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docx
《2022《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3838页20222022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阅历,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保藏。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1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全文主要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的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须要引领学生重点精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
2、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写了李白的恋恋不舍,那么光有动作是没有劝服第 2 2页共 3838页力的。自然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李白高举酒杯,端给孟浩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始终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段话主要包含了李白的两种感情,一是对孟浩然的敬重和仰慕,而是对孟浩然的恋恋不舍。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探讨沟通,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
3、由于学生学问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刚好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话,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说出孟浩然用这个诗句宽慰李白的缘由,体会孟浩然的良苦专心。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选择了两个小练笔的内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边,他的心里想”二是课后的第五题,“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必需在这两个小练笔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第 3 3页共 3838页经过一再读课文,我突然明白,学生生活的年头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别很大,以学生的心里其实无法精确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小练笔的
4、内容是不适合学生学情的。于是,课文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出示了练笔内容“联系课文内容,写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果不其然,当我布置了人物,学生立即埋头沙沙地写起来了。教学的最终,我出示了两首送别诗,给学生背诵,作为本课的拓展延长。第一首是高适的 别董大,其次首是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学生积淀了古诗词,也延长了送别的含义。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2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奇,能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5、。“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烈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旧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化语文课程标准 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动第 4 4页共 3838页身,把情感、看法、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行能有学生全面的实力发展。”基于以上思索,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化,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
6、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仰慕”、“誉满天下”、“始终”、“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伫立”、“注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尝,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化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化到文本内部,发觉文字背后的色调,感悟文字背后蕴第 5 5页共 3838页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
7、生活有肯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特别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化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旧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溢仰慕之情是个不太简单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干脆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
8、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实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 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行,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溢”“厚第 6 6页共 3838页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3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
9、现“语文味”?是我们这次研讨课的主题。本次课前,我们通过网上学习和主题探讨的形式,对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起先有了初步的相识。梁老师细心的打算,精彩的课堂,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一石击起千层浪”嘛!为我们今后的尝试与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浅的看法:一、夯实基础,体现“语文味”。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梁老师的这一节课,很注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一是在新课第 7 7页共 3838页前复习词语,读好词串,并运用词语说话。二是在课堂中梁老师抓住“依依昔别、藏、伫立、注视”等词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等关键句的品读,引导学
10、生细细咀嚼、渐渐品尝。这就是语文课区分与其它课程的详细体现。夯实语文基础学问,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这就是体现“语文味”。二、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体现“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包诗”课文,梁老师运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梁老师的细心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老师美丽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充溢特性的朗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李白举杯敬酒的段落时,老师动情地诉说“这是一杯”,一组排比句的运用,把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文章,学生也能在诗意中动情诵读,理
11、解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感得到培育,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美丽起来。课堂中梁老师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这就是“语文味”的详细体现。第 8 8页共 3838页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4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属“文包诗”,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教学这篇课文,我从阅读方面入手: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把文本所蕴涵的内容、情感与自身的相识、情感紧紧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细心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孩子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深意重;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离别时的伤感
12、和不舍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思维得到激情地迸发,促使更加感爱好地深化文本去探究、去发觉,去感悟更深,更多的内涵。/article/在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深化文本,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感受任务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对话沟通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发,语言被激活。一些闪耀着孩子们才智火花的话语告知我们:课堂上,只要老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与文本和作者的思想进行沟通。那么,他们就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意和发展,老师的劳动才会出现相互创建的光辉和第 9 9页共 3838页人性
13、的魅力。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5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情愿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围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经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比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生疏。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喜闻乐见的名诗,学生也并不生疏,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比照,理解诗意”吗?不
14、。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确定方向,方向确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第 1010页共 3838页一、诗文比照,初解诗意。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窍不通。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需诗文比照。高年级的学生,应当能比较娴熟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
15、,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慢慢远去,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爱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驾驭“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第 1111页共 3838页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
16、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尝,潜心会文味道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静静地撞击心弦了。首先,是“欣赏美景”。“一会儿仰视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欣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行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
17、着的是情意。仰慕情,感谢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挚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切,是爱惜,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第 1212页共 3838页最终,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注视江面,既然是“注视”,他的视线应当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逝在水天相接的终点,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际。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
18、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好像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喊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愿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就这样,细细地读,渐渐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喜闻乐见,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消逝,第 1313页共 3
19、838页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慢慢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剧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闻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专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挚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
20、没有人和你同舟共济?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第 1414页共 3838页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挚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6闻名特级老师薛法根老师也曾说,文本的教学价值须要老师自己在反复地研读教材中
21、去挖掘、发觉、定位;须要老师变换角度思索,用儿童的眼光阅读、体会。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它不同于一般课文在于它是属于“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特有的课文类型。所以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都遵循“文包诗”的教学原则“诗文结合,理解诗意”。黄鹤楼送别课文描述了李白与孟浩然的相遇相知、惺惺相惜、高山流水般的深厚友情,当读者真实体会后都会被这样的深厚友情所打动。这样真诚厚重的友情,无疑是一缕澄澈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让他们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友情,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挚友。这篇课文不但在语文的工具性上给学生学习“文包诗”以及创作“文包诗”一个很好的范例,同时也是
22、一份思想性、教化性很强的教材。第 1515页共 3838页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考虑,学习“文包诗”这样的课文,诗与文是相辅相成、密不行分的。假如把古诗学习作为一个课时,那就犹如学习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就把诗文分割开来了。这样明显是不符合“文包诗”创作的初衷。所以,我尝试设计用一节课学完整篇课文,在其次课时,支配表演、课外拓展和一篇“文包诗”的小练笔。但是这样的设计明显是使第一课时容量过大,所以我最终修正为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充分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感情,其次课时支配学生深化体会感情,琢磨精彩词句,拓展部分支配展示所收集的课外诗句,而小练笔就作为课外训练的一项内容。这样的设计就使重难点的解决得
23、到更加充分的时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有肯定的自学实力,但是对于一篇新的课文,特殊是“文包诗”这种类型的文章,也未必能立刻把诗文进行比照理解,还是必需有肯定的初步朗读时间。在充分朗读之后,学生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就有了初步的体会。但也不能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课前,学生收集了有关的资料,但是该如何处理这些资料呢?课堂上是没有那么充分的时间,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沟通,所以就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第 1616页共 3838页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课外有关“离别”、“友情”的古诗就放在其次课时的课堂环节上,这既是课堂的延长,又是内容的充溢,所以对于课堂的作用
24、是明显的。尽管这样处理了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导致了个别古诗中的字词理解还处于单纯古诗教学的形式。在朗读的设计上,包括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形式都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是由于重点词语的引导理解还不够,导致了特性朗读有所欠缺。在表演读环节最为精彩,学生对于人物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并且对于表演性的学习形式也很感爱好,基本可以说已经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设计中,我还抓住空白的地方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如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在充分诵读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25、后,又让学生去想象“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视蓝天白云,他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实力的培育,并且适当地填补了空白,让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更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第 1717页共 3838页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7今日我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今日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目标简明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我制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别 2022 黄鹤楼 送别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