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0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3).docx
《新教科版(2020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2020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3).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科版(2020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3)1水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第14课从视察水的蒸发觉象起先,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溶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相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改变以及影响这种改变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别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改变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改变类似的一些物质改变,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改变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
2、变,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变更,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改变和水这种特别物质的相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阅历,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亮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学问生动好玩且与生活情境干脆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详细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须要老师引导学生经验“现象说明”“找寻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因此,我们须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相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需将事实性学问置于学习者
3、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学问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相识框架。在本单元中,通过视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探讨水在溶化、蒸发、凝聚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改变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别试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改变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意方法教学。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视察活动和试验活动,活动材料的打算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视察,指导学生试验,引导学生沟通研讨,并将视察到的现象和试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试验,是学生第一次接
4、触对比试验,教材中虽然没有提到“限制变量”的试验方法,但在试验过程中要有所渗透。3开展科学探究,规范科学表述。本单元的试验涉及一些科学仪器,如酒精灯、过滤装置等。其中个别试验耗时较长,在指导试验操作时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节约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和研讨的时间。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可以借助一些汇报格式来培育学生的表述习惯。本单元涉及一些科学词汇,如“溶化”“溶解”“凝聚”“过滤”等,学生在书写时简单混淆,在教学时还须要留意引导。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P24) 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学问目标 1.知道水在肯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5、2.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验“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科学看法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说明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在试验视察活动中仔细、细致的看法,意识到细致的视察能获得更多的发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 重难点 重点:相识水的蒸发觉象。难点:通过视察和分析,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学 打算 为学生打算:透亮杯子、透亮塑料薄膜、橡皮筋、透亮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老师打算:教学课件。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杯清水,同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们
6、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吗?(预设:水是液体;会流淌;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态;) 2.追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有肯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态。你们知道水的其他形态吗?(预设:还有固态和气态。) 3.揭题:(教学提示:指向黑板上用清水板书“水”字的位置。)大家看,黑板上的“水”消逝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水到哪里去了。(板书:水到哪里去了) 先让学生回顾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水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进行梳理,为后面的环节中将水和水蒸气进行对比做铺垫。再通过用抹布蘸清水在黑板上写“水”字,使学生留意到“水”字消逝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水到哪里去了”。 探究 与研讨 探究一:水到哪里去了
7、 1.提问:黑板上的水是真的消逝了吗?(预设:不是。)那它跑到哪里去了呢?(预设:它跑到空气中去了。) 探究 与研讨 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因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望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逝”了。探究二:生活中的蒸发觉象 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逝;) 2.沟通: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索并分组探讨图中的蒸发觉象。组内研
8、讨帮助卡 主持人:请你们说明图中的现象。学生1:地上的水渐渐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水洼。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验了水水蒸气白气的过程。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视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四周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聚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特别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探究三:用试验证明水的蒸发 1.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
9、过试验证明。)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试验,并完成试验帮助卡。 探究 与研讨 3.沟通:指导学生进行组内探讨。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怎样说明试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挡住了。主持人:这样说明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主持人:你们在试验二的透亮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 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聚而成的液态水。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研讨汇报。集体
10、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试验现象及结论。小组1:试验一中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说明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说明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挡住了。试验二中,我们发觉塑料盒中出现了水珠,我们认为是地面上的水先蒸发后凝聚形成的小水珠。所以,我们认为杯中的水会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会回到盒子里。 探究 与研讨 4.主持人:大家对小组1的汇报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水蒸气也是水吗? 主持人: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小组3:水蒸气不是水,因为它看上去跟水不一样。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在本环节中,首先引
11、出蒸发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蒸发的过程,再通过出示“水洼”“煮食物”“晾衣服”图片,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说明生活中的蒸发觉象,尤其是“煮食物”现象,要让学生明白“白气”不是水蒸气,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同时,将学生对水的相识渐渐转移到水蒸气上。最终支配两个针对水蒸气的探究试验,一是为了让学生视察水的蒸发觉象,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探究四: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过渡:在刚才的试验中,大家视察得很细致,对现象的说明都很合理,小组2提出的问题也特别好。水蒸气究竟是不是水呢?它和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完成活动
12、帮助卡。 3.沟通:指导学生组内探讨。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1:都是无色、无味、透亮的。学生2:都没有固定形态,都可以流淌。主持人:水和水蒸气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3: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究 与研讨 4.小结:液态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它们都是无色、透亮、无固定形态、会流淌的物质,而且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生活中学生会认为水和水蒸气是两种不同的
13、物质,通过探究试验及研讨沟通将学生的前概念和实际视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最终得出水蒸气其实也是水,它是水的另一种状态的结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态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是液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不同存在状态。 2.提问: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学提示:提前布置学生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3.拓展:课件出示人出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蒸发觉象。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意识到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节约用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板书 设计 1.1水到
14、哪里去了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并说明蒸发觉象,理解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水和水蒸气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实现水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是蒸发。课前,比较多的学生认为水蒸气不是水,水蒸气是由水变成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于是,本课设计了试验,让学生能够间接地视察到水蒸发的过程。但学生在“煮食物”图片中视察到“白气”,会错误地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对正确相识水蒸气造成了困难。因此,可以补充“用水壶烧开水”现象,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视察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与“白气”之间的现象,使学生相识到该部位的气体就是水蒸气,是无色透亮的,从而将水与水蒸气区分开
15、来。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第2课水沸腾了 (教材P56) 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 课题 水沸腾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学问目标 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肯定温度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能通过揣测、视察、试验、研讨等发觉事实,发展思维。2.学会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试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视察实力、归纳实力和表达实力。科学看法目标 1.形成敬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看法。2.发展情愿与他人合作、乐于沟通的学习看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相识
16、到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形成爱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教学 重难点 重点:驾驭温度计和酒精灯的运用方法,视察并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难点:对沸腾现象进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进行比较。教学 打算 为学生打算: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老师打算: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预设:烧过。)你们细致视察过烧水的过程吗?(预设:只听到过烧水的声音,没视察过烧水的过程。)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水壶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状况?(预设:水会越来越热,最终翻滚、冒泡,同时还会冒“白气”
17、。) 2.讲解:大家所说的水翻滚、冒泡在科学上被称作沸腾,当液体受热达到肯定温度时就会沸腾。3.揭题:上一课在水的蒸发觉象中出现了“白气”,而水沸腾时也有“白气”,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分与联系呢?今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水的沸腾。(板书:水沸腾了) 水沸腾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许多同学烧过开水,但没有细致视察过水沸腾的现象。因此,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进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后面的探究环节中对水沸腾的过程进行视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发展思维。 探究 与研讨 探究一:不停地给水加热会怎样 1.布置任务: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状况?说一说或画一画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
18、法。 2.小结: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面会产生“白气”,杯中会冒气泡,最终水会沸腾。 探究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1.过渡: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视察哪些方面的现象?(预设:温度的改变;产生气泡的改变;水的多少;声音的大小;) 2.提问:要完成给水加热的试验,须要哪些器材?(预设:须要烧杯、酒精灯)如何给水加热呢?(预设:用酒精灯给装水的烧杯加热。) 3.展示:展示试验装置,介绍试验器材的名称及作用。(1)试验器材: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2)器材作用:烧杯盛水;石棉网使烧杯匀称受热;三脚架固定烧杯;酒精灯加热。4.播放:播放微视频和图片,介绍酒精灯的结构与运用方法。(1)酒精灯的结构
19、:灯壶、灯芯、灯芯管和灯帽。 (2)酒精灯的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常用外焰加热物体。 (3)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4)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探究 与研讨 5.讲解:出示温度计,讲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提示:边讲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遇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持续改变的温度时除外)。(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6.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试验,并完成试验帮助卡。 探究 与研讨 7.沟通:指导学生组内探
20、讨。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是怎么改变的?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学生1:水的温度先不断上升,后保持不变。水在温度达到100 时沸腾。主持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你们在水沸腾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2: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气泡由大变小,水面上方有少量“白气”;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气泡由小变大,在水面处裂开,水面上方有大量“白气”。主持人: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是怎么改变的? 学生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8.研讨汇报。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觉。小组1:我们组发觉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一起先不断上升
21、,达到100 时起先沸腾,沸腾后水温不再改变。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面上方的“白气”也渐渐变多。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的吗? 小组2:我们组还发觉水在加热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且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处裂开。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小组3:我们组还发觉水越多,给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越长。主持人:感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在探究环节,先引导学生对“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进行揣测,并记录自己的看法,再亲自体验给水加热,通过细致视察水沸腾的过程来相识水沸腾的现象。同时,通过对水温的测量,让学生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的改变规律,并通过对水沸腾前后不同的现象和数据进
22、行分析,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归纳实力和表达实力。 拓展 与小结 1.讲解:其实在不同的地方,水烧开时的温度不都是100 。我们平常所说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是在正常大气压下测得的。 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看看分别在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烧水,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是一样。 拓展 与小结 通过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明白水沸腾时的温度不肯定都是100,从而培育学生敢于对已有的科学结论提出质疑,敢于发觉真理的品质,引导学生获得“许多科学规律须要在肯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感悟。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肯定的挑战性,教学中应特殊注意对学生的视察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有序
23、、全面地视察。如视察水沸腾时,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三个角度进行视察。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表达实力和归纳实力的培育。如在视察水沸腾前后的温度改变时,学生比较简单视察到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并且在沸腾过程中始终保持100的现象,但他们简单忽视水沸腾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因此在描述现象时,要适当引导学生留意试验条件,明确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是在正常大气压下测得的,所以我们说水沸腾时的温度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沸腾时的温度就是100。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第五题。 五、路路利用试验探究了水沸腾时发生的改变,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测量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 2020 三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