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_脏腑辨证论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_脏腑辨证论治.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_脏腑辨证论治 摘要 依据湿疹发病及症侯的特点,运用脏腑辨证将其分为肝胆湿热、湿热蕴脾,肾虚血燥、心火亢盛、风热袭肺五型,应用中医内、外治法,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 脏腑辨证;湿疹;阅历总结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1/5左右,其病因困难,简单反复,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我门诊自2006年起先运用脏腑辨证论治法治疗湿疹取得较好效果,总结阅历如下: 1.肝胆湿热证 急性渗出及红肿表现。热盛则皮损潮红,自觉灼热;湿滞则见皮损肿胀、糜烂、结痂,瘙痒猛烈;肝经循绕阴器,过少腹,湿热沿经扩散,下注浸淫,遂见男子阴囊肿胀灼热难受,女子带下或黄或赤,稠粘腥臭;舌质红,
2、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治宜清肝泄火,除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白鲜皮、白茅根、地肤子、泽泻、丹皮、双花、土茯苓、生甘草。外用芒硝、明矾、硼砂溶液冷敷。 2.湿热蕴脾证 慢性少量渗出、丘疹、鳞屑表现。热盛则皮疹色红;盛伤津则见鳞屑;湿邪内蕴则见渗出、痂皮、瘙痒猛烈;若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可见腹胀,纳呆食少,泛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苍术,陈皮,泽泻,猪苓,黄芩,栀子,柴胡,生地,丹皮,地肤子,白鲜皮,甘草。外用黄柏、马齿苋,、双花、黄精、甘草煎
3、汤温敷。 3.肾虚血燥症 皮肤干燥、肥厚、色素镇静、呈苔藓样变或皮色紫褐表现,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皲裂;病久则淤,故皮肤肥厚、色素镇静;若血虚肢体头目失养则见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之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缓均为肾虚血燥之象。方用当归引子加减:黄芪、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川芎、防风、白蒺藜、全蝎、甘草。黑豆、黄精、红花、桃仁、黄柏、马齿苋、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 4.心火亢盛证 湿疮浸淫、糜烂成片、面红口渴、口舌生疮表现。心经热甚亦可见心烦担心,便干溲赤,舌红绛,尖起刺,脉数。治宜清泄心火、解毒疗疮。方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味,药用制大黄(大便干改为生大黄)、黄芩、黄连、生地、赤
4、芍、丹皮、竹叶、银花、连翘、紫草、茯苓、车前子、甘草梢。瘙痒重加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蒲公英、黄柏、马齿苋、甘草、明矾适量煎汤外洗。 5.风热袭肺证 小儿湿疹属此证,多为红斑、丘疹、糜烂、结痂表现,面部尤甚。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调整全身气机,主宣发肃降,风热外袭之证亦可伴咽红或流涕,咳嗽、痰稠、发热,恶风等症,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治宜清泻肺热,疏散风热,方用银翘散合泻白散加减:牛蒡、荆芥、银花、连翘、黄芩、生地丹皮、车前子、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糜烂渗出处予青黛、枯矾粉末与香油调糊外敷,日换药一次1。 6.探讨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理论为指导,分析归纳脏腑病变的诸多症状,辨别其不同证候
5、的辨证方法。无论何种致变因素,均是在影响脏腑功能的基础上显示其致病作用,从而引起疾病过程的;无论何种治疗手段,如药物、针灸等也都要通过脏腑才能显示其治疗效应。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虽然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表,但其发生、发展均与机体的脏腑功能亲密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经常引起外在的皮肤病变,因此中医脏腑辨证论治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要,通过内服中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临床阅历表明龙胆泻肝汤为治疗湿疹之良方,不仅应用于肝胆湿热症,其他脏腑湿热症亦可协作应用,效果显著;中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消斑,三药协作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苍术辛苦温,可燥湿健脾,祛风湿,有治湿疹不用此药不能除之说;配黄柏寒温同用,相辅相成,效力倍增2。治疗时既要重视标与本的结合,又要留意内与外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只有这样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治疗用药的同时还需留意饮食禁忌,发病时不能吃鱼腥、海鲜、牛羊肉等发物,否则将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 1杜锡贤,主编.皮肤病中医辨治.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72 2刘翠娥,杜锡贤.清热利湿法治疗皮肤科湿热证的探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16(1):39-4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