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雨巷》说课稿_1.docx
《2022《雨巷》说课稿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雨巷》说课稿_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6161页20222022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时常会须要打算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胜利的前提。写说课稿须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雨巷说课稿,欢迎阅读与保藏。雨巷说课稿 1一、说教材雨巷 是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一的其次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美丽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观赏美,去探究美。二、说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学问和实力
2、:了解有关戴望舒的学问,观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第 2 2页共 6161页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四、说学情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肯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头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五、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依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纳朗读法和探讨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
3、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第 3 3页共 6161页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探讨法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探讨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二)说学法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目标。采纳多媒
4、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孤独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 雨巷,观第 4 4页共 6161页赏那别样的美。(二)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我不打算一起先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建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干脆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
5、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备,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再听配乐朗诵,思索: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三)深化探讨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依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画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第 5 5页共 6161页舒缓的旋律,淡淡的悲伤,把我们带到了迷漫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徘徊惆怅
6、?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探讨,小组代表作答)(四)结束语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愁闷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漂亮的悲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终归他有那个时代的心情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化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绽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雨巷说课稿 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
7、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理解第 6 6页共 6161页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驾驭鉴赏诗歌的方法。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其次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生疏,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中学得学习内容上,对很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
8、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三.课标要求1.培育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深厚爱好,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第 7 7页共 6161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谛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赐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留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四.目标定位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学问与实力(1)通过诵读,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育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
9、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长”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第 8 8页共 6161页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愁闷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头进步学问分子的珍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敬重、对作品的宠爱的看法。五.教法学法探讨1.教法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始终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当是一个不
10、错的教学方法。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化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观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当然必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必需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老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引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实力和写作实力。2.学法第 9 9页共 6161页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生疏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
11、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当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留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学问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洁的方法。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确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纳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
12、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探讨与沟第 1010页共 6161页通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六.教学过程分析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老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终老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样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主动情感,为学生
13、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其次环节。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观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意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尝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第 1111页共 6161页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依据初中已有的学问(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学生很简单把握:这是一首美丽中充溢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许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14、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老师明确学生领悟: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协作,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效果:一起先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第 1212页共 6161页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其次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老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复沓句式的妙用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静
15、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奇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词的重叠运用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 1313页共
16、 6161页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压韵的位置错综改变巷娘怅茫徨(ang)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尝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3)最终,邀请学生和老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会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
17、学问与实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育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第 1414页共 6161页课标与教学要求 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2)这种情感和心情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奇、迷漫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
18、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妙的意象。其次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 8 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美丽的意境。小巷原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宁静和孤独,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第 1515页共 6161页是充溢了朦胧美。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丁香花开花在暮春季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经常赢得明哲保身的诗人的青睐。如: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
19、,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总之,丁香给人漂亮、高洁、愁怨、简单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加了很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简单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简单消逝离去的。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第 1616页共 6161页觉。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阅历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阅历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总之,本环节采纳的是
20、分组探讨、合作沟通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养教化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沟通,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相互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地探究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沟通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相识,领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驾驭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学问与实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4.走出雨巷拓展延长(也可是课后作业)
21、“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第 1717页共 6161页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1)这样漂亮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受。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子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原委想要说什么?七.结束语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恒久闪烁在天际。每当细雨迷漫的时候,
22、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肯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肯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漂亮而悲伤的姑娘。八.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意象感受第 1818页共 6161页雨巷幽深、宁静油纸伞复古、怀旧、神奇、迷漫篱墙哀怨、凄凉、衰败丁香般的姑娘漂亮、高洁、愁怨我彷徨、迷惘、孤独九.教学反思回首本课教学,总有许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
23、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细致斟酌,又多了几份缺憾:在分组探讨时没有方法照看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学问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美丽,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第 1919页共 6161页总之,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雨巷说课稿 3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建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
24、些优秀诗篇 雨巷 排在本单元的其次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殊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美丽的意境,同时奇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愿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3、教学重难点第 2020页共 6161页学生对诗歌并不生疏,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给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会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特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说教法本课采纳以诵读法为主
25、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尝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推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老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特性化的理解说学法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巷 2022 说课稿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