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整理-从出生到死亡之人际法律关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整理-从出生到死亡之人际法律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整理-从出生到死亡之人际法律关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從出生到死亡之人際法律關係 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 鄧學仁一、作者簡介:鄧教授是日本神戶大學的法學博士。在經歷方面,曾任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現任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及法律系主任與法律研究所所長。並曾擔任警政署法規審查會委員、內政部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央警察大學法規審查會委員以及法務部民法親屬編修正審查會委員。鄧教授研究之領域主要在於家族法方面,於1997年6月著有親屬法之變革與展望一書,由月旦法學出版社(現為元照出版公司)出版。另與嚴祖照、高一書於2001年1月合著DNA之鑑定-親子關係爭端之解決亦由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其他最近之專論論文如下:(一)2001年8月森林遊樂
2、區內所生旅遊事故之賠償責任-以民事賠償責任與國家賠償責任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6期221頁至239頁。(二)2001年3月我國離婚婚法之問題與修正政大法學評論第65期131頁至152頁。(三)2002年2月二一年身分法學界回顧月旦法學雜誌81期(特刊)45頁至51頁。(四)2002年5月日本之家事調解制度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257頁至293頁。(五)2002年8月虛偽出生登記之親子關係月旦法學雜誌87期45頁。(六)2002年10月新法定財產制之抉擇月旦法學雜誌89期21頁。(七)2002年11月我國親屬之範圍與效果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7期1頁至12頁。(八)2003年8月二
3、二年身分法判解回顧,二二年判解回顧,元照出版,117頁至127頁。(九)2003年8月論調解離婚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8期221頁。(十)2003年10月台灣日治時期之養女與養媳,月旦法學雜誌101期157頁至164頁。(十一)2004年6月日治時期夫與妾收養子女之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09期225頁至232頁。(十二)2005年6月論否認子女之訴與真實主義-評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21期211頁至228頁。(十三)2005年6月親子關係之確定,月旦民商法雜誌8期第5頁。二、教學目標第一,探討自然人從出生至死亡之人際法律關係。第二,說明自然人有關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之法律規定。第三,釐
4、清自然人人際法律關係可能衍生問題之所在。三、摘要本文探討自然人從出生到死亡之人際法律關係,包含:(一)從胎兒到出生,(二)兒童及少年時期,(三)成年時期,(四)從老年到死亡等四個階段,由於各個階段自然人所具有之行為能力有所差異,因此民法給予不同程度之保護,通常保護程度由年幼至年長遞減,亦即無行為能力人所為之法律行為無效,限制行為能力人原則為效力未定,但純獲法律利益等則例外有效,至於成年人則完全有效,故成年人自負法律行為之責任,但自然人於年老之後,雖其仍屬成年之人,其意思能力卻逐漸衰弱,有關老人之保護又漸形重要,尤其於老人之扶養與監護制度之健全等,均有重新檢討之必要。本文強調自然人之人際法律關係
5、,不僅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即連出生前之胎兒,與死亡後之繼承均有發生之餘地,既然現代人很難離群索居,因此必須與他人相處進而產生許多人際法律關係,因此了解此種人際法律關係所衍生之權利義務,不僅可確保自己之權益,更重要是任何人均能都尊重他人,其結果將使每個人皆能受到他人之尊重。四、關鍵詞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債之發生、相鄰關係、成年監護。五、問題討論(一)胎兒之權利及如何保護?(二)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法律行為之效力如何?(三)債之發生、相鄰關係、遺產繼承以及成年監護之法律規定如何? 六、參考書目(一)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2001年。(二)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民法親屬新論,三民書局
6、,民國2004年。(三)鄧學仁,親子關係之確定,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期,2005年6月。(四)王澤鑑,不當得利,民法債編總論(2),作者自版,1991年10月。(五)朱鈺洋,民法概要修訂四版,三民書局,2003年。(六)王澤鑑,通則所有權,民法物權(1),作者自版,1992年4月。(七)鄧學仁,不受婚生推定之婚生子女,收錄於氏著親屬法之變革與展望,1997年,第227頁。(八)李木貴,否認子女之訴與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一六四三號判決解釋論之批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7月,第212頁。(九)鄧學仁,高齡社會之成年監護,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
7、8年3月,第335頁至第359頁。(十)施啟揚著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99年。從出生到死亡之人際法律關係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 鄧學仁一、前言所謂人際法律係指規範單一法律主體與另一法律主體之間,或單一法律主體與多數法律主體間相互關係之法律。雖然法律主體可分自然人與法人二種,因本文係以探討人際法律關係為主,一般而言自然人為人際關係之中心,故本文僅以探討自然人之人際法律關係為範疇。按規範人際關係之法律,大抵以民法為主,舉凡規範契約關係、代理關係以及侵權行為之當事人的債法,相鄰關係之物權法,夫妻與父母子女之親屬法,被繼承人與繼承人之繼承法等,均可謂其中之典型。現代人除非離群索居,否則絕大部分人係經
8、營群聚生活,於群聚生活中,自然人將隨年齡之成長,而與不同之人接觸並產生不同之人際關係,故本文擬依自然人之年齡作為區分標準,分別論述其人際關係法律。二、從胎兒到出生自然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法第六條定有明文。胎兒既尚未出生,依理應無與人發生法律關係之可能性,但以目前醫療技術之發達,一般而言如無意外胎兒死產之可能性較低,因此有關胎兒之人際法律關係,於法律上即有規範之必要。(一)胎兒之保護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民法第七條定有明文。因此如胎兒之父受他人不法侵害致死或受傷者,亦得依民法第一九四條以及第一九五條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另如民法第一一六六條
9、第一項亦規定:胎兒為繼承人時,非保留其應繼分,他繼承人不得分割遺產。,對於胎兒之應繼分明文必須保留,由是觀之,胎兒縱於母親體內,法律亦視其為獨立之個體 依據民法第一一六六條第二項:胎兒關於遺產之分割,以其母為代理人。,其與其他繼承人或侵權行為人等,均有產生法律上權利義務關係之可能。(二)從胎兒到出生之人際法律關係依現行法之規定,胎兒與生父及生母之關係並不相同,申言之,胎兒出生後之生母為法定之母,而生父則非如此。亦即,生母若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無庸置疑者,胎兒出生後其與生母及生母,產生法律上之親子關係殆無疑義,與此相對地,若生母之受胎非於婚姻關係存續中者,則胎兒出生後其與生母之關係雖仍視為婚生
10、子女,無須認領(民法第一六五條第二項),但其與生父僅具事實上之血緣關係,而不具法律上之親子關係。於此情形下,該胎兒於出生後,不僅對生父無繼承權,亦不能要求前述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除非該胎兒出生後,經由生父之認領,或生父與生母結婚,經由準正視為婚生子女,始能享有法定親子關係之權利。如此一來,不受婚生推定之遺腹子,例如圍捕陳進興因公殉職之曹立民警員,其未婚妻已有身孕,則該名胎兒與生父之關係,是否具有法定親子關係,即有討論之餘地。鑑於胎兒與生父之關係,與生母之受胎,是否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息息相關,則男女因訂婚或同居而受胎懷孕,於生父不及與生母結婚而死亡之情形,由於生父與生母尚未結婚,故該子女應無受婚生
11、推定或準正之可能,且因生父已經死亡自無法由生父任意認領,或由受生父撫育而視為認領,如此一來,是否非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之遺腹子,均屬非婚生子女。對此司法院認為非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之遺腹子與其生父亦得成為法律上之父子關係 21年6月7日院字第735號解釋:妾雖為現民法所不規定,惟妾與家長既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應視為家屬,則其遺腹子女即受胎在妾與家長之關係存續中者,應認與經生父撫育者同。雖本解釋乃針對妾而作,倘當事人有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並生母受胎於同居關係存續中者,應認與經生父撫育者同,而屬於視為認領之範疇,當事人若爭執親子關係之有無,應以確認親
12、子關係存否之訴處理之 鄧學仁,親子關係之確定,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期,2005年6月,第5頁。由於此種情形易生爭議,因此法務部已針對此提出修正民法第一六七條之建議,亦即:有事實足認其為非婚生子女之生父者,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得向生父提起認領之訴(第一項)。前項認領之訴,於生父死亡之情形,得向生父之繼承人為之。生父無繼承人者,得向法院所選定適當之人為之(第二項)。三、兒童及少年時期(一)兒童及少年之定義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二條之規定,所稱兒童,指未滿十二歲之人;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從胎兒出生至未滿十二歲之人雖稱之為兒童,且均屬於民法所稱之未成年人,但在民法上再
13、以是否滿七歲,將行為能力加以區分,未滿七歲者,為無行為能力人,滿七歲以上者,則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十二歲至十八歲之少年,亦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由於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必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表示(民法第七十六條),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二者行為能力明顯不同,故其與他人發生之人際法律關係自然有異,茲將其差異說明如下。6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2页 共22页(二)兒童及少年之人際法律關係由於兒童係指未滿十二歲之人,因此在兒童之年齡層中即包含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以下稱為幼童),以及七歲以上十二
14、歲未滿之限制行為能力人(以下稱為長童),長童之行為能力與十二歲以上但未滿十八歲之少年相同,足見兒童與少年福利法與民法之規定仍有所不同,由於兒童與少年福利法乃以保護兒童為主,而民法乃規範人民社會生活之法律,其與人際關係較有關聯,故此處只好將其區分為幼童以及長童與少年二種。與幼童發生人際法律關係者,自然以父母親為先,由於幼童屬於民法之無行為能力人,因此父母為其法定代理人,此時幼童之法律行為全由父母代理,由父母代理幼童之全部事務。若幼童無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親權,則由監護人擔任其法定代理人,此時監護人即與幼童發生法定代理之法律關係。監護人依下列順序產生:1.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2.與未成年人同居
15、之兄姊。3.不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如無法依上列順序定其監護人,或為幼童之最佳利益法院得依聲請,就幼童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尊親屬、社會福利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或改定為監護人,並得指定監護之方法(民法第一九四條)。除上述之法定監護人外,若父母其中一方已經死亡,則後死之父或母亦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民法第一九三條)。監護人之職務,除另有規定外,監護人於保護、增進受監護人利益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但由父母暫時委託者,以所委託之職務為限(民法第一九七條)。長童及少年之法定代理人與上述幼童相同,由父母或監護人擔任,但因長童及少年已經成為民法之限制行為能力人,故
16、與其有關之法律行為,係由法定代理人行使同意權,而非全權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行使。為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據民法之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與他人所為之法律行為,因法律行為性質之不同,而將其效力可區分為下列三種:第一,效力未定之情形。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訂立之契約,須經法定代理人之承認,始生效力(民法第七十九條)。由於限制行為能力人思慮未周,為避免其訂定負擔能力以外之契約,民法乃設有此保護規定,例如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簽訂契約購買昂貴之汽車,法定代理人可以事後拒絕承認,而免受訂金被沒收之命運。但民法亦兼顧相對人車商之權益,使其得定一個月以上期限,催告法定代理人,確答是否承
17、認。若於期限內,法定代理人不為確答者,視為拒絕承認(民法第八十條)。若車商感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買賣很麻煩,亦得於法定代理人承認前,撤回該契約(民法第八十二條)。第二,有效之情形 以下請參照民法第七十七條但書,及第八十三條至第八十五條。1.純獲法律上之利益。例如,獲贈獎學金,但如須負擔義務,例如雖獲獎學金,但須負責協助教學工作等。2.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須者。例如購買文具,上學搭乘捷運等均屬之。3.強制有效之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用詐術使人信其為有行為能力人或已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者,其法律行為為有效。例如竄改身分證年齡佯裝成年,或偽造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書等。4.經允許對於特定財產之處分。例如
18、法定代理人發給限制行為能力人零用錢,就該零用錢之處分為有效。5.經允許為獨立營業之行為。法定代理人允許限制行為能力人獨立營業者,關於其營業,有行為能力。例如法定代理人允許限制行為能力人許經營小吃店,則就小吃店經營之行為,即無須事事徵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惟此處必須注意者,法定代理人應就個別法律行為允許,不得概括性的允許 施啟揚,民法總則,作者自行發行,1999年9月,第222頁。,否則此舉無異全部拋棄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權,有悖於民法第七十七條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之強制規定。第三,無效之情形。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為之單獨行為無效(民法第七十八條)。所謂單獨行為,乃依當事人一方之意思表示
19、,即可成立之法律行為,如撤銷錯誤之意思表示(民法第八十八條)、無權處分行為之承認(民法第一一八條)、選擇權之行使(民法第二八條)、債務之免除(民法第三四三條)等均屬之 施啟揚,民法總則,作者自行發行,1999年9月,第200頁。,由於單獨行為之特性,在於一為意思表示即生效力,法定代理人根本來不及行使同意權,為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民法乃將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之單獨行為直接規定為無效,以避免其意思表示直接有效而無法挽回,例如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徵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擅自向債務人表示免除其債務,因其為單獨行為,原本應直接生效,但因本條之規定,此債務免除之意思表示,仍然歸於無效。除上述三種效力之分類外,在身
20、分行為中另有特別之規定,例如,女性滿十五歲者有訂婚能力,滿十六歲者有結婚能力,男性滿十七歲者有訂婚能力,滿十八歲者有結婚能力,甚至凡年滿十六歲者,有為遺囑之能力。遺囑之製作雖屬單獨行為,但民法特別承認其效力,此乃上述限制行為能力人為單獨行為無效之例外規定。(三)兒童及少年之侵權行為能力與兒童及少年發生之人際法律關係,除上述適法行為之法律行為外,另有違法行為之侵權行為,依據民法第一八七條之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以行為時有識別能力為限,與其法定代理人連帶負賠償責任。行為時無識別能力者,由其法定代理人負賠償責任。於此情形下,若法定代理人能舉證其監督並未疏懈,或縱加
21、以相當之監督,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則不負賠償責任。所謂識別能力亦即意思能力,係指行為人可以判斷自己行為,在法律上可以產生何種效果之精神能力,此種能力包含正常之認識力與預期力 施啟揚,民法總則,作者自行發行,1999年9月,第84頁。由於幼童與長童乃至於少年,其識別能力均有不同,雖可能因家庭環境、學校教育或社會經驗而有個別差異,但此時法定代理人須為其行為負連帶責任,甚至為其受過由法定代理人自行負責。且同條第三項規定,被害人若因法定代理人之舉證免責,而不能受損害賠償時,被害人得聲請法院斟酌行為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與被害人之經濟狀況,由法院令行為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為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由此可知,法定代理
22、人所負之責任頗大,但兒童及少年侵害他人權利,若與法定代理人疏於管教有關,則令其負責尚非過於苛刻,蓋民法之此種規定,與古人所謂養子不教父之過之理論,顯然有異曲同工之處。四、成年時期所謂成年係指滿二十歲之人,民法雖規定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但此乃針對行為能力之規定,並非謂未成年人已結婚者即視為成年人。由於一般成年人已具相當之意思能力,因此法律通常採取自我決定與自己負責之策略,由成年人對於自己之行為負完全責任,除非因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置不能處理自己事務,而受禁治產宣告者之外,所有已成年之人,均須對於自己之行為負完全責任,而不像前述之未成年人由其法定代理人負責,至於成年人與他人產生之人際法律關係
23、如何,以下分就債、物權以及身分等三部分論述之 未成年人亦有產生此三種人際法律關係之可能,但因其須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因此本部分僅就具完全行為能力之成年人加以論述。(一)成年人因債而成立之人際法律關係所謂債係指特定人要求特定人為作為或不作為之法律關係。至於因債而成立之人際法律關係,係指因債之發生而發展成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關係。依據民法之規定,債之發生原因有:因借貸而成立之契約關係,因代理權之授與而成立之本人與代理人之關係,因無因管理(如見義勇為幫助因車禍受傷者就醫而支出醫療費用),因不當得利(如買東西找錢超過正確之數額),因侵權行為(如被害人因車禍所支出之醫療費用)等五種,凡使當事人間產生債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整理 出生 死亡 人际 法律关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