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和素养教化丁培忠内蒙古教研室 一 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以培育和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表面看,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学问和语文实力,属于科学文化素养的范畴。但假如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 文实力,至少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视察实力、思维实力等。可见,语文素养是人的多种素养的 综合反映。 其次,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化、社会教化供应了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教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当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来进行,但在全部的工 具、
2、媒体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语言。可以说,离开语言,教化活动几乎就无法进行。实践证明,学生对 语言这个工具驾驭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他接受各种教化的效果。而语言这个工具的驾驭,主要依靠于 语文教学。 第三,语文教学为人们相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学问、开阔视野供应了丰富的内容。 迄今为止,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的,即使将来变成别的什么型,典范的语言作品仍旧应是教 材的主体。既然语文教学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教材,那么,只要作品的思想是健康的,学问是精确的,语言是 规范的,内容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就有资格被选入语文课本,包括各种文体、各种题材的作品在内。这就确定 了语文教材的特别性:其他学科
3、的教材只能选跟本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可以选讲解并描述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等各种学问的文章。事实上,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上至天文,下 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因而,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 全书。当然,在语文课上教学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并不以传授这些作品所 讲解并描述的学问为着眼点;但依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个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 相统一的过程,撇开内容去单纯地理解语言形式是不行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 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
4、学生相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学问、拓宽视野,对充溢和完善学生的学问结 构,形成良好的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语文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供应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 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 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 自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 第五,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
5、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行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维实力有 着非常亲密的联系。因此,真正的语文教学,必定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提 高了学生的语文实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实力。 二 更新教化观念,树立素养教化思想,树立文道统一的语言观和“大语文”教化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 质教化的思想基础。 素养教化思想,简洁地讲,就是面对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让每一个学生 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实践和动手实力以及特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健康地发展。“一切为了 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
6、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最近在我们教化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但它的确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养教化思想的精髓。须要特殊留意的是:面对全体不等于面对多数,全面发 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主动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文道统一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必需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 思想教化应当而且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文训练的过程,但语文训练绝不是脱离 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辩证运动的过程,是语言和思想相统一,语言和情感 和谐交融的过程。听和读的训练,事实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的训
7、练, 事实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见,在语文训练中,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是不 能截然分开的。教学实践也告知我们:二者统一,相得益彰;二者分别,两败俱伤。 “大语文”教化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必需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化观的基本 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袤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 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化活动、日常生 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又要充分利用各 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
8、言。 树立“大语文”教化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 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沟通语文课堂教学 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三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必需明确语文教学素养教化的目标。 九年义务教化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是在素养教化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它所规定的“教 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基本反映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的要求。 依据“大纲”的规定,语文教学素养教化的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语文学问和语文实力目标;( 二
9、)思想道德教化目标;(三)审美教化目标;(四)智力发展目标;(五)意志品行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 素发展目标。 须要特殊强调的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都应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完成。即同一个过程完成若干项任务, 而不是有一个目标,就支配一个教学环节。 按说,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既符合素养教化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小学生的实际,只要仔细学习了 “大纲”,贯彻“大纲”的精神,就可以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素养教化的目标。但是,由于语文教学的不少教学 目标还没有或难以规定得非常详细,不便于操作,加之各地的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素养教化的过程中 ,应以“大纲”为依据。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动身,构建一个实施素养
10、教化的目标体系。 构建素养教化目标体系,须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留意目标体系的全面性,既有语文实力方面的 目标,又有思想教化等方面的目标。其次,要留意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主要指目标要 明确、详细,便于操作。有一个地区,从农村的实际动身,要求小学毕业生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一)识字2500个左右;(二)能写一手好字;(三)课内外阅读量达150万字以上,背熟200篇好文章(包 括片段);(四)能读懂少年儿童读物;(五)能写400字以上的通顺短文。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 求,又非常明确、详细,对于教学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村学校老师来说,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太大
11、的困难。第三, 要留意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目标,能够量化的少,不能量化的多,牵强量化,追求所谓“科学性”,结果 可能是更不科学。语文学问的驾驭和语文实力的提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能期望毕其功于 一役。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希望一天两天、一节两节课在语文实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 不行能的。以上这些特点,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仔细考虑。不顾这些特点,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目标教 学”的做法是不行取的。 四 改革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的主体工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应当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 项教化活动的联系
12、,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们之所以特殊强调这些方面,是 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并没有 要减弱课堂教学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课外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丝毫不能动摇课堂教 学的主体地位。 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养教化中的主体地位,必需以素养教化思想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近二十年来,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大范围来看,陈旧低效的课堂教学尚普遍存在。为此,必需构建一个 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实力的 培育。语文完全可
13、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驾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老师指导学 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老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 ,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法指导,既不应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因 为确有一些学法指导,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语文课的特点,当然应当学习、借鉴;但也有一些所谓学法 指导,脱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牵强附会地归纳几条冠之以“学法”,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是应当取 消的。应当相识到,学习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活动,它当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定有自己的特 点,因此,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
14、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激励12下一页 学生采纳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 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简单平均用力、四平八稳,语文课也最忌讳四平八稳 。平均用力、四平八稳的思想根源在于,老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是从零起先的,而且学习任何一课 书里的任何内容都必需一次驾驭;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起先的,学生真正驾驭 任何一项语文学问(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有些老师还有 一种误会:认为任何一项学问,只有老师教,学生才能弄懂;而事实上,不少学问,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 能理
15、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老师差。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 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汲取必要的学问,驾驭读书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原来应当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 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化、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 繁琐的分析和问答中。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针对这种倾向而言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其次,语言文字训练 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16、、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要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 生分析、观赏遣词造句的精确、显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驾驭那些用词精确、显明、生动的句 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 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反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 衷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 ”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老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觉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 个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指导思想
17、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确定的。教学,归根 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老师的 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国的教化改革发展到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相识到,使人的主体性在教化中 得到充分发展,应当是现代教化的一大主题。有人认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养教化的 核心。这种相识是很深刻的。因为,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全面发展,离开学生的主动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只有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五 改革教学评估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18、,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化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只要是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人唯恐会做 出一样的回答:是考试。多少比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从长远看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改革方案,只是由于在 短时间内过不了考试这一关而夭折在襁褓之中。当然,问题不在于考试这种手段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 ,以及把考试的结果放在什么位置上。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考试当做教学评估的唯一手段,把考试分数 当做奖惩老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而从语文考试来看,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又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更不行能反映出语文教学在全面育人方面的效果。明显,这样的考试对老师的教学
19、必定产生严峻的误导。 建立一套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须要深化探讨,反复论证,并 进行必要的试验。在短时间内要提出一个成熟的方案是不行能的。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在改革教学评估方法方 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决摒弃以一两次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从而确定对师生奖惩的唯一或主要依据的做法 。把老师的主要精力从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方向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轨道上来。 其次,对学生的成果考核,要重在平常的考查。平常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回答问题、练习、作文等,应 作为评定学生语文成果的主要依据。 第三,削减考试的次数。常见的考试、检测只能把老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应付考试上,无助于老师按教 学规律改进教学,也无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柳斌同志说得好:“素养不是考出来的。”一般来说, 一学期实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考试就足够了,不宜搞得再多。 第四,无论是平常的考查还是期末考试,都要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状况和语文实力提高的 程度。朗读、背诵、听话、说话等均应列入考核的范围。为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较好的同学可实行 加分的方法。 第五,目前在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试行的用等级制代替12下一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