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顺口溜_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鼎立顺口溜_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鼎立顺口溜_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四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 设计思想 本课采纳探讨式教学方式 意义: 探讨课意为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详细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老师或学生提出的或发觉的问题(包括老师有打算的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进行探讨的课。 探讨课有益于培育学生历史思维的实力,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同老师以及同学相互沟通中主动理解的自觉性和大胆指责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学生创建性的思维。 条件: 探讨课应选择那些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学问内容,或者课前给学生对课文不足部分的补充材料,并在课前完成阅读。 对学生在探讨内容上的已有基础
2、,应有清楚的了解和推断,以便确定探讨的学问深度和广度。 应充分显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探讨课中老师的讲解并描述要少,但更要精,包括引导学生留意到课文指示出的重要学问点,补充必要的材料,尤其是不能减弱带有情感和文采的话语。讲解并描述的口吻应表现“我”仅是探讨中的一员,以利于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探讨问题的设计应有深有浅、层次不同,包含“因材施教”和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化思想。 几点说明: 这一教案设计前,就三国历史的两上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在北京八中初一少年班和一般班、北京三中、北京华蜜村中心,对这四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教案中括号内的学生谈话,就是汲取了上述学生调查结果,以往的
3、课堂实录,经过了语言加工,也多多少少考虑今后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而写成的。限于篇幅和文字表述的限制,不行能把探讨课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情景照实反映出来。各类不同学校对教案中的探讨课题可酌情选用。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教化: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缘由。 学问传授: 以教材中课文末尾的习题和提示为对学生应驾驭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实力培育: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实力。 将阅读、听讲、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的培育。 口头表达实力的熬炼。 教学重点、难点: 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是本
4、课的教学重点; 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建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 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教学用具为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4幅彩色地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 (三)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第22课棗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再来共同探讨这课的内容。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魏、蜀、吴)我料到你们是知道的,但未必很清晰,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并参照注解,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
5、帝,建立魏国,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曹魏,都城在洛阳,即原东汉的都城。其次年,221年,刘备以成都为都城,也称帝,国号汉,因为在四川,四川古称蜀,所以又称蜀汉或者蜀。)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贵州全部及陕西、甘肃一部分。(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正式称帝,史称孙吴或东吴,都建业,即今南京。)三国从历史上最终消逝的年头是280年,算一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大致上多少年?(60年。)而它的酝酿过程,也就是说从一统天下到天下三分的转变、过渡,从哪一年算起来合适呢?(镇压黄巾大起义、184年。)从184年到220年其间是东汉末期的36年,这些年当中的社会景象、社会特点怎样?(各地的官吏、豪强趁机
6、扩张势力,跨州连郡者不行胜数,连年争战,东汉皇朝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真是天下大乱哪!)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是什么呢?(东汉皇朝从中期起就已经特别腐败,农夫起义爆发时无力镇压,只能依靠地方势力,前面讲过东汉的豪强地主既有自给自足的大田庄,又有军事设施坞堡和武装力气家兵,还把持地方甚至中心政权。)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三国鼎立从酝酿时期起,前后加起来长达96年,将近百年。古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当然这英雄要打上引号棗未必真英雄,有的人不过是骄横一时、称雄一时。你能不能把这个时代的英雄道出一、二?我们也来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尽管没有青梅和煮酒。(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董卓、袁绍、袁术、
7、吕布、刘表、孙策、周瑜、鲁肃)同学们知道得不少,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不断地记载在各种书籍中,代代相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再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最终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记得小说最开头有这么几句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我觉得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爱好,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头。(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一胜一负。)前者是从以少胜
8、多,三、四万对10万,后者呢?(以多败于少,20多万对5万。)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先说说官渡之战,留意不再叙述事实经过,只是概括地分析列举。(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是北方的两支颈旅,他们之间确定性的较量如箭在弦上,尽管曹操弱于袁绍,但也有相当的实力。曹操收编了30多万青州黄巾军,军事实力大为增加。他迎汉献帝都许,限制着皇帝,政治上占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前谁实行过?(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过。)意义何在呢?为什么这就能在政治上占优势?(这是顺应了当时人的正统观念,谁也不愿轻易地当篡位的乱臣贼子。)而这种作法为什么对曹操尤其重要?(曹操当时还没有、还缺乏相应的威望和号召力,尤其是因为他父
9、亲是宦官的养子,地位很微妙,一方面使他得以结交士大夫,另一方面又使他被一些士大夫瞧不起。)好,再说说别的。(曹操实行屯田,保障了军粮,也赢得了人心。)关于屯田,呆会儿我们还要探讨探讨。接着说。(曹操重视人才,乐于听取建议。像袁绍手下的许攸,假如不是钦佩曹操,怎么会投奔他呢?!曹操对敌方的叛逆者,一直有高度的热忱和真诚的信任。官渡一战也表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大家看地图,谁来说说这一仗的打法,论一论曹操的军事思想。(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化,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攸关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
10、赢了确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原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曹操运筹谋略,真是稀奇制胜。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目空一切。)那当时人心所向呢?(基本上向着曹操。)为什么?(曹操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爱护农桑,以法治军,如有一回他马春游苗,就“以发代首”。很多方面袁绍与曹操相反。北方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统一,必定支持自己拥护的力气。) 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补充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接着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验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成功,标记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看课本: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刘备、孙权。)还有,看课文和注解。(占据荆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其实刘表不值一提,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今,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什么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刘备呢,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
12、,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其次年,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谈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曹操远道而来,非常疲惫,已如强弩之末;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战阅历,手不离兵书,对兵法特别精通,可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相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才智?(是他的傲慢。208年与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况且又轻
13、易地拿下了荆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这也说明他的对手看准了他的弱点而有充溢信念地谋划设计。)说说曹操中了哪些计?(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离间计,杀了荆州水军两员难得的将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上铺木板,削减风浪的颠簸。)这些情节中都有虚构的成份,我得插几句话:“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得之于历史,历史因小说而得到广泛传播,但历史终归是历史,小说又终归是小说,鲁迅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要留意加以辨别。接着说曹操中计。(最终中了东吴老将黄盖的诈降计,黄盖得以轻舟载着浇了油的柴草向北驶向曹操水寨,趁风纵火,火借风势,使曹操水寨立即陷入火海之中。)这
14、是阴历十一月冬天,何来东南风?是诸葛亮在七星坛祭告上天而来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象预报得精确。是因为依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常识,已把握了这里气候的特别性。)说得太好了,你们把历史和演义已经在加以分辩了。我记得苏轼的赤壁怀古词里形容“谈笑间”,曹操战船已“灰飞烟灭”,但也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因水战火攻战败的,(我见过一个材料说当时曹军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说这是对这一带做了大量科学调查的结果。)是的,我也见过这个材料,这与史书三国志上的记载也是一样的。撇开导致赤壁之战输赢的详细缘由,还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对曹操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
15、心情上确定是不欢迎的,所以才舍命地反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层的缘由?(看来南北统一条件并不成熟,或者说双方势均力敌。)是啊,曹操也省悟到这一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贤,看看课文。211年起亲自率军西征,看地图,占据了雍州、凉州、伸向西域,一诗人赞颂他“拓土三千里,来回速若飞”。220年,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心黑手狠,杀华佗、吕伯奢、孔融、杨修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曹操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像对关公、赵云,不惜一切代价。
16、官渡战后发觉的他手下人通袁绍的书信,他下令烧毁说:“自身难保,何况众人”,包括为袁绍写过讨伐曹操文告的用词尖刻还骂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帐下,形成了一支劲旅,一个智囊团。曹操重视文化,从匈奴赎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曹操是既慈爱又暴虐,既是气质豪放,又是心胸狭窄,既聪慧又刁钻,正如人家说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曹操到死还是汉朝的魏王、丞相,但因为他为他儿子篡权打算了充分的条件,所以,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这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该当王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都已经破落到织席贩鞋的地步,但因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
17、中就对他和他的下属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的奸臣,这是不公允的。)同学们对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个既多疑奸诈,又最有大信,既凶残杀人,又最宽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溢着好多好多冲突,但你看能不能从冲突中找寻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自我评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意思是假如国家没有我,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行低估的呀。对曹操的评论就谈到这儿。曹操死后三国相继建立,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我还想请你们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从秦汉以来统一的国家到三国鼎立,这是历史的倒退;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到形成三国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就是进步的;三国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好,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先来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这种方式是西汉起先的,但主要是在边防,三国都曾采纳过,从规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吴,吴不如魏。在“定国之术,在于12下一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