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高一网权威发布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更多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学问点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每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大范文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学问点,希望对你有帮助!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
2、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凹凸(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传统型:凹凸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安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
3、投亲靠友、躲避卑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沟通。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最相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
4、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
5、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快)。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
6、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的缘由: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土地租金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7、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住房惊慌,就业困难,社会
8、治安混乱。3、解决措施: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马路,建高架马路、地铁、轻轨交通。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确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殊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
9、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3)主要特点及缘由:小农经营。缘由: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单产高,但商
10、品率低。缘由: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缘由: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缘由:季风气候,水旱灾难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缘由: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耕地广袤,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
11、;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2)区位条件: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气候温柔,草类茂密。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距海港近。(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拓水源种植饲料。(5)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4、乳畜业:(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旁边。(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气候暖和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袤。(3)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12、;集约化程度高。5、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供应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供应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有效合理的农事支配: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敏捷的生产选择,依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
13、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气候恶化。(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人工培育良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浇灌都变更了下垫面性质,变更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修建水库和引水浇灌:变更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开垦
14、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约运费。(3)劳力和技术:须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化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留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风向,分为三种状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15、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2、工业区位因素的改变:(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渐渐加强。缘由: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的影响渐渐增加。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1)原料指向型:工业特点:原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地理 必修 知识结构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