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一目标设计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三、教学过程(一)标题解说你从今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
2、愤、寄以安慰的好诗。(二)背景简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闻名诗人。他特殊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亲密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受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像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四)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闻名诗人。青年时
3、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与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困难,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受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宏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怜悯。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芜,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哀思之语,哀思之意自见。“我寄愁心
4、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受担忧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喜闻乐见。 (六)名句观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溢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挚友都能望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5、寄李白唐代诗人我月君(寄)(随)愁心相伴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体学问: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特别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颂远大志向,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
6、首唐诗,领会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头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事实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古体诗近体诗形成年头唐代之前唐代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举例登幽州台
7、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予,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予对挚友的牵挂。五、赏析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季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别的苦痛(3)烘托心情:苦痛,痛惜,哀思3.这句景物
8、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受的怜悯,对友人离别的苦痛景中含情,融情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打算)。5.第一句是写景,其次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一、学前分析 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类最初的文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
9、是诗,人心最漂亮的邂逅是诗。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肯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学校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探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以“反思教学”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本人的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学问的传授、情感的沟通、才智的培育和特性塑造的过程。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在教学中除了
10、老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特性化色调。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本次活动以本人所上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对象。本人执教的是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首中的一首诗歌。诗歌写的是在一个春夜,身在洛城的诗人听见了折杨柳曲调因而触发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在学校推行课改的背景下,本人采纳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比较法和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象、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二、
11、课堂结构与构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为使学生更好体悟课文中的诗情以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课前先支配学生搜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其二,吟读诗歌,把握情感。初步把握该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涵泳诵读,感
12、知诗歌的情感,渐渐品尝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其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 其三,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在诵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通过比较法来赏析不同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其四,赏读美文,品尝语言。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深化品析。 其五,身临其境,对话诗人。体悟是鉴赏诗词的最高层面。结合背景资料,与诗人绽开对话深化理解作者情感和他的风格。 其六,梳理学问,归纳意象。 1、在古代,诗人一般喜爱选取哪些意象来承载思乡之情? 2、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其七,古今共情,赏读乡愁。 结合对意象的分析,赏析席慕容乡愁。 其八,选取意象,书写情感。 要求:结合本课所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年级 上册 语文 闻王昌龄 左迁 龙标遥有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