的感情色调,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建了委婉深厚、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相互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
19、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备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结构层次: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殊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连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困难的心境意绪。结构如图: 一“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
20、 “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 二“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 “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 三“夕阳古道”“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 3.写作特点: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方、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殊是巧用夸张,并与比方、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熬煎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味道”,“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
21、方,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难过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方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显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剧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奇妙组合连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
22、哽咽咽的声气口吻,宛若在侧。 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擅长把高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 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加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
23、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汲取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擅长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4.难点点拨: 如何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精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长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事实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送别 长亭 送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