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doc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doc(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Steel Structure with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征求意见稿)2020年12月前 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8年第二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建标协字2018030号文的要求,制订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加固材料、计算规定、构造规定、施工规定、检验和验收。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
2、求,推荐给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检验检测等使用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邮政编码:410082)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径寄解释单位。目 次1 总 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基本规定4 加固材料4.1 活性粉末混凝土4.2 钢筋及焊接材料4.3 销钉5 计算规定5.1 一般规定5.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5.3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5.4 斜截面承载力计
3、算5.5 裂缝宽度验算5.6 受弯构件挠度计算6 构造规定6.1 一般规定6.2 连接节点7 施工规定7.1 一般规定7.2 界面处理7.3 钢筋安装7.4 浇筑、弹涂和抹压活性粉末混凝土7.5 养护8 检验和验收8.1 一般规定8.2 钢筋分项工程8.3 界面处理分项工程8.4 活性粉末混凝土分项工程附录A 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质量验收记录附录B 拔出法现场检测活性粉末混凝土加固层抗压强度本规程用词说明应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2 Terms and symbols2.1 Terms2.2 Symbols3 Basic requi
4、rement4 Reinforcement material4.1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4.2 Steel and welding materials4.3 Dowel5 Computational rules5.1 General provisions5.2 Flexural capacity of normal section5.3 Compressive capacity of normal section5.4 Shear capacity of oblique section5.5 Crack width calculation5.6 Deflection
5、 calculation of bending member6 Structure regulation6.1 General provisions6.2 Join node7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7.1 General provisions7.2 Interface treatment7.3 Steel bars setting7.4 Cast and spray-coat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7.5 Curing8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8.1 General requirement8.2 Steel
6、item project8.3 Subdivisional work of interface processing8.4 Item project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Appendix A Quality acceptance record for strengthening steel structure with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Appendix B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detected by pullout method Explanation
7、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List of quoted standards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 总 则1.1.1 为使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低碳环保、施工简便和确保质量,制订本规程。1.1.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的钢结构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加固设计、施工、检验及验收。1.1.3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和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进行结构检测,并应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种类,分别按
8、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和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进行结构鉴定。当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时,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进行抗震鉴定。1.1.4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的设计、施工、检验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加固 strengthening对承载力、刚度或构造措施存在不足的结构或构件采取增强措施,使其满足预期要求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2.1.2 加固层 strengthening layer通过浇筑、抹压或弹涂活性粉末混凝土,在原构件表面与钢筋网共同形
9、成的面层。2.1.3 原构件 existing structure member需要实施加固的目标构件,一般有梁、柱、板。2.1.4 活性粉末混凝土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以水泥、矿物掺合料等活性粉末材料、细骨料、外加剂、高强度微细钢纤维和水等原料生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2.1.5 薄层加固 thin layer strengthening在钢结构表面浇筑、抹压或弹涂最大厚度不超过35mm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形成与原构件截面形状相同的加固层。2.1.6 全截面加固 cross section layer strengthening在钢结构外侧设置模板浇筑活性粉末混凝土,形
10、成外包于原构件外侧的实腹式截面加固层。2.1.7 叠合加固 composite layer strengthening在钢板表面浇筑厚度大于35mm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层,使加固层与钢板叠合形成整体。2.1.8 销钉 dowel在原构件钢材表面焊接直钩形带肋短钢筋,以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之间抵抗剪切变形、滑移或剥离能力,提高加固层与原构件共同工作性能的部件。2.1.9 钢筋网 steel fabric采用普通热轧带肋钢筋在原构件钢材表面绑扎和焊接而成的网片或环箍。2.1.10 初始荷载 original load加固层投入工作状态前原构件上承受的荷载。2.1.11 二次受力加固设计 strength
11、ening design of secondary loading 考虑原构件初始荷载在加固层中产生应变滞后效应的设计方法。2.2 符 号、型钢抗拉和抗压强度;、钢筋抗拉和抗压强度;、型钢受拉和受压截面翼缘面积;、钢筋受拉和受压截面积; 截面有效高度;、 受压区钢筋、型钢翼缘合力作用点到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型钢腹板承受的轴向合力及型钢腹板承受的轴向合力对型钢受拉翼缘和受拉钢筋合力点的力矩;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利用系数;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加固前钢构件初始应力有关的折减系数;型钢腹板上端到截面上边缘的距离与的比值;型钢腹板下端到截面上边缘的距离与的
12、比值;腹板厚度;轴向压力设计值;、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筋、型钢的截面面积;、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筋、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箍筋约束作用下核心区活性粉末混凝土承担的荷载;轴心受压柱稳定系数;配箍率;箍筋的屈服强度;箍筋侧向约束应力;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有效约束效应系数;平截面箍筋间的间距; 轴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的合力点的距离;、受拉或受压较小边的钢筋和型钢翼缘应力; 加固后截面宽度;柱截面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柱截面的x轴和y轴方向的单向偏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型钢腹板高度;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型钢承受的剪力; 箍筋承受的剪力; 活性粉末混凝土承受的剪力; 箍筋间距;、型钢
13、、活性粉末混凝土弹性模量; 初始应力比值,为加固前型钢剪力与可承受的最大剪力的比值; 计算剪跨比;最大裂缝宽度; 不考虑钢纤维影响的型钢受弯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钢纤维影响系数;钢纤维含量特征值;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值计算的弯矩值;截面抗裂弯矩;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考虑型钢翼缘作用的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型钢腹板影响系数; 纵向受拉钢筋数量;、 受拉翼缘宽度、厚度;、考虑型钢受拉翼缘与部分腹板及受拉钢筋的有效直径、有效配筋率;考虑型钢受拉翼缘与部分腹板及受拉钢筋的钢筋应力值;、 纵向受拉钢筋、型钢受拉翼缘面积;、型钢腹板面积、高度;纵向受拉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与部分腹板周长之和
14、;短期刚度;长期刚度;不考虑钢纤维影响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型钢梁的短期刚度;不考虑钢纤维影响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型钢梁的长期刚度;钢纤维含量特征值;构件抗弯刚度的钢纤维影响系数;截面受拉区纵向受拉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面积之和的配筋率;截面受压区纵向受压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面积之和的配筋率;按截面尺寸计算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截面惯性矩;型钢的截面惯性矩;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3 基 本 规 定3.1 一般规定3.1.1 进行加固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前应全面了解工程相关情况,并宜收集下列相关信息和资料:1 结构或构件的类型、部位、名称;2 加固目的;3 加固范围;4 原构件现状;5 检测鉴定报告
15、。3.1.2 钢结构经检测鉴定确认需要加固,当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方法加固时,应按本规程进行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施工质量检验验收。3.1.3 加固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除指定的结构或构件外,尚应考虑相邻区段的结构构件和节点,并应考虑结构整体工作状态。加固后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构件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和使用要求确定。3.1.4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应保证新增加固层与原构件连接牢固、协同变形,形成整体有效共同工作,并应避免对原构件及其他结构构件性能造成不利影响。3.1.5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超载、倾斜、失稳、过大变形的钢结构,加固前应制定有效措施卸除荷载,并应
16、设置安全可靠的临时支撑。3.1.6 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施工的全过程,安全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固时应搭设牢固稳定的安全支护体系和工作平台; 2 在加固过程中应对结构构件的变形、裂纹进行持续实时监控,若发现结构、构件突然发生变形增大、裂纹扩展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工、支顶并及时预警。3.1.7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前,若重新进行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可适当延长其使用年限。3.1.8 对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加固的钢结构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第一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
17、超过10年。3.1.9 施工单位应按照加固设计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时应采取确保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并应遵照本规程及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3.1.10 从事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的技术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现场施工、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和质量管理规定。3.2 设计原则3.2.1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时,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规定的结构分析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的作用效应。3.2.2 采用活性粉末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和设计:1 结构上的
18、作用,应经调查或检测核实,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的方法确定其标准值或代表值。2 被加固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结构的计算简图,应符合其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2)作用效应组合和组合值系数以及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并应考虑由于实际荷载偏心、结构变形、温度作用、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附加内力。3 原构件的尺寸宜采用实测值,对新增部分可采用加固设计文件给出的名义值。4 原构件材料强度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原结构材料没有产生性能退化并满足原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19、;2)原结构材料存在性能退化或不符合原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检测结果推定的标准值。5 加固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应按本规程规定检验合格,其强度的标准值、设计值应按本规程各相关章节的规定采用。6 验算结构、构件承载力时,应考虑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实际受力状况,即原构件的应力超前和加固部分的应变滞后特点,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程度。7 抗震设防区结构、构件的加固,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复核其抗震能力,应在设计计算和构造上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规定和要求。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的新薄弱部位,同时还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工程 建设 协会 标准

限制150内